程素芳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等均寫了人物偷東西的情節(jié),寫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折射出人生百態(tài),真是耐人尋味、妙不可言。下面,筆者就談?wù)勽斞腹P下的“偷”。
《故鄉(xiāng)》一文寫了“偷”的情節(jié),無情批判了當(dāng)時社會中市井小民自私自利的心理和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guān)系,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蕭條衰敗以及農(nóng)民生活的貧困和痛苦。
在刻畫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時,作者兩次寫到了楊二嫂順手牽羊式的“偷”,值得回味。第一處是“圓規(guī)一面憤憤的回轉(zhuǎn)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盎剞D(zhuǎn)身”“走”“塞”,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說明楊二嫂暗地里常常干偷雞摸狗、順手牽羊的事,加上“憤憤”“絮絮”等詞,十分鮮明地刻畫出楊二嫂尖酸刻薄、貪圖便宜、勢利自私、麻木世俗的性格特征。第二處是“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fā)現(xiàn)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楊二嫂在灰堆里藏碗碟,本想趁人不注意時偷走。被人發(fā)現(xiàn)后,她非但不以為恥,反而造謠誹謗,誣陷他人,還自恃有功,這種明搶暗偷的行為把楊二嫂自私庸俗、卑劣無恥、損人利己的個性展現(xiàn)出來。
二十年前的楊二嫂,被稱為“豆腐西施”,她年輕貌美、安分守己、手腳麻利、勤勞能干;而二十年后的楊二嫂卻是怪模怪樣的“圓規(guī)”形象,她尖嘴利舌、搬弄是非、貪婪自私、麻木恣睢。楊二嫂為何有這樣大的變化?追根究底在于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敗落破產(chǎn),楊二嫂的豆腐生意一落千丈,生活每況愈下,為了生存,物質(zhì)利益成為她人生的唯一追求,于是她能騙就騙,能偷就偷,能拿就拿,能搶就搶。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也寫了“偷”的情節(jié),有力地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揭示出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
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荼毒,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惜苦讀半生,卻終究未能進學(xué),連個秀才的名號也沒有撈著。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會營生,又自命清高,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生活越來越糟糕,幸而他寫得一手好字,只好替人抄書,混口飯吃??伤馓?,又好吃懶做,連唯一的抄書工作也丟了,為生活所逼,免不了偷竊度日。當(dāng)偷東西被抓、被人嘲笑時,他振振有詞地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這里,作者換“偷”為“竊”,寫出了孔乙己的迂腐、清高和麻木。從孔乙己掩人耳目、強調(diào)奪理的爭辯背后,我們不難窺見飽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酒店的看客們也毫無憐憫之心,肆無忌憚地把孔乙己“偷竊”的事當(dāng)作茶余飯后的閑談笑料,并在眾目睽睽下對孔乙己百般挖苦、冷嘲熱諷;酒店掌柜屢次三番地責(zé)問孔乙己“偷竊”之事,直言不諱地揭孔乙己的“傷疤”,這些情節(jié)揭露了這些看客寡情無義、落井下石、幸災(zāi)樂禍的丑惡嘴臉。
在《社戲》一文中,作者寫了孩子們“偷”豆的情節(jié)。一群孩子去趙莊看戲,月夜歸來的途中“偷”羅漢豆的情節(jié)可謂童趣十足,讓人讀后忍俊不禁。作者寫道:“‘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薄@兩個句子的核心在“偷”上。一群無拘無束的孩子在疲憊饑餓時瞞著大人摘豆請客,與伙伴們共享美味,“偷豆”的場景充滿了童真童趣,高度贊揚了孩子之間真誠的友誼。
當(dāng)六一公公發(fā)現(xiàn)孩子們“偷”了他的羅漢豆后,并沒有怪罪孩子們,反而非常感激孩子們賞識他種的羅漢豆,并贈送了一堆羅漢豆給“我”和“我”的母親吃。多么寬厚善良、熱情好客的老人??!從阿發(fā)、雙喜這些“偷豆”的孩子和六一公公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江南水鄉(xiāng)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忠厚無私和熱情善良。
總之,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中都寫了人物偷東西的情節(jié),并借助這一情節(jié)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學(xué)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用心品味,細(xì)細(xì)琢磨,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題。
語數(shù)外學(xué)習(xí)·初中版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