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凌雁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睆男睦韯恿W角度說,大部分人童年和父母互動的經(jīng)歷就是他日后為人處世、行為習慣的藍本。所以,如果我們在孩子的童年沒有好好的陪伴,就不要指望學校老師讓他立馬脫胎換骨,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德育基礎上的?!?/p>
我任教在一所外來務工子女比較多的農(nóng)村中學,每年教畢業(yè)班總會遇到幾個讓人惋惜的孩子。這些孩子常常在基礎年級成績還不錯問題也不是很明顯,但到了九年級突然厭學情緒明顯,甚至離家出走。老師和家長的軟硬兼施,對于他們都是徒勞,當我們追根溯源,恍然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問題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父母忙于工作。
1 父母教育孩子的有效期是短暫的
作家龍應臺說:“過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十年前來得有效?!?/p>
曾經(jīng)班里一個前十名的孩子,迷戀電腦游戲拒絕來學校上課,被家長逼急了就離家出走徹夜不歸。她的母親給我們每一位任課老師打電話哭訴她的難過無奈,說孩子的爸爸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他們完全沒有辦法了,希望老師能把孩子勸回學?!敿议L終于把孩子帶到學校時,孩子開始是拒絕溝通的,老師苦口婆心的說了很久,他才不耐煩地朝著父母吼道:“你們小時候不管我,現(xiàn)在也別管!”這個孩子的心理不難揣摩,當他童年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總是忙于工作,當他自顧自的長大了,卻感覺父母開始指手畫腳他的成長,而對于一個青春期面臨升學壓力的孩子,簡單粗暴的家長作風式教育得到的只能是怨懟和反抗。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這個時期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可以信賴可以托付一切的神,我們只有在此時盡量多的存儲愛和陪伴,等到了叛逆期我們管教消耗孩子對自己的愛時,才不至于透支。
2 對于孩子高質量的“伴”比簡單的“陪”更重要
父母與子女的感情需要時間來建立,需要陪伴來維持,更需要透過生活的細節(jié)來潤澤。比如從小陪伴孩子用餐,讀書,旅游,參加實踐活動……和諧的親子關系既需要我們陪伴孩子交流,探討,觀察體驗生活,又需要陪伴孩子感受經(jīng)歷情感,引起共情。經(jīng)過調查了解,我發(fā)現(xiàn)九年級厭學情緒明顯的孩子,多是父母從小缺少關心和重視,這導致他們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不強,更不要說責任感和使命感了。孩子缺少前進的內驅力,學習壓力一大自然厭學情緒明顯。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這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一方面陪伴不是簡單的“陪”,更多的是高質量的“伴”,成為孩子的伙伴。另一方面為人父母我們需要工作來維持一個家庭,如何在平衡工作的基礎上陪伴孩子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兒子,他有一個忙于工作的媽媽和異地當兵的爸爸,兩歲時還只會說爸爸媽媽,三個字都拒絕表達,我一度焦慮無措地想帶他去做智力檢查……同事告訴我讀繪本故事對孩子語言發(fā)展很有幫助,于是我改掉了每天下班都邊帶孩子邊玩手機的習慣,不管多忙都堅持給他讀書,僅僅堅持了一個多月我就看到了孩子可喜的進步,有一天晚上兒子突然打開自己喜歡的繪本給我念了一句話“有一天,爸爸說我們家要蓋新房子了?!蔽耶敃r真的是喜極而泣了,作為一個母親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我想對于孩子而言,媽媽簡單的“陪”和媽媽成為“伴”他成長的朋友是不一樣的。
無獨有偶,我的鄰居是一個很有名的小學老師,她的兩個孩子一個在上海財經(jīng)大學做老師,一個在北京世界五百強做主管。當小時候我們各種沉迷電視電腦的時候,她已經(jīng)天南海北的帶孩子到處旅行學習網(wǎng)絡編程了……有人說,孩子是一汪碧水,倒映著家庭的模樣,孩子的問題都是成長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不妨這樣陪伴孩子:當孩子歡欣鼓舞的時候,分享他的喜悅;當孩子躊躇不前的時候,給他一個鼓勵的擁抱;當孩子迷茫無措的時候,和他一起確定前進的方向;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陪他一起查錯補漏……讓我們的孩子知道,無論何時父母都是他堅強的后盾,他可以風雨兼程的追尋自己的遠方。
3 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做高層次的父母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中提出的家長層次論有五層,最底層是舍得給孩子花錢,我想大部分忙于工作的父母都能做到,但這對孩子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通常而言,能做到第二層次舍得為孩子花時間的父母,已經(jīng)是很不錯了,但是為什么我們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孩子還是沒有進步呢?我想我們還需要努力去做更高層次的家長:開始思考孩子教育的目標問題,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完善自己。而我們的最理想層次就是父母盡自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作為父母的我們,躬身自省,我們是否是一個成長型的家長,是否能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
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有艱辛有快樂,但更多是幸福。孩子的成長沒有彩排,父母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疏離的親子關系只能破冰緩解,卻無法從頭來過。是的,努力做一個高層次的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成長是我們能給予子女最好的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