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莉
這本是一堂尋常不過的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應用的習題課,為了加強學生對三角形全等的五種判定方法(SAS)、(ASA)、(AAS)、(SSS)、(HL)的掌握,我精心準備的五個習題練習。結果在幾個學生的干擾下,整堂課的教學程序被打亂,朝著我未曾預設過的方向發(fā)展,僅完成我的部分教學目標。即便如此,但整堂課下來,我卻得到了另一番感悟。
先回顧一段我的教學片段:
下面我先出一道題,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例題一:如圖,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邊BC上一點,∠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于F.求證:AE=EF.
由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較好的基礎,所以 ppt展示完例題后,學生立馬拿出草稿紙,立馬洋洋灑灑動起筆來,而我就開始了我的巡視之旅…
學生A:
在AB上取一點G使得AG=CE,
易得△BG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再證明△AGE≌△ECF(ASA)
剛開始巡視第一組,就看見A同學是這樣做時,我很欣慰,盡管這種做輔助線的方法,我已經強調過太多次,他達到了我的要求,完全符合我的設想。
緊接著,我再往下巡視,發(fā)現(xiàn)一同學又是這樣做的。盡管做法跟第一個同學不一樣,但也是學以致用,達到了我的又一個教學目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范圍之內。接下來,課堂的組織和安排,我胸有成竹。
學生B:
過點E作EG⊥BC交FC的延長線于點G,
證明△AEC≌△FEG(ASA)即可
(不得不說,這種做輔助線的方法,一開始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不容易想到)
學生C:
延長AC至點G使得CG=CF并連接EG,
證明△ECF≌△ECG(SAS),再得∠ECA=∠G即可.(利用上一個小結學過的三角形外角的知識,學以致用)
學生D:
延長AB至點G,使得BG=BE,并連接EG,CG,
證明△ABE≌△CBG(SAS),再證明四邊形EGCF為平行四邊形即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個同學用了平行四邊行的判定: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雖然這個知識點小學講過,但未作做系統(tǒng)的深入的講解。能夠開動腦筋,將以前所學的知識和現(xiàn)在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他的思維很開闊).
學生E:
過點F作FG⊥BC于點G,
分別設AB=a,EC=x,F(xiàn)G=CG=y,則BE=a-x,
根據(jù)△ABE∽△EGF得AB:BE=EG:GF,
即a:(a-x)=(x+y):y,
得ay=ax+ay-x2-xy,
得x(a-x-y)=0,
即a=x+y,所以AB=EG,BE=FG
所以AE=EF.
(這個學生具有超前學習意識,用課堂上還沒有學到的三角形相似,把這題居然解出來了,實在是出乎我的預料!不由得感嘆,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不局限于課本和老師了)
......
可當我往下看的越多,課堂的組織與安排可能要發(fā)生改變的這個念頭就越來越強烈了!我究竟是生拉硬拽,按照我的想法來呢,而是順應學生的變化順勢改變?
勢必這堂課不能按照我預設的例題走下去了。我下定決心,索性調整策略,這節(jié)課就練習兩種證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我們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考慮,把它從教學的廣度到教學的深度,做一個轉變。
當學生一個一個上講臺,展示自己不一樣的解題過程時,獲得的一陣陣掌聲,極大的鼓舞了學生們的斗志,大家自高奮勇的探索各式各樣的方法。最后一部分人收獲了自信,一部分人收獲了自己對知識認識的深度。
感受到學生帶來的陣陣驚喜,索性我們就開始玩轉這道題,順勢將這道題的已知和題設做一個對調。我對大家說:”這題除了這么多構造法外,大家也可以考慮把條件和結論對調進行證明,要不試試看?”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點E是邊BC上一點,在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線CF上取一點F使得AE=EF.
求證:∠AEF=90°.
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躍躍欲試......
最后在鈴聲打斷中,我們結束了這堂意猶未盡的課。
事后我就思考:教學過程被學生打亂,沒有按照老師所設想般的走下去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常有的事,這就考驗我們教師是否敢于向未知做挑戰(zhàn)!捕捉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傾聽學生的聲音,回歸到學生主體、老師主導的位置上來。我相信,同學間的邏輯演繹比教師的“指點江山” 更具有感染力!更加能能夠激勵學生,學習中形成的你追我趕的氣勢。
那么,如何更好的捕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夯實教育教學的深度?
首先我們要放下身段,多去聆聽學生的聲音。對不同的意見,我們要多加留意,不要直接去否定它,或者無視他的存在。如果她錯了,學生和老師一起找出錯誤的地方,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果他言之有理,那么學生對問題有了一個更為深層次的理解。相信這對我們追求的教學進度,看似阻擾,其實起了促進的作用。邏輯思維打通,知識點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后面學習起來更加的得心應手。
其次,教師應該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時代飛速發(fā)展,現(xiàn)在學生的思維處于高速發(fā)展時期。借助大量的課外書籍和網絡,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多式多樣。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如何應付得了學生的各式發(fā)問?否則就只能拿教師的威嚴將學生的提問回避在門外,或者充耳不聞。這樣學生學習的激情也會消耗殆盡,對老師的崇拜和信任也會大打折扣。
最后,信息化的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積極拓展知識面,開展各式各樣的培訓、研究活動,做一個終身學習型的教師,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順縣溪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