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勇
疫情期間,全國開啟網課模式,高強度使用電子設備,不知今年的近視率是否會迎來爆發(fā)式增長。
現代人近視了,需要去眼鏡店配一副近視眼鏡,那古代人近視了,應該怎么辦呢?
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十記載: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貴人真自有相也。
歐陽修已經近視到了讀書都很困難,只能聽書的地步。這放到現在恐怕得有七八百度,已經極大地影響了生活。
蘇轍在《夜坐》中寫道:“少年讀書目力耗,老怯燈光睡常早。”
可見蘇轍年輕的時候也讀書過于用功導致視力下降。
杜甫在《小寒食舟中作》中寫道:“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當然,杜子美說的應是“老花”。只是在那個時代,大家尚缺乏“近視”“老花”“弱視”的概念。
那時候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眼鏡,但是已經有了后來制造眼鏡用到的玻璃透鏡。
東漢王沖在《論衡》中提到了“陽燧”,也就是東漢王室劉荊墓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1974年至1977年間,安徽省亳縣博物館在發(fā)掘兩處東漢墓葬時,共出土了五枚玻璃凸透鏡片,這兩處墓葬的主人均系曹操的宗族,這五枚玻璃凸透鏡片經過研究,發(fā)現全都能聚焦取火,其中兩枚還能映物放大。
到了宋代,水晶鏡片已經常常用于生活實踐中取火,許多玻璃透鏡被打制得非常精美,廣泛用作裝飾,而其放大的功能往往被用來閱讀特別細小的文字。由于未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展,也就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眼鏡。
中國有明確記載的眼鏡是15世紀自西方傳入。西方最早的眼鏡發(fā)明于14世紀,實際上就是連接在一起的兩枚可以折疊的鏡片,一張1380年的圣保羅畫像上用的正是這樣的眼鏡。
明清時期對眼鏡的稱呼有兩種。
一是叆叇(ài dài),它是阿拉伯語uwainat(眼鏡)的對音。
其實早在《楚辭》中就有了叆叇一詞:“時叆叇其曭(tǎng)莽兮,召玄武而奔屬”,這里的“叆叇”指的是光線昏暗之狀,本與眼鏡毫不相干,但后來竟成為了眼鏡的通稱,甚至連日本的《倭漢三才圖會》也稱眼鏡為叆叇。
二是眼鏡??咨腥卧凇短一ㄉ葌髌妗分队{》一出中,就寫到:“腰內取出眼鏡戴?!鼻∥迨辏?791),在正大光明殿大考翰林,詩就是以眼鏡命題的。
而說到眼鏡就不得不提批諭“賜你眼鏡兩個,不知可對眼否”的雍正皇帝了。眾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十分勤勉,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堅持親自批閱大批奏折,這也使得他的視力并不好。而清朝已經有了眼鏡,雍正就這樣走上了“眼鏡達人”的路,僅雍正元年到雍正七年,他就有35副眼鏡之多。據造辦處檔案記載:“將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背擞昧弦铣?,雍正還要求按照十二時辰來定做眼鏡,若拍攝一部“紫禁城十二時辰”,那雍正皇帝每一時辰的不同眼鏡絕對成為爆款。
眼鏡傳到中國后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fā)展。
首先,從鏡架上看,經歷了從無鏡腿,到以“綾綃聯之”,再到金屬架。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明仇英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就有一個戴眼鏡的老人,他就坐在畫面中下部“兌換金珠”旁。他用的眼鏡是沒有鏡腿的。而江蘇吳縣清代畢沅墓中出土的眼鏡,鏡架是黑漆木框,已裝有供系結用的絲絳。再后來發(fā)展出了金屬鏡腿,這類眼鏡常在架鼻梁處鏤空祥瑞圖案,以圖一個吉利。
其次是鏡片。最初的眼鏡其實是老花鏡,明代張寧在《方洲雜言》中說:“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于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于孫景章參政所再見一具,試之復然?!笨梢娛抢先瞬槐嫘∽謺r使用。
到后來我國能自主琢制鏡片了,眼鏡逐漸流行,有了近視鏡,深淺度數也漸漸齊全了。清代楊米人所寫《都門竹枝詞》中說:“車從熱鬧道中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可見,近視眼鏡后來還和名士老先生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
雖然現在人們常戲說戴眼鏡之人為“文化人”,但還是科學用眼,避免近視的好!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