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書鋒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荷塘,寫荷花,寫月光,寫流水,別有韻味,帶給人無限美的感受。下面,筆者就談談《荷塘月色》的語言風格。
一、樸素自然
朱自清先生一向追求“談話風”的語言境界,認為文章只有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才能親切有味”。讀他的散文,如和親密的人談話。《荷塘月色》的語言樸素自然,細細品讀,就像在聽一位老朋友訴說自己的心事?!逗商猎律纷饔?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之時。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內心抑郁,始終無法平靜。于是,他寫下了這篇文章。通過描寫冷清月夜下的荷塘景色,作者流露出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xiàn)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在《荷塘月色》中,開篇便寫到了“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話便將作者的內心感受直白地呈現(xiàn)了出來,為后文埋下了伏筆。這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接著,作者寫道:“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他“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路上很安靜,“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作者在荷塘和月色中享受了片刻的寧靜,一個人在這樣的夜晚,自然會想到很多,他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想起《西洲曲》。作者在文章中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似乎只是把讀者當成了親切的朋友,訴說著自己的心事。又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都平白如話,自然流暢,讀之使人感覺分外親切。
二、凝練準確
很多人在寫文章時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朱自清在創(chuàng)作時卻熱衷于錘煉字詞。如《春》中寫細雨在空中密密地斜織著,雖然沒有寫風,但一個“斜”就讓我們知道了那日的風是微風?!逗商猎律返恼Z言同樣凝練準確,展現(xiàn)了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去往荷塘的路上,作者用了一個“踱”字,很符合他當時的心境。因為內心不寧靜想出去走走,自然是走得很緩慢的。在寫月色時,作者用了一個“瀉”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將月光比喻為流水,但是這“流水”并不是奔騰的,而是靜謐的,它是“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的,一點聲響也沒有,寫出了幽靜的月色美。還有“薄薄的輕霧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這個動詞寫出了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輕柔的霧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樣子,給畫面涂上一層素淡清雅的底色,朦朧美好,若有若無,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盀a”字和“浮”字都用得極妙。
三、富有音樂美
一篇富有音樂美的散文,其字詞搭配應該是和諧的,句子是錯落有致的,能讓讀者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音韻美。無疑,《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富有音樂美的散文。如“月亮漸漸地升高了”中的“漸漸”(寫的是月亮上升的樣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中的“曲曲折折”(寫的是荷塘的形狀)、“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的“田田”(寫的是荷葉的樣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的“亭亭”(寫的是荷葉的樣子)、“層層的葉子中間”中的“層層”(寫的是荷葉的濃密)、“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中的“粒?!保▽懙氖俏撮_的荷花)、“送來縷縷清香”中的“縷縷”(寫的是荷花的香味)……這些疊詞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產生了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準確而又傳神地描寫美的形象。其中出自古典詩詞的描寫香草美人的疊詞更是寫出了荷花的情態(tài)和風韻,使作品的語言有一種典雅的美、清麗的美。
總之,讀《荷塘月色》,猶如聆聽一首小夜曲,能讓我們的內心歸于寧靜,這或許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