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榮 郭琳 曹世奇
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冷軋管機變形區(qū)內表面潤滑方案。該方案將離線潤滑和在線潤滑合為一體,工作中依據需要選取其中一種,同時實現了大規(guī)格管坯在線定時定量潤滑和小規(guī)格管坯離線定量潤滑,并從方案上解決了離線潤滑滴油不好收集的問題。該方案采用全自動控制方法,實際使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冷軋管機;管坯內表面的潤滑;離線潤滑;在線潤滑
0? 引言
在冷軋管機的軋制過程中,變形區(qū)域的潤滑條件是影響工模具壽命和成品管質量的重要因素,而由于位置原因,變形區(qū)域管坯內表面的潤滑是潤滑的難點,一直以來采用專用的機構實現。傳統(tǒng)的潤滑機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軋制過程中通過中空芯棒桿間歇的向變形區(qū)域內管坯內表面注入潤滑油;另一類是上料前向料架上的管坯內部注入潤滑油,油隨著管坯被帶到變形區(qū)。這兩種專用潤滑機構分別稱為在線潤滑機構和離線潤滑機構。各軋機依據實際需要選取其中一種。本文介紹的是一種將離線潤滑與在線潤滑合為一體的新方案,即用一個機構既實現離線潤滑功能,又實現在線潤滑功能,采用全自動工作模式,打油間隔時間和打油時間均可在人機界面上調整,適用于小型連續(xù)上料型冷軋管機。
1? 結構形式
新方案潤滑機構主要分為油缸、擺臂、支座、集油底座四大部分,具體結構形式如圖1所示。
新潤滑機構布置于軋制線上,位于上料臺架與裝料床身之間。油缸安裝于軋制線側面且位于裝料床身側,使其不影響上料臺架高度。油缸工作使擺臂沿預定軌跡移動。在線出油口與離線出油口分別位于擺臂底部的兩端。集油底座將在線出油口、離線出油口及管坯端部流出的潤滑油收集,通過回油管路流回潤滑站。
2? 工作原理
2.1 新潤滑機構潤滑站的工作原理
潤滑機構潤滑站的原理圖如圖2所示。將車間氣源與氣動三聯(lián)件相連,再連通電磁閥,并在電磁閥上安裝消音器,最后連通氣動泵。氣動泵安裝于油箱蓋上,出油口用軟管連出,以方便打開油箱蓋添加潤滑油。
潤滑機構工作時,先接通車間氣源控制閥,將氣源送至潤滑機構。氣源經過氣動三聯(lián)件凈化、調壓,到達電磁閥。電磁閥得電,則氣動泵啟動,油箱中的潤滑油經膠管輸出到硬管油路。電磁閥失電,則氣動泵停止,膠管停止輸出潤滑油。
定期向油箱中加入潤滑油,保證設備正常運行。油箱中的潤滑油液位低于設定最低液位時,液位計發(fā)出報警信號。此時,冷軋管機自動停機,在人機界面上出現內表面潤滑油箱液位低報警提醒,提醒操作人員為該油箱添加潤滑油。
2.2 新潤滑機構硬管油路的工作原理
潤滑機構硬管油路如圖3所示。潤滑站出油口經過硬管連接到三位四通雙電磁鐵電磁閥塊,閥塊共有P口、T口、S1口和S2口共四個油路口。P口連接潤滑站出油口;T口不接通;S1口、S2口分別與在線潤滑、離線潤滑相連。
潤滑機構不工作時,電磁閥的兩個電磁鐵均不得電,閥芯處于中間位置,P口與S1口、S2口均不接通,S1口和S2口都無潤滑油流過。S1口側電磁鐵得電時,閥芯位于S1口側,P口與S1口接通,S1口流過潤滑油,在線潤滑機構工作。反之,S2口側電磁鐵得電時,閥芯位于S2口側,P口與S2口接通,S2口流過潤滑油,離線潤滑機構工作。
3? 全自動控制方案
開機后,依據實際生產規(guī)格需要,在人機界面或操作臺上的旋鈕處,手動選擇潤滑裝置的工作模式,即離線潤滑或在線潤滑模式中的一種。未選擇時,按上次工作模式執(zhí)行。兩種模式的潤滑過程均為全自動控制。
3.1 離線潤滑方式的全自動控制
離線潤滑方式的全自動控制方案如圖4所示。設備程序執(zhí)行至上料階段,若上料架料槽有無料檢測發(fā)出無料信號時,潤滑機構不工作,設備不上料,在人機界面上出現料架無料提醒;若上料架料槽有無料檢測發(fā)出有料信號時,潤滑機構油缸動作,使打油桿落下。此時,送料機構電機轉動,帶動送料輥轉動,且送料機構油缸動作,使送料輥夾持住管坯,將坯料從上料架料槽送入打油桿上的打油嘴。打油泵啟動,油流入管坯內表面。打油泵工作設定時間后,打油泵停止。此時,送料機構電機反轉,帶動送料輥反轉,夾持坯料退回至脫離打油嘴。潤滑機構油缸動作,使打油桿抬起。此時送料機構工作,將料送入下一工作區(qū)域。最后,上料架油缸動作,將料架上的下一支坯料撥入料槽,等待下一次上料。
打油泵的工作時間長度在人機界面上可以調整。依據不同管坯長度、不同管坯材質,選取適當的工作時間長度。
3.2 在線潤滑方式全自動控制
在線潤滑方式的全自動控制方案如圖5所示。設備程序執(zhí)行至上料階段,若上料架料槽有無料檢測發(fā)出無料信號時,潤滑機構不工作,設備不上料,在人機界面上出現料架無料提醒;若上料架料槽有無料檢測發(fā)出有料信號時,打油泵停止,潤滑機構油缸工作,使打油桿抬起。此時,送料機構電機轉動,帶動送料輥轉動,且送料機構油缸動作,使送料輥夾持住管坯,將坯料從上料架料槽送入下一個工作區(qū)域。接著,潤滑機構油缸工作,使打油桿落下,打油泵啟動并間歇工作,間歇地將潤滑油沿著芯棒桿中間孔送入變形區(qū)內表面。最后,上料架油缸動作,將料架上的下一支坯料撥入料槽,等待下一次上料。
打油泵的工作時間長度、啟動間隔時間長度,均可在人機界面上調整。依據不同管坯材質,選取適當的工作時間長度。
4? 油缸壓力控制
潤滑機構的工作油缸,在不同的工作狀態(tài)下,希望使用不同的工作壓力。在該油缸的液壓控制閥塊處設有減壓閥、壓力表。手動調整減壓閥,觀察壓力表上的壓力值,將壓力值調整至需要的數值后,鎖緊減壓閥調壓旋鈕,更換工作狀態(tài)時,依據需要,調整油缸壓力。
對于在線潤滑方式,擺臂落下時,在線潤滑出油口與芯棒桿尾椎配合,油間歇地通過芯棒桿上的中間通孔到達變形區(qū)域,對管坯內壁與芯棒外表面進行潤滑。此時,若油缸壓力過大,則出油嘴與芯棒桿接觸面壓力大,接觸面磨損嚴重,且芯棒桿較細時尾部易彎曲,進而影響上料時管坯與芯棒的對中性。依據經驗,選取合適的壓力值,一般選2MPa左右。擺臂抬起時,希望抬起動作快,軋制節(jié)奏緊湊,所以此時選取系統(tǒng)壓力。
對于離線潤滑方式,擺臂落下時,在線潤滑出油口不與芯棒桿尾椎接觸,離線潤滑出油口與管坯直接無壓力接觸,所以此過程無需減壓,選取系統(tǒng)壓力,縮短工作時間。擺臂抬起時,希望抬起動作快,軋制節(jié)奏緊湊,所以此時選取系統(tǒng)壓力。
5? 新潤滑機構的特點
傳統(tǒng)的離線打油布置于上料臺架置料架側,打油后的管坯經撥料機構送入軋制線上,在此期間,潤滑油從管坯端部流出,沿著置料架至軋制線滴落至置料架底部、軋制線上。滴落面積較大,因此滴油不好收集且不美觀。新方案布置于軋制線上,潤滑后的管坯直接進入下一區(qū)域,潤滑油滴落面積相對較小。更因為新方案布置于軋制線上,且底部設有集油底座,使得管坯端部、離線潤滑油嘴和在線潤滑油嘴處滴落的潤滑油可以集中收集,通過配管流回潤滑站。
與傳統(tǒng)的離線潤滑和在線潤滑相比,新方案在實現小規(guī)格坯料離線潤滑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較大規(guī)格管坯的在線潤滑,擴大了潤滑機構的使用范圍。同時,實現了依據具體工藝,合理選取在線潤滑還是離線潤滑的潤滑方式。對于潤滑要求高的管坯,盡量選取在線潤滑,改善成品管質量。
6? 結束語
該新的冷軋管機變形區(qū)管坯內表面潤滑方案已經在多套冷軋管機設備上應用,實際應用情況表明,該方案潤滑效果良好、操作方式簡單、回油收集完全、成本造價低、縱向尺寸小。特別是回油收集完全、縱向尺寸小,使得設備及地面干凈環(huán)保,且縮短了送料裝置之間的間距。因此,該新的冷軋管機變形區(qū)管坯內表面潤滑方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閻雪峰,閆菲菲,周紅兵,等.我國冷軋管機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重型機械,2010(4):1-9.
[2]閻雪峰,王小寶,成海寶,等.新型兩輥高速冷軋管機[J].重型機械,2009(4):6-11.
[3]楊鵬,董相連,成海寶,等.伺服冷軋管機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J].重型機械,2011(2):40-43.
[4]成海寶,趙鐵勇,郝瑾,等.高精度不銹鋼管軋制過程軋制力仿真計算[J].重型機械,2012(2):49-52,61.
[5]紀松山,徐生華,凡明,等.高速冷軋管機檢測裝置改進[J].重型機械,2018(04):88-91
[6]成海寶,趙鐵勇,紀松山,等.大型冷軋管機曲軸的設計[J].重型機械,2013(3):74-76.
[7]張杰,曹漢廷,張超,等.高速連續(xù)上料冷軋管機電氣控制系統(tǒng)[J].重型機械,2013(4):45-48.
[8]白連海,朱旭.我國冷軋管設備工藝技術的發(fā)展[J].鋼管,2012,41(04):1-6.
[9]沈興全.液壓傳動與控制[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
[10]韓昌觀,李連詩.小型無縫鋼管生產[M].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0.
[11]展京樂,呂惠杰,成海寶,等.高速冷軋管機平衡系統(tǒng)設計方案及仿真計算[J].重型機械,2013(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