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梅
摘要:學本式教學理念,是一種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小學階段,為了幫助學生打好各科知識基礎,更要融入學本式理念,基于學本式理念去思考教學模式的革新。語文科目作為小學的核心科目亦是如此,故文章將從學本式理念出發(fā),思考語文教學模式的革新,教師可加以參考。
關鍵詞:學本式理念;小學教學;語文教學
語文科目是小學教學體系當中的核心科目,為了幫助學生打好知識與能力基礎,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以學生及學習為核心展開教學規(guī)劃,這樣才能夠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以達成事半功倍的目標。文章將基于學本式理念思考教學模式,望教師從中得到啟發(fā),加以借鑒,以保證教學成果更加理想。
一、小學語文學本式教學概念分析
對于學本式教學理念的準確把握,是開展學本式教學的基礎條件,只有了解學本式教學的概念,才能做好教學規(guī)劃。學本式教學理念是小學階段開展語文學本式教學的核心理念,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一理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本,最基本的目標是對于學生的綜合水平的提升,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夠做好學本教學。即是說教師要開展學本式教學,首先必須要掌握學生的個性、思維習慣、認知需求、成長指標等多方面基本信息,這些信息會成為教師后續(xù)開展教學的實際依據(jù)。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基本信息也會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指出方向,成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簡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科目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本式教學理念的融入,對于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提升意義重大,能夠讓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1]。
二、小學語文學本式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體現(xiàn)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特征,所謂人文性,主要是指語文知識與我國各個領域的文化密切相關,而工具性則是指語文知識與學生所有科目的知識學習都有著密切關系,不僅僅是用于溝通與表達的工具,也是用于學習其他各個學科知識的主要工具。在小學階段,教師更要重視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如何開展學本教育。從人文性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重視對于學生素養(yǎng)的強化,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等。要從識字、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多個角度入手,強化學生各方面能力。而從工具性的角度出發(fā),必須要重視對于學生語文知識實踐應用經(jīng)驗的積累,并且將語文知識與各個學科知識關聯(lián)起來,讓學生的語言認知得到拓展。確保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其他各個科目知識的學習達成同步。
三、小學語文學本式的導學與對話結(jié)合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本式教學過程中,導學是一個核心關鍵詞。所謂導學,即是讓學生先學,在導學思想下,教師開展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的目標便是要讓學生的學習進度提前。導學包含了兩點內(nèi)涵。其一是對于學生的引導,整合所有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升,盡可能減少無用功。教師要合理利用謎題、故事、詩歌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其二是誘導,即是說教師通過設置探索性的課題,引導學生搜索相關的資料,事先了解課程內(nèi)容,而課堂上的時間則主要用于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惑。教師要將導學與對話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先開展自主學習,而后再與教師以及班上的其他同學展開互動交流,這樣才能夠擺脫被控局面,實現(xiàn)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表達上的自由。這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是開展小學語文學本教學的前提條件,學生的地位得不到尊重,教學目標便難以達成,只有學生愿意學,知道如何學,并且能夠以適合自身的方式去學,教師的教學效率才能更高[2]。
四、強調(diào)小學語文學本式教學情趣與互動影響
學本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為本,學生是主體,學生對于自身學習過程的主導是目標。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便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其認為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遠比學生當前一時的知識學習掌握更重要。因為學生也許可以通過死記硬背去得到一時的好成績,但是如果沒有興趣,必然會轉(zhuǎn)頭就忘。而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才能夠源源不斷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在學習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有進步。但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下,教師卻往往很容易本末倒置,過度重視結(jié)果,進而忽視過程,這顯然是不利于達成教學目標的。除此之外,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樣是關乎學生學習成果的關鍵要素,是體現(xiàn)學本理念的基本原則。因此教師必須要充分重視情感引導以及互動,要讓學生真正感到課堂有趣,學生才會愿意投入精力去思考,去討論,去探究,通過自身的探索去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首先需要融入學生感興趣的要素,包括學生近來經(jīng)常看的動畫,經(jīng)常玩的游戲以及經(jīng)常談及的話題等等,這會使得學生對待課堂學習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教師可以嘗試利用談話的形式引出授課內(nèi)容,同時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去想,有時間向其他同學以及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才會興致盎然,即便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炒熱氣氛,教師也不應吝于花費這些時間,因為學生的思維一旦活躍起來,態(tài)度便會更加主動積極。而且教師在互動上,應當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不再感到課堂上的互動枯燥無趣,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手偶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亦或是利用虛擬形象與學生對話,對于愛玩的小學生來說,教師采取有趣的互動方式,能夠讓學生思考與表達的熱情更快被調(diào)動起來。不僅如此,教師作為在學生心中地位崇高的角色,如果與學生直接互動,必然會使學生產(chǎn)生距離感,但是如果通過形象的轉(zhuǎn)換,利用以上所談及的手偶,則能夠變成讓學生感到更加親切的形象,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這樣的互動顯然是十分有利的[3]。
結(jié)語:
學本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體現(xiàn)學本思想,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規(guī)劃并落實教學,這樣才能提升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為此文章分析了學本課堂的實踐,望成為教師實際教學的理論參考,幫助教師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玉濤.小學語文“學本課堂”的思與行[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5(51):384-385.
[2]何文豪. 小學高段學本式“卓越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