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國徽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住院號奇偶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組則實施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比較兩組療效。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為(2.19±0.82)h,住院時間為(6.54±1.95)d,均少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6%,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提高了手術療效,促進了骨折愈合,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四肢骨折;經皮鋼板植入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骨折愈合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4-00-02
四肢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的病癥,以老年人最為多見,與年齡增長所致骨質流失相關,外力作用下,極易發(fā)生肢體骨折。四肢骨折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活動,骨折預后不佳,還會影響肢體功能康復,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著我國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引入到四肢骨折患者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以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了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住院號奇偶分組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4~69歲,平均(51.61±3.73)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9例,摔倒14例,墜落傷7例,其他原因1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1~68歲,平均(51.19±3.56)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5例,摔倒17例,墜落傷6例,其他原因12例。所有患者均經X線或CT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所有患者均對此項研究知情并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傳統(tǒng)切開復位術治療,方法如下:醫(yī)師評估患者整體骨折病情,制定麻醉與手術方案,一般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阻滯麻醉,麻醉起效后,常規(guī)做一切口,暴露骨折部位,骨折復位后應用普通鋼板固定,固定后確定復位效果滿意,關閉切口,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研究組患者則予以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治療,方法如下:指導患者取仰臥體位,全麻起效后,于骨折位置做一2-3cm手術切口,分離深筋膜與骨膜外軟組織,應用骨膜剝離器剝離骨膜,分離時注意保護骨膜,骨質與組織間形成軟組織隧道,將鋼板置于骨骼表面,明確位置準確后,應用X線監(jiān)視確保骨折復位滿意,應用螺絲釘固定鋼板,復查X線確認復位效果滿意后,應用2-4枚單皮質螺釘鎖定鋼板,存在骨質疏松的患者需要應用雙皮質螺釘加以鎖定,再次應用X線確認復位滿意后,常規(guī)關閉切口。
術后3-5d,可指導患者遵醫(yī)囑進行關節(jié)功能活動,骨折愈合良好進一步進行系統(tǒng)的關節(jié)功能訓練。
1.3觀察指標 (1)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2)療效判定標準:優(yōu):骨折部位無疼痛感受,骨折愈合良好,未發(fā)生畸形;良:骨折部位無疼痛,骨折愈合尚可或部分愈合,無畸形;差:未達到上述標準。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_x±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2.19±0.82)h,住院時間為(6.54±1.95)d,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優(yōu)、良、差例數分別為37例、11例,2例,所占比例分別為74%、22%、4%,對照組優(yōu)、良、差例數分別為25例、17例,8例,所占比例分別為50%、34%、16%,研究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6%,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治療四肢骨折首選手術內固定,能夠盡可能減少骨折對周圍骨組織的損傷,以實現(xiàn)生物學內固定的效果[1]。以往臨床多采用切開復位術同時采取鋼板進行內固定,術中切口較大,可充分暴露骨折位置,為術者提供了清晰的術野,通過解剖學關系復位骨折端,達到了充分穩(wěn)定骨折端的作用。但切開復位術形成的創(chuàng)口較大,骨膜與軟組織會形成廣泛剝離,對骨折周圍生物學環(huán)境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影響骨折周圍血供,增加了骨愈合延遲、骨不連、感染、皮緣壞死等并發(fā)癥風險。此外,切開復位術式鋼板間無鎖定結構,骨折端固定依賴鋼板與骨面間的摩擦力,鋼板長期壓迫骨面,可能引發(fā)骨缺血壞死,進而對患者預后康復造成影響。本次研究中采用切開復位術治療的患者,治療效果優(yōu)良率僅為84%,仍有部分患者未達到理想療效。
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屬于以生物固定模式為基礎的微創(chuàng)術式,首先進行經皮鋼板的置入,其后予以間接復位,術中僅需暴露骨折部位近遠端,便可在X線機下實施手術操作。與傳統(tǒng)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相比,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避免了直接暴露骨折端,對術后骨折愈合及骨質的恢復,均具有促進作用,此外,該手術對骨組織結構的修復更符合生物學需求,有效保證了骨折愈合后的穩(wěn)定性,同時術中對骨折端周圍骨膜與組織的破壞較小,利于骨折端周圍血運的恢復,為骨折愈合營造了良好的愈合環(huán)境,對于減少骨不連與骨壞死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馬勝東等[2]研究顯示,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與鎖定加壓鋼板應用于脛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有效促進了骨折部位的愈合,術后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滿意,治療優(yōu)良率高達90.6%,與本次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鎖定加壓鋼板為新型的內固定器械,通過鎖定螺釘孔可將其固定為內固定支架,不會影響骨皮質的血運,屬于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內植器械的最佳選擇,其優(yōu)勢包括:①鋼板固定可靠,成角穩(wěn)定,有效防止了螺釘脫出、移動的發(fā)生風險;②鋼板與骨面更為貼合,可將其作為解剖學復位的參照物;③鎖定加壓鋼板與接骨板結合形成了整體,并與骨面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術中注意保護骨膜,有利于骨折位置血運的恢復;④對骨組織的傷害減少,術后骨源性血腫、骨折位置肉芽形成等異常情況的發(fā)生風險降低,有利于保持骨折位置處于正常生理狀態(tài),因此一般無需進行一期植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優(yōu)良率為96%,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治療效果,促進了骨折部位的恢復,對于促進患者預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在四肢骨折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曹偉等[3]研究顯示,術后6周實施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治療的患者骨質量指標較傳統(tǒng)術式明顯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對骨折位置的血液供應影響較小,手術不會加重創(chuàng)傷,進而有效減少了骨質流失相關,對于加速骨折愈合具有積極影響。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首先對骨折閉合位置進行牽引,其后確認復位面平整,再應用骨針進行內固定,有效保護了骨折端的周圍血管與組織,也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確保預后恢復良好的重要前提。為確保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獲得滿意療效,術中還需注意以下事項:①手術時機適宜,一般在肢體未出現(xiàn)明顯腫脹或腫脹消除后實施手術;②應依據骨折部位與類型選取相應長度與類型的鎖定鋼板;③在復位復雜骨干骨折時,應考慮肢體長度的恢復與成角的矯正,以確保微創(chuàng)固定的穩(wěn)定性;④術中盡可能保留骨膜完整性,鋼板置入后,應用X線機確定置入效果是否滿意。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經皮鋼板植入術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提高了手術療效,促進了骨折愈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澤立, 黃齊兵, 張源, 等.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四肢骨折救治中的效果分析[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9, 99(48): 3797-3802.
[2] 馬勝東, 楊曉茂, 楊洪軍, 等. 彈性髓內釘與鎖定鋼板內固定在四肢骨干骨折中臨床應用研究[J]. 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20, 22(4): 298-301.
[3] 曹偉, 宋永平. 不同植入物固定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效果分析[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20, 49(5): 56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