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志
【摘? ? 要】新課改以來,對于語文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別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這種轉變對于許多教師來說還不太容易適應。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始終處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對于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待探索。本文就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主體地位提出以下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生?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77
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主動思考,大膽提問,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地學習和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由于教學模式、方法的老套,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并沒有被體現,總是被教師牽著走。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等等。要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其中探索、發(fā)現和學習。
一、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許多教師并沒有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沒有其他的思考與質疑。在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中,學生在教學課程中只需要聽教師傳授知識,然后能夠將這些知識鐫刻在他們的記憶深處,就是好的教學。在以分數為導向的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也是大多數教師所青睞的。但是,這樣的教學只能培養(yǎng)出一批批被動學習的學生,而要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不管是青年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要認真思考和領悟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轉換角色,要從課堂的領導者轉換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對于文章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參照教師的答案;引導學生對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由教師制定統一標準;引導學生大膽地創(chuàng)作,寫出真實的文章,而不是依靠華麗辭藻的堆砌??傊?,教師要明確觀念,語文的教學是要讓學生有自主理解和實際運用的能力,并不是簡單地記憶詞語、背誦古詩,而是一個復雜的自我思維和頭腦思想構建的過程。這都需要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二、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
在很多時候,學生無法深刻理解課文中的人物或者是表達的思想情感,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所致。而這種理解的難度,導致很多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教學過程,無法融入課堂學習。因此,在教學中,為了能夠讓學生順利地進行自主思考,完成自主學習,教師就要降低這種因為經驗缺乏而造成的理解困難。而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進入真實具體的情境,促進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從而突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具體的方法有,情境導入、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一)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整堂課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課堂,積極地配合教師教學,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和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入,讓學生能進入具體的情境,更加主動地探究文章的內容。這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
(二)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
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學生對于這些情境是較為熟悉的。而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理解時更為具體,甚至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三)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
語言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需要教師運用豐富的語言進行描繪,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幅幅具體的畫面,讓他們感受到文章中的美麗情境。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在腦海中構建具體的畫面,更加容易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初中語文的知識豐富而廣闊,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面還較窄,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對所需要學習的知識感到晦澀難懂。這樣就造成學生無法順利地參與課堂,也無法激發(f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很多學生就有了畏懼心理,更加懼怕語文學習。而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方面迎合了初中生喜歡圖片、視頻的心理,在不知不覺中就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他們思考的難度,確保他們能順利地參與課堂。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參與課堂,有助于幫助他們完成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觀潮》這節(jié)課時,很多學生都沒有身臨其境地觀看過錢塘江大潮,所以根本不能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和壯觀。而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段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圖片,在震耳欲聾的波濤聲和壯闊的畫面中,感受這天下第一勝景,由此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四、巧設問題,確保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提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提問能夠反映出學生是否在進行思考,也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提問需要進行巧妙的設計,才能確保全體學生都參與了教學過程,并都進行了問題的思考。第一是問題難度的設計,問題的難度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第二是提問的頻率,頻率不宜過高,否則會讓學生產生倦怠,從而不愿意進行課堂思考。
五、正向引導,鼓勵評價,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初中生的心思較為細密,他們會非常細心地觀察教師的一舉一動,細心體會教師的語音語調,而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用溫和的語調和正向的語言來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這樣就能避免學生因為懼怕教師而不敢主動加入課堂,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也不敢有自己的思考,或者一股腦兒地否定自己的答案。當然,有學生勇于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悟時,教師也要多采用表揚、鼓勵等方式。要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知識積累的差異和年齡等原因,很多教師會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導者,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這一事實。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應信夫.初中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探討[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6(6).
[2]陳潔.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激勵性評價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7(8):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