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摘? ? 要】當前學校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本文中我想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并結合實際教學談談我的教學看法和經驗。
【關鍵詞】小學教育? 兒童心理學? 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1.159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正式進入系統(tǒng)教育的開端,也是學生開始進行健康身心塑造的源頭。所以小學教育可以說是人才培養(yǎng)打地基的時期,小學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受教育過程中的個人發(fā)展,甚至是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身心發(fā)展。小學階段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之所以這么重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學階段學生基本都在六到十二歲之間,而這一時期恰好是學生身心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學生的心理方面,自我意識決定,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社會各項事務增多,開始具備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在學校接受教育過程中開始接觸集體,接觸未知的知識內容,并接受階段性的考驗。所以學生在這一時期,心理方面需要轉變的內容角度,也就自然而然更容易出現心理發(fā)展方面的問題,導致思維和行為方面出現偏差,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將這些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而另一方面,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大。”這雖然是民間俗語,但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兒童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小學階段,學生不僅需要教育更需要引導,需要好的榜樣做示范,從而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日常言行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最終打好基礎讓學生一生受益。
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當前面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相對以往來說學生能夠接觸的內容也就更多,心思也相對更為活躍,懂的內容多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學生的心理早熟,或者是自認為早熟,所以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方面產生過度的“個人意識”,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本文中我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去探究日常學校教育中教學工作的展開,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從教育的初衷“育人”方面入手,不僅僅針對于知識教學,更是著重于小學生本身的成長,來探究學生受教育期間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并分析成因,最終找到對應的解決策略。為整個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心理學角度探究小學生學習中的心理問題
心理屬于精神層面的內容,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個概念,其在人的行為方面或有一定的呈現,但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心理的狀態(tài)和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都清清楚楚地表現出來。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心思更加細膩、敏感,所以我們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具有耐心和恒心去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結合自身的心理學知識進行專業(yè)的、科學的分析。此部分中我就從實際教學中總結出幾點普遍性問題。
首先,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畏難和退縮心理。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出現退縮心理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但是多次的退縮,甚至是無論困難大小一律逃避、退縮就是一種需要校正心理問題。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部分小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就存在這種心理,破罐子破摔、逃避等,如果聽之任之,直接會導致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都會出現這些問題。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學生自身性格問題,而性格問題的來源則往往是家庭教育,溺愛、父母生活中遇到問題的退避示范等都會導致學生懦弱、畏難的出現。另外,還有部分原因是教育過程中過度批評等問題,導致學生對學習、對教師出現懼怕心理。
其次,從學生個人性格和品質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小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集體化、社會化適應不良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分為兩個較為分明的方面:一是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融入不了集體,適應不了和他人的合作交流,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講的不合群。而導致這一類不合群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成長環(huán)境中的缺乏安全感,缺乏情感交流等;二則是,部分學生在集體學習過程中呈現出“小霸王”狀態(tài),挑釁他人、渾身帶刺等,這種情況大多數一方面和家庭教育有關,另一方面也來源于互聯信息的良莠不齊所影響,進而導致學生在心理和行為發(fā)展方面,誤入歧途。
二、針對小學生受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問題解決措施分析
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會對學生自身產生一系列的連帶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會對周圍學生產生輻射效應,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態(tài)度端正,方法正確,就能一點點地幫助學生糾正所呈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首先,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退縮、逃避心理。作為教師我們從自身來說最重要是要有耐心,通過觀察和交流明確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何在,然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去制定對應的解決策略。就如上文所分析的,部分在學習上逃避退縮的學生,很多存在自身性格方面的軟弱性,并且受到家庭溺愛的影響導致自身抗打擊能力弱。那么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循序漸漸地設置合理的障礙,然后鼓勵學生去嘗試,只要成功一次學生的信心也就大大的增加。另一方面,加強教師和家長的聯系,了解學生家長的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解決,進而實現家校共育,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
其次,針對學生在集體化、社會化適應不良方面,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從學生方面出發(fā),從整體上打造班級和諧、活躍的集體氛圍,然后利用自身為引線帶動學生融入集體,如對于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學生,我們通過鼓勵、不斷提點的方式,讓周圍學生感知到其存在,讓學生感受到愛與關懷,進而增加與周圍人接觸的勇氣;另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針對班級“小霸王”進行談話教育等,規(guī)則約束等,通過付出愛,教給學生正確的處世規(guī)則方法等,逐步培養(yǎng)其融入集體意識。
總之,小學教育中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正常不代表不需要重視,相反我們需要運用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將問題掐滅在萌芽階段。所以作為教師,除了以上所講的幾點,我們還需要從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塑造出發(fā),進一步研究心理學,培養(yǎng)自身的心理干預和引導能力,從而在小學教育過程中給予學生身心發(fā)展更為科學的引導。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小學生問題行為轉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尤曉杰.小學生學習不良產生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亞太教育,2016(9):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