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 ?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學生閱讀能力能影響到整個語文課的成績。為此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閱讀教學。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7.058
梁啟超曾說過,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chǔ),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之高。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能夠初步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很多教師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來適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
一、初讀
初讀是“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基礎(chǔ)。我們常說的“書聲朗朗”是初讀課文時所要求的主要形式之一,當然也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初讀時,教師就應(yīng)放手讓學生去讀,使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去讀。除了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外,還應(yīng)鼓勵學生在讀中質(zhì)疑,把讀不懂的字、詞、句及問題動筆畫出來。只有這樣,給學生以充足的讀書時間,學生才能在讀中理解問題,同時能夠提出讀不懂的問題。當然,要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必須鼓勵并幫助學生消除思想障礙,讓其放開思維,大膽地從課題中、從課文中、從課后問題中找出不同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應(yīng)及時梳理、歸納學生所提的問題,以便為下一步“細讀”課文“穿針引線”。從而為后期教學做好鋪墊。
二、細讀(精讀)
(一)在語言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環(huán)境
教師的一句開場白、一句重點提示,都可以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比如,在《灰雀》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去找、去讀、去體會列寧說的話和小男孩說的話,筆者這樣用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環(huán)境:“同學們,你們通過預(yù)習和初讀課文,知道了在一棵白樺樹上有三只灰雀,它們每天都在這里歡蹦亂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愛?。×袑幟刻焐⒉蕉紒淼竭@里和它們打打招呼,問候問候它們??墒怯幸惶?,當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發(fā)現(xiàn)那只胸脯是深紅色的灰雀不見了,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它,這時,列寧看到一個小男孩,那么列寧和小男孩說了些什么呢?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知道,請你們自由輕聲地讀課文3~10自然段,找一找列寧對小男孩說了些什么?”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的環(huán)境,一下激起了全班學生的讀書興趣,而且把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也吸引過來。
當學生找到列寧說的話時,筆者繼續(xù)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列寧的心情。這時筆者又對學生說:“找遍了四周都不見鳥兒蹤影的列寧,這時候說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怎樣的心情?請你們再讀讀列寧說的話,體會體會。”學生通過讀,體會得非常深刻,他們體會到了列寧說話中有擔心、關(guān)心、著急、惋惜的心情。實踐證明,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比直接對學生說:“你們讀讀列寧說的話,體會體會列寧的心情”效果要好,學生的體會也更深刻。因此,這種在語言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環(huán)境,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是成功的。
(二)利用現(xiàn)代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讀書環(huán)境
1.以問題的形式“扶”著學生去讀。有些課文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再提一些問題。以問題的形式“扶”著學生去讀,幫助學生去讀。這在低年級用得比較多。例如,筆者在講《爬天都峰》一課時,學生通過預(yù)習和初讀課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小妹妹、老爺爺和爸爸,為什么都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們爬上天都峰的?”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說:“讓我們先來看看小妹妹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8~10自然段,聽一聽小妹妹是怎么說的?”學生通過讀課文,知道了小妹妹是看到老爺爺爬上天都峰,所以她才有勇氣向上爬的。
2.教師和學生一問一答式地“扶”著學生讀。為了讓學生對課文的某個知識了解得更深一點,教師和學生可以一問一答式地讀。例如,在《春蠶》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對蠶卵的大小和顏色印象更深,筆者這樣“扶”著學生讀。師:蠶卵的大???生:比芝麻還小。師:蠶卵的顏色?生:深褐色。
3.填空式地“扶”著學生讀。這種讀法,既可以幫助學生背誦課文,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比如,在《觀潮》一課中,詞語非常多,如風平浪靜、人山人海、山崩地裂、浩浩蕩蕩等。針對這一點,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去讀:“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呢?咱們自我檢驗一下,這兒有一段并不完整的話,同學們能不能在讀的過程中,填上今天學過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的語句通順,語意清楚呢?”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他們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p>
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通過給短文填空,掌握了許多詞語。
三、品讀(評讀)
一篇課文學完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這就是品讀。品讀就是品文章里面的好詞佳句,品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意圖,也就是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還可以品文章中感觸最深的地方,如人物動作的神態(tài)、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表達的語言環(huán)境等。例如,在《春風吹》一課中,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讀的:“同學們,你們通過讀,讀懂了春風一吹,春天就到了;春天到了,柳樹就發(fā)芽了;春天到了,桃樹上開滿了粉紅色的桃花;春天到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春天到了,在洞里過冬的青蛙也醒了。一句話,春天到了,所有的植物又重新開始生長,所有的動物也開始了新的生活。春天,給了大自然一片熱鬧的景象。春天,多么神奇?。‖F(xiàn)在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詩歌,通過讀來體會春天的美麗、春天的神奇。”這就是讓學生去品讀,品春天的熱鬧、春天的神奇。這種讀在課堂中比較常用。比如,一篇課文上完了,我們常常會這樣說:“作者的描寫太精彩了,讓我們通過朗讀課文來欣賞吧!”這都是品讀。
四、結(jié)語
讀既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感悟,又有熏陶;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好書不讀不知其妙,讀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耙宰x為主,讀中感悟”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我們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陳雪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99-100.
[2]宗維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9,5(12):252.
[3]李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