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作為一部先鋒話劇,《誰殺死了國王》是成功的,它讓我喜歡上它了,作為一部地地道道的先鋒話劇,竟然幾乎沒有任何地方讓我有不適應與茫然的感覺,雖然它也不是按正常模式講了一個故事,但它卻又讓我看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讓我明白了導演和編劇想讓我明白的東西,讓我對自己以往的想象力匱乏感到羞恥,讓我對以后的創(chuàng)作有了更多的想法。
作為一部先鋒話劇,《誰殺死了國王》之所以顯得很有邏輯,看起來也不給人太多的茫然感,導演在開場和段落進行中所透露的一些信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導演在開場時就向我們介紹了這是一場對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名劇《哈姆雷特》的不同讀解,即猜測并演繹出除了原劇中的皇叔還有其他的什么人有理由以及用什么樣的手法會去殺害國王。這樣的開放性命題是吸引人的,劇中的演員會非常熱烈地演出自己的假設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就是連觀眾也會很有興趣地參與其中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手法毫無疑問的是高明的。除了增加了劇目的層次感和邏輯感之外,與觀眾互動使得觀眾對話劇投入更高的注意力無疑是導演想要取得的更大的成功,這點的具體表現(xiàn)下面的段落中我再進行闡述。下面我就先結合所演出的四個假設以及劇中的其他場景說說劇中精彩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地方以及給我的啟示。
整部話劇的主體就是由四個假設組成的,這四個假設各自不同,各有各的精彩之處。第一個假設其實也就是原劇中的真正兇手皇叔殺死了國王,不過本劇中更側重于皇叔的心理描寫以及皇叔對皇后的勾引,對皇叔也采取了更人性化的展示,允許他也說出自己心中的苦痛與不得已之處,這正好彌補了莎翁原劇中這一方面的缺失。我特別喜歡導演在這個假設中將皇叔的心理表現(xiàn)和舞臺上的其他元素完美結合起來的手法,在表現(xiàn)皇叔內心中好像總是有很多人罵他惡棍的時候,臺周圍坐著的其他演員就真的大聲斥責他是惡棍,而皇叔覺得好像有一個大枷將他夾起來的時候就真的有兩個演員拿著一副夸張的大枷將他夾了起來,這樣就使得整部劇顯得看起來更真實更有張力,導演想要表現(xiàn)的東西也就更容易使得觀眾接受了。
在這個假設中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皇叔在表達自己的苦痛的時候說出了本應是王子哈姆雷特說出的那段經(jīng)典臺詞,在皇叔富有感情的大段大段的念著對白的時候,我竟然產(chǎn)生了一種人物的脫離感和一種錯覺,將皇叔誤認為了哈姆雷特,對他的感情也從憤恨轉化為了同情,但如果導演只是展示了皇叔版的“To be or not to be”那他也還不是太過于高明,最多只是一種嘗試,最高明的要數(shù)導演讓接下來的幾個“兇手”也念出了這段臺詞,而正是這四段同樣的相同卻又不同的臺詞使得整部話劇變得更加完整更加具有層次感,一段本是大家耳熟能詳、熟的不能再熟的臺詞也似乎衍生出了它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含義和感覺。
第二個假設是將皇后作為假設中的兇手,在開頭的時候導演很有創(chuàng)意也很大膽地派上了兩位濃妝淡抹的戲曲演員用戲曲腔道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這種創(chuàng)新是值得贊揚的,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是兩個演員的臺詞能夠被觀眾聽懂的并不多,這又是這一創(chuàng)新手法的弊端所在。接下來的皇后的出場同樣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屎笫呛土硪粋€人一起上場的,那個人在和皇后跳動著一種舞蹈的同時不斷的將一根繩子綁在皇后的身上又不斷的將繩子解開。這種表現(xiàn)形式導演在接著的談話中透露出表現(xiàn)的是皇后和別人的感情纏繞才導致皇后對國王狠下殺手,而我之前的理解是皇后遭受了國王對他的折磨,將國王殺死是為了一種解脫,繩子的解開就意味著解脫。對于這個手法的解釋我當然認為導演所說的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不否認自己的想法,也許抑或是二者皆有吧。
第三個假設與第二個假設之間導演又出現(xiàn)了,同時又帶了一群演員演出他們自己想到的假設,雖然導演說他們上來的目的是為了給后臺的演員創(chuàng)造更多的換裝的時間,但我們都知道這方面的原因是有但更多的是一種話劇的創(chuàng)新手段的表現(xiàn)啊。這里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充分調動起了觀眾的興趣,使得觀眾對話劇的關注度更高,因為他們不僅征求觀眾的意見甚至允許觀眾上臺演出自己的想法,不可不謂是一種極具勇氣與創(chuàng)新的手段,而且正像我們看到的這種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第三個假設在表現(xiàn)方法上比之前兩個假設又更加豐富了,不僅人物增加了好多,甚至還加入了用歌曲演唱的方式,這樣就豐富了舞臺的形式的同時也引起了觀眾更多的興趣。不過雖然這一假設中的“兇手”哈姆雷特在說出自己的苦痛的時候采取的也是極具個性的倒吊著的方式,但總顯得是與前兩種假設差別不大,唯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雖然那段經(jīng)典的臺詞依舊是他說出的,但所處的環(huán)境卻完全不同了,從要為父王報仇來了一個360度大轉彎變成了殺害國王的兇手,這樣就又豐富了這段話的內涵。
第四個假設最大膽,因為“兇手”變成了國王自己,他是在飽受做國王的苦痛與無奈之后選擇了自殺。這種假設雖然大膽但又不是不合情理,甚至很有可能,因為人最大的敵人正是自己。
結尾同樣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兩個操縱人偶的演員說出了類似于上帝的視角所表達的觀點,為什么要讓國王死呢?為什么不讓他和一個美女隱居山林呢?這樣的觀點雖然貌似整個推翻了之前的表演,但同時卻是最大程度表達了導演的觀點。
以上就是我看了《誰殺死了國王》后覺得它與眾不同精彩的地方以及我得到的啟示,它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不要讓任何人殺死了你的想象力!
運河高等師范學校 江蘇省 邳州市?李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