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做好對整本書閱讀的引導,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閱讀習慣?語文素養(yǎng)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孩子們更愿意讀漫畫類的書,因為這樣的書情節(jié)簡單,故事有趣,但孩子在閱讀這樣的書目中卻很難有自己的思考。那么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就承擔起激發(fā)學生閱讀各種類型書目的興趣,并在導讀中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如能積極主動地通過“知情意行”的全面參與,構建并整合學習內容和方法,反思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能在全新或陌生的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舉一反三”式思維學習經(jīng)驗遷移和運用,將極大地提高學生閱讀的質和量。
一、化不知為新知中“激趣”
一本鮮艷的新書總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往往在初步了解書的內容后,孩子們就會給書劃分種類,自己喜歡的和自己不喜歡的。因此,拿到一本新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看到書名,你想問什么?在喚起學生的舊知的同時,將課堂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已有經(jīng)驗建立起鏈接。同時,“學貴有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方法,使學生“敢問”、“善問”,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加新知,開拓新的知識領域,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樹立閱讀的信心,愿意去嘗試各種類型的書目。
例如在教學《雪地尋蹤》一書時,可以抓住書中一些離孩子們生活比較遠的科學知識,和孩子們交流書中的科學知識。
筆者通過與孩子們共讀《寫在雪地上的書》《雪地尋蹤》《從餐桌上逃生的蝦》等這些故事,提問孩子們通過閱讀,你了解了哪些動物的特性,掌握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呢?
沒有對大自然充分的了解和親近,怎么能讀懂這些無字之書呢?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每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都樂于隨著比安基的指引,去破譯大自然的密碼,感受大自然的存在。就像我們在閱讀一本本書一樣,童話故事、文學作品、科幻故事等等,多種多樣的書,只有我們嘗試去讀,才能獲得其中的樂趣。
二、邊猜測邊閱讀中“思考”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他們總是有著各種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既然他們的想法多,那就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特性,閱讀前先讓他們猜一猜,猜著猜著,他們似乎也成為了一位位小作家,能大膽表述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再進行閱讀,此時學生反而能對作者筆下的文字和故事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此時再去認識書中的人物。
筆者在教學《時代廣場的蟋蟀》中出示描寫蟋蟀原本生活地方的片段,引導學生探討交流:蟋蟀原本的家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接著指出原本蟋蟀應該生活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這些地方,但是這只蟋蟀為什么會來到時代廣場呢?請同學們大膽猜一猜。學生們立刻打開了他們的話匣子:蟋蟀迷路了,蟋蟀和家人吵架離家出走了,蟋蟀不甘于只做一只昆蟲決離家干出一番自己的事業(yè)等等一些猜想。而在導讀中,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書中的謎底,只是讓孩子們在自己閱讀時再去揭開謎底。強烈的對比引發(fā)學生的猜想,不管學生猜的對還是錯,都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而且在這樣的猜想中,孩子們也便有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些靈感與素材。這樣的方式能培養(yǎng)孩子在閱讀前先提出自己的疑問的習慣,一旦有了疑問,學生便產(chǎn)生對整本書進行深入的參與和探究的欲望,那么學生閱讀的動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三、想自己談生活中“悟理”
書中的文字常常能引人深思,因此,教者要能抓住書中的一些文字,試圖在導讀交流中,引導學生做一些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的實戰(zhàn)操練,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以期習得一定的閱讀方法與策略,使得學生的閱讀更具意義與價值。
比如在教學中出示柴斯特成了大家的大明星演奏的片段,提問學生:你了解大明星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嗎?你想不想成為明星呢?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有的想成為大明星,因為可以住豪宅;有的不想成為大明星,因為即使有很多人喜歡,也會有不喜歡的人攻擊你;有的也想成為大明星,因為特別喜歡唱歌;有的特別不想成為大明星,因為成了明星就失去了很多自由和自己的隱私等等,大家各抒己見,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回答與思考中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看問題了,以此提示孩子們:無論選擇怎樣的生活都是可以的,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喜歡的。學生們就在看自己,與自己的生活對話中,漸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看事情,看生活,并能從中悟出許多人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筆者想閱讀如何觀照兒童的生活?只有走進兒童生活的閱讀才是有生命力的閱讀。讓閱讀觀照生活,在學生的思辨和討論中,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閱讀要想“量”,當然就離不開“趣”;閱讀要想“質”,也就離不開“思”。本文筆者以一本書的教學來探討整本書教學中要有“激趣——思考——悟理”這樣一個反復地過程。教師在整本書教學中要運用孩子們感興趣并且喜歡的方式,讓學生放開想,放開說,不下對錯的定論,在學生的一次次嘗試中,力求能夠降低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難度,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并嘗試去創(chuàng)作,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1998:456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河頭小學?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