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君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信息化教學方式出現在小學科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既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率,又提高學生信息素質,幫助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通過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信息技術應用,實現信息化教學模式。
關鍵字 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應用教學
新課改的教育改革,使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發(fā)生改變,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為目的。小學生思維能力較強,為奠定學生扎實的基礎,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思路,綜合課程資源。運用信息技術,制定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全面性教學的目標。
一、信息技術對小學科學教學作用
小學科學的知識內容豐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無法實現當下的教學目標,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來實現認知教學和教學資源的綜合。使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將原本枯燥的學習氛圍變得活躍,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方式將教學內容以課件的形式展現在屏幕中。比如,教師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云、霧和雨》時,云、霧和雨屬于自然現象,在課堂上無法用科學的方法將云、霧和雨呈現出來,所以教師需要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教師所收集的云、霧和雨的形成過程以及轉變規(guī)律展示給學生,通過生動的演示過程,使學生了解到云、霧和雨是如何產生的,了解自然界物質變化和變化規(guī)律。運用這種方式,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又能夠加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運用信息技術,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在教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葉的組成》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葉片結構呈現出來,教師通過收集不同樹葉資料,讓同學對樹葉進行觀察,尋找樹葉的組成部分,找出不同樹葉的共同特征,由里到外的對樹葉進行觀察,了解樹葉內部結構以及表面結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只是將書本上的內容教授給學生,為了滿足現階段的教學目的,拓展教育方式,完善教育內容,是每位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做的工作。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充分體現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的教學目的。
二、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知識層面
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需要連接實際生活,注重實踐教學。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時效性不僅能夠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相結合,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教師通過信息資源拓展知識視野,更新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內容,通過生動的教學內容,讓科學學習更加貼近生活。比如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保護植物》時,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教師所收集的植物資料顯示出來,讓學生能夠了解我國珍稀植物種類。通過自然科學等視頻將人類與植物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產生保護植物的思想,教師要抓住教育時機,教授學生如何保護植物,并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從最基本的保護環(huán)境做起。通過教育短片擴展了教學內容,豐富了關于植物的知識內容,不在受課本的限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為了擴展學生知識面,使用信息技術是最好的選擇。通過多媒體教學,增添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內容,不僅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還縮短了學生學習知識時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十八課《土壤》時,通過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設備將土壤的構成以及土壤的種類教授給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表達方式,加深學生對土壤的了解。教師將土壤的結構以動畫短片的形式分層展示,使學生詳細的了解,土壤的構造是由砂、黏土、水、空氣和生物殘體等成分構成。通過對土壤多種方式的講解,不僅能夠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力,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信息豐富,信息量較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豐富小學科教的教學內容,也讓學生獲取了感性知識,彌補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不足,增長學生見識,開闊眼界。
三、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活躍課堂氛圍
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方法以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無法形象直觀的將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展現出來,尤其是貼近實際的教學內容。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讓小學生能感受科學的魅力,打破沉悶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幼苗與陽光》時,小學科學課堂上無法實現幼苗的成長過程,運用信息技術,將幼苗的成長過程用動畫短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學生對于動畫短片有著濃厚的興趣,運用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呈現出幼苗與陽光之間的聯系。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了小學科學的教學效果。通過短片讓學生了解了陽光對幼苗的作用,也加深了對于陽光的了解。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授小學科學時,通過信息技術,收集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實踐,豐富教學內容,將形象具體的科學知識呈現出來,使學生感受最直觀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制作簡易顯微鏡》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用動畫短片的形式,將制造簡易顯微鏡過程直觀的顯示出來。讓學生明確的了解顯微鏡制作的步驟,減少學生制作時所出現的錯誤。用生動的動畫短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顯微鏡的制作中。既提升了學生動手制作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興趣。通過信息技術不僅能夠直觀的將科學知識展現出來,也能夠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小學科學的教學效果。
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科學的魅力,達到小學科學教學效果。通過信息技術實現科學實踐目的,模擬科學實驗過程,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八課《制作機器模型》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自行車的制造過程編織成小游戲,將自行車制作零件打亂,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制作出完整的自行車。小學生對于游戲十分熱愛,用游戲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
教師將某些小學科學課題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索,通過網絡查詢資料,了解科學實現過程,將資料收集起來,教師根據學生所找尋到資料的進行教學,并適當的對內容進行擴充。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升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學習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人類的進化》時,在課前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關于人類的進化過程,并收集起來。在講《人類的進化》課程時,先讓學生將自己查找的,關于人類進化的過程進行描述,教師要鼓勵學生展現自我,積極踴躍的發(fā)言,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教師最后再根據學生所將的內容進行補充,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又提升了學生自我表現能力。
五、開創(chuàng)學生思維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
教師在教授小學科學的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使學生形成信息意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邏輯性和擴散性。例如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生銹》時,讓學生了解金屬生銹與哪些因素有關,什么樣的環(huán)境會使金屬生銹速度加快,由于實際條件,無法將科學的實現過程展現給學生,使學生不能夠充分了解金屬生銹的過程,通過多媒體設備將科學分組實驗詳細過程顯示出來,使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直觀的感受科學,在觀察過程中,讓學生對于實驗的結果進行猜測,猜測金屬在空氣、水、酸中的生銹速度,從而了解金屬生銹過程。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學生的思想,實現科學多樣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
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實現過程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比如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拯救野生動物》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關于野生動物的圖片,以及野生動物生活的短片,讓學生對野生動物有一定了解,從而使學生對野生動物滅絕的原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以及野生動物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更好地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對于如何保護野生進行探討,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保證野生動物的正常繁殖。給小學灌輸愛護動物、幫助動物、不虐待動物思想,增加學生保護動物的責任感,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愛護動物、保護動物自覺行為。
(三)培養(yǎng)學生三維學習能力
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通過實驗教學去驗證小學科學的知識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二維思維空間。為了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科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三維思維能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實驗過程在三維空間里進行實現,通過生動直觀的影像,了解科學,學習科學。比如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微生物》時,因為微生物是肉眼所無法觀察的,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微生物的形態(tài)以及活動情況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觀察,通過三維立體的影像展示,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形態(tài)、運動狀態(tài)。更好的了解關于微生物的知識內容,加深學生記憶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三維學習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打破陳規(guī)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達到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為了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多樣化,運用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受局限性影響,某些科學實驗過程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小學科學實驗過程,達到教學目的。比如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運動》,第十三課《地殼的運動》時,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只是按照書本的內容教授學生,學生不能夠直觀的了解地殼運動規(guī)律,課堂氛圍較為枯燥。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用多媒體設備將地殼運動,以短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了解大陸的漂移、海洋的擴張和板塊的運動,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索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地殼運動規(guī)律,了解地殼運動對地球表面造成的變化,對地殼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進行探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地殼運動變化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讓小學生了解地殼運動的對地球表面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教學氛圍,也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七、實現安全教學
有些科學實驗實現起來較為危險,威脅學生的人身安全。為了實現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模擬實驗過程,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又能夠保證教學環(huán)境的安全。比如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給水加熱》時,傳統(tǒng)方式是用酒精燈對水進行加熱,小學生活動能力較強,在實驗的過程中,容易打翻酒精燈,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傷害,所以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將給水加熱的過程以視頻短片的形式呈現出來,既能讓學生了解水加熱的全過程,又有保證了學生的人身安全,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八、與家長進行溝通
(一)消除家長的擔憂
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大部分家長是不贊同的。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容易讓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感,降低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也降低了學生的動腦能力,而且長時間的運用計算機對學生的視力會造成一定的傷害。這種情況需要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將信息技術優(yōu)點展現在家長面前,使家長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觀點進行改變。對于還不是很放心的家長,學校可以讓家長到學校進行聽課,讓家長能夠直觀的了解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在聽課過程中上,家長能夠了解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消除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擔憂。在學校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家長需要協助學校,幫助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更好的進行學習,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盡可能的阻止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玩樂。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將知識的拓展形式擴大到最大化。
(二)協助教學
教師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給學生留一些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和家長共同來完成。運用互聯網信息,了解小學科學實驗過程,以孩子為主體,家長在旁進行協助,將科學結果呈現出來。運用網絡信息將學生將要進行的實驗過程呈現出來,讓學生按照實驗過程對其進行操作,觀察每一步的實驗反應是否與網絡顯示的實驗反應相同,從而判斷實驗操作過程是否錯誤。家長在旁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實驗,完成小學科學作業(yè)。比如教師在教授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冰》時,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了什么是冰,冰又如何形成的。教師可以給學生留課后作業(yè),運用網絡技術,根據冰的特性,在不用冰箱的情況下制作冰棍,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在孩子做實驗的過程中,讓家長在旁進行拍攝,拍攝完畢之后再運用網絡傳送給教師。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近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也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從學生的實驗過程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
結束語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教學,達到教學效果。能夠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多種信息技術的實現,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感受科學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洪濤.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辦公自動化,2009,16:54-55.
[2]謝娜.小學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資訊,2012,21:154+156.
[3]許文鳳.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科技風,2012,17:174.
[4]馮玉榮.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