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人類專題類紀錄片最需要采訪記者有良好的采訪技巧,也是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的重點。而紀錄片的質量取決于記者采訪的質量。由于人物專題類紀錄片中采訪的重要性,本文就對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的采訪技巧進行探討,重點論述采訪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人物專題;采訪;技巧
中圖分類號:J952;G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110-02
紀錄片采訪與其他的采訪略有不同,從紀錄片的定義上來看,紀錄片本身是將事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處理,只有抓住現(xiàn)實才能將紀錄片拍攝的更加有意義。因此紀錄片的兩大主要因素是事實與意義。然而隨著現(xiàn)今媒介的發(fā)展,現(xiàn)今的紀錄片是以影像為媒介,通過紀實的方法將相應的事實展現(xiàn)給觀眾,是對社會自然人類之間關系等方面進行如實的反映,通過仔細的觀察和相應地描繪,將紀錄片展現(xiàn)的更加有意義,從而凸顯出紀錄片的主題。紀錄片的主體大多以人文關懷、人生意義等方面有關。而人物專題的紀錄片則是針對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代表性人物進行敘事,能夠展現(xiàn)出在人物身上事情發(fā)生經(jīng)過,也能從中反映出獨特的意義,因此為體現(xiàn)出人物專題紀錄片的實際感,其中采訪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采訪準備
人物專題類紀錄片本身需要記者采訪的足夠仔細且真實,因此需要在采訪前進行許多準備,才能保證紀錄片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但其他類的采訪可能無須進行采訪準備,對于人物專題類的紀錄片進行采訪時應該將相應的問題和思路捋清晰,這樣更有利于挖掘專題的各種信息。人物采訪本身就需要記者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日常的采訪中,應該多體驗、多總結,逐漸積累人物采訪的相關規(guī)矩和思路。在進行人物專題類采訪之前應該先對特定的人物進行了解,越全面越詳細越好,這樣才能夠將自身融入到某一特定環(huán)境,采訪出來的內容也更加全面且真實[1]。采訪時記者可以感同身受,與被采訪人進行同樣的環(huán)境體驗。比如可以與采訪對象共同生活,這樣不但拍攝出的鏡頭較多,內容較細,而且記者也會與特定人群或人物有相同的感受,在進行專題編輯和創(chuàng)新時才有更多的素材。比如在拍攝與幼兒園教師有關的人物紀錄片時,記者可以在幼兒園長期住宿,拍攝更多細致的鏡頭,這樣與人物和環(huán)境長期接觸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出幼兒教師的特點,才能與幼兒教師之間建立起信任關系,從而也能將人物更深處的思想和情感挖掘出來,才能形成良好的人物紀錄片。除了與特定的人物進行采訪外,也要與人物周圍的其他人群進行了解和交流,這樣才能更全面地對人物進行了解。在采訪之前就需要列出提綱,設計好采訪路線。在對最主要人物進行采訪后,也應該對相應的周邊事物進行調查和了解,而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進行了充足的準備,采訪時也會更加流暢,不會說出外行話,避免采訪的質量降低??傊崆白龀霾稍L準備,提前做出預設,更有利于采訪的順利進行,也能夠發(fā)掘出人物當中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采訪中重視人文關懷
紀錄片最主要的是將事物最真實的反映出來,人物專題類紀錄片則是講人物的相關事跡,對人物的特殊情況進行反映,最凸顯出的就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在進行采訪時,記者要考慮到后期對人物專題類紀錄片進行制作和創(chuàng)新,后期的制作更需要在采訪中突出主旨,要求拍攝和采訪的相關片段能夠折射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意識,其中人文關懷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專題類紀錄片就是通過人物生活以及人物思想來反射當今社會,也能夠將人物的理想與現(xiàn)實進行比較,從而反映出能夠讓人值得思考的東西。人文精神則是記者最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2]。記者需要挖掘紀錄片中人物的真性情,開心、悲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物或特定人群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等都應該全面的反映,而后期對這些采訪素材進行加工時,也需要突出人文關懷,這樣才能使紀錄片整體變得更加有價值。應多用拍攝的鏡頭進行實時記錄,但是后期制作中,合理的運用旁白和音樂,更能讓紀錄片凸顯出其真正的價值,能夠將人物所在的環(huán)境和人物的心理烘托得更加明亮,也能夠最大的表現(xiàn)出的人文關懷。因此,音樂和旁白這種輔助手段也能讓采訪的效果更佳,沒有讓紀錄片失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音樂和旁白能起到更好的烘托作用,更加體現(xiàn)出了紀錄片的主旨[3]。
三、采訪中的“問”技巧
采訪中問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采訪之前所做的準備有一方面也是對采訪中進行提問提綱設計。記者要明白紀錄片的采訪對象是誰,其采訪的環(huán)境是怎樣,在對采訪人物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對人物采訪時提出更加有意義的問題。同時采訪前記者也要明白采訪對象的真實自我到底如何,再有了這樣的環(huán)境和人物了解之后才能夠真正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讓每一個問題都變得更有價值。而記者對于問題的準備也切忌過于直白,要盡量循序漸進。得到采訪對象一定信任之后,再進行深層次的問題探討。盡量將重要的問題放在采訪后期進行這樣前期輕松愉快的話題更能夠營造良好的氛圍,而長時間的談話也能讓采訪對象對記者更加的認可,也能夠減輕采訪對象的心理負擔。而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的主旨可根據(jù)記者以及后期制作進行創(chuàng)新。若紀錄片的主題要偏于傷感時,可采用喚起記憶法對采訪對象進行采訪,這樣能夠讓采訪整體變得更加傷感。但對于記憶的喚起不宜過多,要給采訪對象留有余地,否則會使采訪過程過于傷感化。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要注意采訪對象的動作和微表情,有助于抓住采訪對象的心理。對于采訪對象極力避開或反感的話題又即刻制止,切記不要多次追問,給予采訪對象足夠的空間和尊重[4]。而根據(jù)不同的采訪對象性格以及人物特點,記者應該做出了解,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采訪,這樣能夠讓不同的性格特點的人物表現(xiàn)出其特征。而在進行提問和交流過程中也要采用不同的語氣,使采訪更加真實隨意。
四、采訪中的“聽”技巧
采訪中記者的傾聽也十分重要在采訪中,記者的提問與傾聽不能分開。提問要全面,且要聽得要仔細,這樣才能夠使整體的采訪變得更有價值,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提高采訪質量。記者在互取信息時,應該抓住采訪對象所說的重點,這樣才能在后期的將重點問題突出,也便于將采訪段落的價值最大化。記者可采取邊聽邊記的方式,這樣可以將所有的采訪內容記錄下來。在聽采訪對象談話時,不但要全面,也要能夠抓住采訪對象所說的可放大的細節(jié)。記者要學會用真誠心去傾聽,這是對采訪對象的一種尊重,更是本身職業(yè)素養(yǎng)體現(xiàn)。記者真誠的傾聽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也能夠讓采訪對象的心里變得更加舒服踏實,更有利于將有價值的信息透露,有利于記者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而記者的采訪是否成功有時也取決于采訪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是否能夠有深層次的交際,能否產(chǎn)生心靈上的互動。記者的提問與傾聽關系要處理好,要注重采訪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情感交流[5]。盡管有很多采訪技巧,但是針對人物專題類紀錄片的采訪應該使用更多的心理暗示和傾聽技巧重要,可以讓采訪變得更有價值,也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心理場”。
五、結語
人物專題類紀錄片采訪時記者要提前做好準備,將環(huán)境和人物都進行了解,設計好采訪提綱,而后要突出采訪的人文關懷,以突出紀錄片的價值。記者要靈活運用采訪技巧,尤其是采訪過程中的“問”“聽”技巧,這是人物專題類紀錄片中的重點。合理運用采訪技巧,將紀錄片的主旨發(fā)揮到最大,同樣也提高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麗,郭爽.論電視新聞作品中的情感表達[J].山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125-126.
[2]向維忠.好節(jié)目是“問”出來的——論電視采訪的提問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78-79.
[3]張雷.探究新環(huán)境下廣播新聞編輯工作的提升要點[J].中國傳媒科技,2012(24):29-30.
[4]陳凱明,丘苑新.創(chuàng)新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之深思[J].新聞知識,2010(5).
[5]周紅.電視新聞編輯創(chuàng)新能力的探析[J].東南傳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