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瑤
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這包括兩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預(yù)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嚴格的來說本人并不是科幻迷,卻在今年因疫情無法返回學(xué)校的時光,偶然聽到這樣一個詞“降維打擊”,一個似乎可以聽得懂又好像如何都不懂的詞匯,于是我走進了劉慈欣的科幻世界。第一部講述人類將面臨一場星際戰(zhàn)爭,人類誓死捍衛(wèi)家園,要將打開潘多拉魔盒的人定在絞刑架上;第二部人類用計謀與感性征服三體,在以小博大,人定勝天的英勇中戰(zhàn)勝三體;第三部人類在與三體的角斗之中以四維打擊三維險勝,卻又因二維對三維的降維打擊滅亡。這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思考:當人類失去地球,那么人類真的還是人類嗎?
不得不承認對于在某種特定情境下,人類行為會“失常”,那這種行為是否是“人性”所能包容的呢,有許多的觀點不是沒有感同身受的人能夠妄加評論的,最簡單的就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擁有和平國家保護的人們,無法理解當今世界上那些如浮萍一般的難民在滿世界的流浪的痛苦之處,他們的“掠奪”是生存,是錯誤嗎;當人類對于動物肆意殺害,各種實驗,那些動物是否也是有也擁有同樣的“人權(quán)”,他們是否也有為自身生存抗爭的空間呢;當細菌、病毒、微生物肆意繁殖,寄生、損壞、尸橫遍野這也只是生存的一種方式,這難道有什么問題嗎?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我們從自身出發(fā)很難理解,但當我們轉(zhuǎn)換視角拋開人類,拋開地球,拋開感性一切卻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一種物質(zhì)都有自身的使命,不會消失更不會增加,以不同形態(tài)存在,都有各自的使命,使命結(jié)束便演化成另一種形態(tài),但就某種物質(zhì)自身可能從未改變。
在這種類似的思考中,是讓人恐懼的,但我們有必要讓人類處于“三體”發(fā)生后的大部分人的恐懼之中嗎?因噎廢食是本末倒置之法,不因恐懼和無知放任自流才是致勝之法。關(guān)一帆,程心,智子最后的生存代表了三種意志。關(guān)一帆是對生存的無限渴望、程心是對愛的無限向往、智子是對于技術(shù)的無限追求,三者的生存看似是偶然的,但也是時間的必然,以這種形態(tài)存在的物質(zhì)要繼續(xù)完成他們的使命,去追求他們所追求的希望,或許真的是生命的最后一絲拼搏。
同理這一切隱喻于現(xiàn)實,就像第三部中的三個童話,人類到底要從這種看似無厘頭似魔法一般的故事中究竟要吸取怎樣的教訓(xùn)呢?
葉文潔告訴我們有時候借助外力得到的不一定是幫助,處于人生低谷之時人可以做出多種多樣的努力,但一定不要選擇你最不了解,奉為神跡的一種,世界沒有童話,即使有那也只能是暗黑童話,自身能力與素質(zhì)的提高才能真正解決內(nèi)部矛盾。
史強告訴我們智慧與生存并不能畫下等號,當一個人富有極高的使命感時可以無堅不摧。
羅輯告訴我們?nèi)绻袗?,就有了信仰,有了屬于自己的意志,在如深淵一般的思考之后可以得到內(nèi)心的平靜與淡然。
托馬斯·維德告訴我們有舍有得才是顧全大局的真正做法,優(yōu)柔寡斷只會讓人錯失良機,但再堅毅的內(nèi)心都會輸給童話一般縹緲的愛。
云天明告訴我們當一個人一無所有,哪怕僅僅只剩下一顆腦子,對于關(guān)心他、愛護他的人來說也是有意義的,也是具有無限可能的,只要生存既有意義,只要存在既有使命,愛一個的力量是無限的,甚至可以送她一個宇宙,送她去世界的盡頭,不要輕視生命。
智子再提醒我們?nèi)送庥腥耍焱庥刑?。我是誰并不重要,我的存在很重要。
程心在和我們說愛超越一切,存在無限的可能。
在有限的思想之中,我一直在想有一種合理地邏輯來解讀三體,可它并不能用普適的價值觀去思考,二維的打擊到來之時,那時或許最應(yīng)該做的是擁抱周圍的人,在最后的溫暖中死去,但人性的惡、恐懼,使人很難如想象一般,最后一定是要搏一搏的,在一種深邃的、哀傷的眼光之中,在無盡的像藤蔓一般扭曲的肢體之下,生命如此的脆弱,不比任何物質(zhì)高貴。
在這個技術(shù)突飛猛進的時代,人類依舊離不開生老病死,所以依舊擺脫不了對死亡的恐懼,但我們想像一種金屬——金,一塊金子不論何時都是金子,變成戒指、耳環(huán)、項鏈甚至是馬桶都不是以自身唯意志轉(zhuǎn)移的,需求不同而已,當它由首飾變成裝飾時改變的只是表達形態(tài),它的內(nèi)在屬性從未改變,無金子的“想法”,同理人類這顆戒指于自然的意義也是如此。
如果人類不強大起來武裝自己,面對未來我們只能是單方面的受擺,自然之于人類本就是比碾死一只螞蟻還要容易。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做一只能躲過碾壓的螞蟻,不是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氣而是于一種對未知領(lǐng)域的好奇與敬畏。人的基本需求其實很簡單只要有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空間、感情、食物、時間就可以存活下去,在這些基礎(chǔ)之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我們又不斷編織著新的人際關(guān)系、交通關(guān)系、空間關(guān)系。越來越不限制的時間、空間將人類一步步由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xiàn)代社會……車輪滾滾向前,哪個時代都有自身無法克服的恐懼,茹毛飲血時對自然環(huán)境無能為力的遷徙、流浪;封建社會對妖神鬼怪那種觸及靈魂的信仰;近代時期對于科無所適從的應(yīng)對,仿佛是人與動物的隔閡;霍亂時期對于死亡的麻木不仁……這樣看來人類前進的每一步都是以犧牲為代價的,活下來的人一部分是躲過了死亡,一部分人戰(zhàn)勝了死亡。這就是人類——對未來充滿恐懼但從未放棄生存的存在。
時光荏苒,個體的存在總是如此的短暫,不斷發(fā)展的人類社會是我們永和的家園,田地間耕作的是人類,月球漫步的也是人類,借用《流浪地球》的一句話——人類或許不夠完美,但是人類終究是人類,最后我們選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