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原碧霞 趙陽
羅婷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輯
在媒體人紛紛感嘆調查性報道冷清之時,《半月談》如何憑借獨具特色的現(xiàn)象類監(jiān)督報道,“風景這邊獨好”,某種程度上形成了輿論監(jiān)督的“《半月談》現(xiàn)象”?本人專訪了《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一稿的編輯和記者。
新聞人常說,一家報紙、雜志的氣質,取決于編輯隊伍的氣質。在一個樓里工作,電梯間、食堂里,經(jīng)常相遇,原碧霞正是《半月談》編輯團隊中的一個典型,樸素、平和,交談中沒有任何空話套話。從業(yè)多年,仍沒有一絲“暮氣”和“世故”,令我頻頻感嘆她做新聞的熱情和投入,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愿望:“這個社會要有喜鵲,也必須有啄木鳥。啄木鳥敲打一棵樹,不是為了把樹擊倒,而是為了讓它長得更直。”
采訪其他選題時一個不經(jīng)意的發(fā)現(xiàn),教育局長的一句吐槽,換作他人可能不會走心,她卻憑借對《半月談》“一頭挑著中央精神,一頭連著基層群眾”的“扁擔精神”的堅守,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了本質,組織編發(fā)了《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以下簡稱“痕跡主義”)。長期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當過記者又當編輯,她笑稱“在《半月談》,我的理想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揚光大”。
趙陽,新華社電視記者,憑借細膩的觀察思考和對細節(jié)獨到的把握能力,以及一年近一半時間在出差路上的調研頻率,硬是在新華社調查性報道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編輯對他的評價是“別人拿不到的料他能拿到,采訪對象不愿意對他人說的話能對他說”,最讓人感嘆的是,為了說服采訪對象敢說話、說真話,他甚至能與采訪對象“吵”起來,爭論是否“有意義”。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現(xiàn)象類監(jiān)督報道,往往透過小現(xiàn)象,洞悉大問題,需要編輯記者在某一領域長期積累、厚積薄發(fā),最考驗編輯記者的發(fā)現(xiàn)力和思考力,更源于新聞人對“推動社會進步”執(zhí)著不懈的價值追求!
原碧霞:“痕跡主義”一稿關注的是基層治理中的形式主義問題,這個選題不是“靈光乍現(xiàn)”,更多的是長期深耕、持續(xù)不斷追蹤所得。
大家都知道《半月談》的扁擔精神:“一頭挑著中央精神,一頭連著基層群眾”,吃透中央精神、廣泛了解基層情況是編輯基本功。
掃碼閱讀原文
《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
《半月談》2018年第14期(7月25日出版)
2018年5月,我去山西調研,與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趙陽一起去基層采訪一個教育選題,當時接受采訪的學校剛做完一輪檢查驗收評估。采訪時我注意到,每個學校都有一個會議室,滿滿當當?shù)財[滿了迎檢檔案。中午吃飯時,當?shù)亟逃志珠L向我們吐槽:“我們每天要向上級報送學校各類表格,比如有無安全事故的數(shù)據(jù),即使沒有也得天天報。”他們?yōu)榇祟H為苦惱又很無奈。我意識到,在大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當下,“留痕管理”如果過度,不僅不能實現(xiàn)基層治理初衷,反而增加基層干部負擔,成為基層治理的梗阻。當時我就告訴趙陽,這個東西可以繼續(xù)摸一摸。
原碧霞:以前也有媒體提過,但多是在稿件中只言片語捎帶一兩句,沒有像我們這樣直接拿出這么多案例“實錘”,更沒有像我們這樣直接出現(xiàn)在中央媒體的標題里。我們靶子打得很準,一是提出“痕跡主義”是形式主義的新變種;二是提出以痕跡論政績,這個定義一下子切中治理要害?!昂圹E主義”2018年7月播發(fā)后,8月我們播發(fā)了《來督導督查的人比抓落實的還多》,后來中央印發(fā)《關于統(tǒng)籌規(guī)范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專門提出“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重留痕輕實績”問題,應該是這兩條稿子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趙陽:從動意到采訪調研再到寫作成稿,前后歷時20天。其中采訪調研環(huán)節(jié)用了15天時間。有些案例是以前采訪時積累的,比如第一書記給貧困戶買棉衣、掛門簾,貧困戶卻說不認識第一書記,這次針對這個題目再次深入了解采訪;有些是新挖掘的,比如說脫貧攻堅資料比武大會等。我有個采訪習慣,就是下去調研時,不僅就某選題采訪某選題,還會延展采訪B選題C選題,這樣就會不斷地積累、挖掘新選題,形成新題目。
趙陽:難度在于對典型案例的發(fā)現(xiàn)、剖析。稿件中的典型案例,是調研報道中的精髓內容,典型案例能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所要反映現(xiàn)象的具體表現(xiàn),但是其中幾個關系需要把握。
首先,準確把握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個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又要通過個性來體現(xiàn)。稿件中“資料比武大會”的線索,是在與基層同志聊天中獲知的,并且得知這種“比武”很頻繁。我想“資料比武”不就是基層扶貧干部普遍抱怨的填表過多、拍照成風、數(shù)據(jù)反復統(tǒng)計、資料滿天飛的集中表現(xiàn)嗎?
第二,圍繞個體進行立體呈現(xiàn)?!百Y料比武大會”是個體,但需要立體的呈現(xiàn),才能給讀者全方位的認知和反思。比如,“幸好有百度幫助我?!边@句大實話直白地表達出基層干部應付差事,復制粘貼,拼湊材料,上下級互相糊弄。還有,我把比武現(xiàn)場的所見進行了描述:“鎮(zhèn)政府會議室里一排排藍色、黃色、紅色等各種顏色的文件盒整齊碼放,摞滿了十幾張桌子”。再有,資料制作過程中的浪費和繁瑣,通過一組簡單但又令人驚訝的數(shù)據(jù)予以說明,“一個貧困戶一份檔案24頁,一式4份共96頁,全村158戶,用了1.5萬張A4紙,硒鼓用了13個”。總之,通過多角度觀察,從不同視角反映,避免典型案例的平面化、概念化。
第三,把握好個例真實性與中央精神的關系。用心領悟中央政策的精神本質,基層的真實情況要反映,與中央精神要保持一致,中央倡導什么、中央令行禁止什么,這一關系要處理好。處處留痕、基層干部負擔重、扶貧精力被分散、群眾意見大,這些問題的提出并不是揭短、抹黑,而是服務于中央為基層減負的政策精神。
原碧霞 《半月談》編輯
曾在新華社山西分社、新華網(wǎng)工作。大學畢業(yè)后偶入媒體行業(yè),信奉干一行愛一行的原則,長年關注基層、情系民生,采編的多條稿件引起高層關注,直接推動了各個領域實際問題解決。2018年榮獲“新華社巾幗建功先進個人”。
策劃、編輯的稿件《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來督導督查的人比抓落實的還多》促進了2019年“基層減負年”政策的出臺。
負責的欄目《半月談》“教育改革進行時”,深度聚焦教育減負、教育公平、教育現(xiàn)代化等重要議題,策劃組織采寫出一批社會反響大的稿件,這些稿件既敢于直面教育焦點問題,反映百姓痛點,同時又提出解決之策,部分稿件直接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出臺,體現(xiàn)了一個新華社記者編輯的責任擔當。
趙陽:這可能與我的思維習慣有關,我是視頻記者出身,采訪的時候就會思考這種現(xiàn)象怎么用畫面表現(xiàn)出來,怎么有鏡頭感,讓故事自己張嘴說話。
趙陽:這涉及采訪方式和與采訪對象的關系處理。拿個本本促膝長談是采訪,組飯局邊吃邊聊也是采訪,在基層的現(xiàn)實情況中后面這種方式記者更容易獲得真實情況,最后就是順藤摸瓜,有的不是這個采訪對象直接經(jīng)歷的,我就順著這條線不斷深挖找到核心當事人。
一個好記者與采訪對象交流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在“痕跡主義”一稿采訪中,無論是省城下派的駐村第一書記,還是土生土長的當?shù)馗刹浚荚敢獍阉麄兊墓适轮v給我聽,也愿意把他們的認識和評價告訴我,他們之所以信任我,是因為我與他們產(chǎn)生了“共情”。我出生在小縣城,本身就來自基層,我對基層干部群眾的所想、所思、所盼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加之新華社近幾年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倡踐行“四力”,因此我的工作左右逢源。走“基層路線”,懷“群眾觀點”,用基層干群的心態(tài)和思維,去與他們交流聊天,從他們的吐槽抱怨、熱情洋溢中提煉他們的煩惱和幸福,感知他們的生活和工作。
趙陽:“痕跡主義”這個報道采訪誰誰害怕,所以記者有時候更像一個心理專家,要人情練達,洞悉對方心理,給采訪對象做好心理安撫。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做報道的初衷是站在基層干部的角度說話,最終有利于他們工作開展,并且承諾一定會保護采訪對象,請他打消顧慮。有的采訪對象特別消極,說報了也“沒用”,碰到這種情況我甚至會跟他“吵”起來,告訴他這么做是有意義的,這不僅是你個人的呼聲,還是全國扶貧干部的心聲。誠懇地與采訪對象交流、碰撞,努力說服他。報道后我會給采訪對象進行報道反饋,“痕跡主義”這個稿子取得重大反響后,采訪對象精神都很振奮,雖然都是匿名的,但是知道通過他們的表述,推動了2019年中央推出“基層減負年”,他們內心都很有成就感。
記者采訪不能搞“一錘子買賣”,有口碑了,他們會主動跟你交流報題,“痕跡主義”這個稿子播發(fā)后,我在山西駐村“第一書記”圈里很受信任,很多選題都是他們主動給我提供的,可以說形成了良性循壞。
趙陽 新華社山西分社記者
2009年進入新華社山西分社,從事電視報道,受益于新華社培養(yǎng)“全媒型記者”,對于感興趣的題材便提筆寫作文字稿件,于我而言采訪報道已不僅是完成任務,更是記者職業(yè)的使命和擔當。
近年來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多次獲得新華社社級好稿、總編室表揚稿,其中《呂梁文水縣黑社會組織生態(tài)犯罪調研》《干部一走,產(chǎn)業(yè)就散?可持續(xù)發(fā)展難題拷問扶貧產(chǎn)業(yè)》《興師動眾來,稀里糊涂走?“斷頭式”調研不斷,“迎調”成了新負擔》等報道,在社會上引起較好反響。海外英語直播《娘子關跑馬》《中國高鐵鋪軌神器》等電視直播報道講述了中國故事,國際輿論反響很好。
始終保持新聞人的激情和風骨,記錄時代風云,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
原碧霞:《半月談》總編輯葉俊東曾談到,編輯要有“八大員”意識:點子王、架構師、操盤手、資料員、監(jiān)理員、雕刻師、質檢師、推銷員。
在當前輿論環(huán)境下,對編輯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如此,當下一篇調查性報道想要取得影響,很難再是一個記者、一個編輯能力的最終體現(xiàn),“一人不能定天下”,更多取決于背后整個團隊的水平?!栋朐抡劇钒l(fā)出的稿件,尤其是一些重大調研,在每一條稿件背后,都是編輯部總編、主編以及編輯一起策劃研究、記者深入采訪、編輯后期統(tǒng)稿制作以及新媒體的應時傳播。
就“痕跡主義”一稿而言,從發(fā)現(xiàn)線索,記者與我溝通確定選題,到記者采訪提供初稿,再到我改編成稿,主編、總編的最終提煉定調,最后新媒體傳播,網(wǎng)友留言的選擇,一環(huán)都不能少。“痕跡主義”這篇稿子我當時編輯完第一遍后,總編輯又專門加了一段對這個現(xiàn)象進行歸納:以痕跡論政績,很多人就想出造假痕、虛痕來應對……,又改了標題:《以痕跡論政績,“痕跡主義”有點過了:不能讓痕跡管理成形式主義新變種》,非??陀^、理性,既一語中的又留有余地;在新媒體傳播時,又改成了《警惕!“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形式主義新變種》,這個標題就更加口語化,更旗幟鮮明,具有沖擊力。
另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傳播方式在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也要改變,編輯記者要有融媒體思維。這就需要在稿件策劃之初,就想到要讓文章的標題和內容更接地氣,適合大眾品味;稿件內容上要形式多樣,給文章配圖、配視頻;在稿件刊發(fā)后,要有互聯(lián)網(wǎng)意識,讓稿件在合適的時間、用更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方式發(fā)出來。
□上圖 “資料比武大會”現(xiàn)場?!跸聢D 2020年5月,趙陽在大同市云州區(qū)西坪鎮(zhèn)坊城老村采訪易地扶貧搬遷。
趙陽:“痕跡主義”這個稿子給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重點選題要做好重點策劃和全媒體展示?!昂圹E主義”文字稿播發(fā)的同時配以短視頻和圖片,將被采訪對象的典型觀點和生動金句進行剪輯,人物的語調、口吻、感情色彩等文字無法表達的信息,通過短視頻精彩直觀呈現(xiàn),融合發(fā)力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原碧霞:可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削弱,這是綜合了各方面因素考量后的結果。這么做的首要目的是保護受訪者,其二,我們做得更多的是現(xiàn)象監(jiān)督。所謂現(xiàn)象監(jiān)督,就是對一類不良現(xiàn)象進行監(jiān)督,它不針對具體的個人、單位或地方,而是把焦點對準不良現(xiàn)象本身,以及出現(xiàn)的原因和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我們的愿景是通過呈現(xiàn)完整、多層次的事實,引導大眾(領導)對某些議題的關注,最終推動社會在一點點改進中不斷進步。我們發(fā)稿的目的是促進同類問題解決,而非針對具體某個人、某件事,所以即便模糊化處理也能體現(xiàn)其價值,從半月談微信公眾號的大量評論看出,幾乎每個現(xiàn)象類監(jiān)督報道出來后都引起了網(wǎng)友共鳴,評價“這種情況的確普遍”“半月談真敢說實話”“半月談看到了問題”。一些報道最終促進相關文件出臺也足以證明這類現(xiàn)象監(jiān)督報道的“殺傷力”。
趙陽:有些報道發(fā)出后,相關部門會打電話來問這是哪里的情況,我會肯定地答復對方,不能告訴具體的人名、地名,這是普遍現(xiàn)象,不是某地某個人的事情。記者不能違背保密承諾,說話要算數(shù),否則以后沒人敢跟你說真話。
原碧霞:編輯要勤學慎思,對所負責領域的基本情況有深入了解。通常記者報一個選題,編輯要有一個基本判斷:這個東西有沒有普遍價值、普遍意義。我在分社做過幾年記者,對基層有一定了解,又當了多年編輯,平時就會閱讀大量相關背景文章,與行業(yè)內的“大拿”對話,對相關問題有深入了解。
另外就是廣泛求證,從操作模式上確保反映整體真實而不是局部真實。策劃重大專題、重點選題時,我們慣常做法是多分社合作。我們會有意識地請東部、中部、西部、南部分社記者參與,爭取反映全面,不以偏概全?!昂圹E主義”這篇稿子雖然是一個記者成稿,但是記者采訪了很多地方,我們長期做相似選題,知道這種情況很普遍。
原碧霞:這兩類報道各有所長,都是我們需要的。個案監(jiān)督報道事實本身就足夠震撼,考驗的是突破能力,需要長時間冒著風險調研、暗訪,才能成稿,影響力確實巨大,比如我們近期播發(fā)的“長江禁漁”報道?,F(xiàn)象監(jiān)督報道從單一事實看,似乎不構成新聞,但是量變激發(fā)質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考驗更多的是發(fā)現(xiàn)力和思考力,往往需要編輯記者在某一領域長期積累,厚積薄發(fā),“懷胎十月,一朝分娩”,才能做出好的報道。某種程度上說,現(xiàn)象監(jiān)督其實更加不易。目前,優(yōu)秀的現(xiàn)象監(jiān)督報道仍然是輿論界的稀缺品,《半月談》受到廣泛關注和傳播的報道,多是此類。這也說明,現(xiàn)象監(jiān)督并不如想象的那樣好做。
原碧霞:如今網(wǎng)絡上,有些占據(jù)閱讀數(shù)前幾位的微信公眾號,里面的文章或是煽動公眾情緒的極端情緒化表達、陰謀類新聞,或是造謠類虛假新聞。在這種被流量裹挾的年代,我們的調查報道要么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要么發(fā)出后,被自媒體以各種方式再消費,轉化成他們的流量。
一篇調查報道需要記者一周甚至一個月的采訪,加上編輯部前期策劃、后期的編輯制作推廣,所耗精力和成本非常大。怎樣讓大家付出有收獲,讓報道取得更大的影響力,是目前調查性報道最難的地方。調查性報道如何堅守、如何創(chuàng)新突破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按照基本觀念,對新聞的要求是客觀、公正、全面,不能夾帶記者的個人情緒,記者寫稿時需要克制、理性;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多喜歡點擊那種情緒表達激烈的文章。因此,我們在做報道時,就需要去平衡:內容客觀公正這個底線不能變,但在制作標題上,尤其是在新媒體傳播時,就會盡量地口語化、盡量地接地氣。
當然,對標題的打造遠遠不夠。這兩年,編輯部一直探索,稿件在新媒體上推出時,可以通過連續(xù)不斷推出,追加漫畫、評論等方式,對主刊稿件進行連續(xù)報道,形成一定報道聲勢。以前我們報道民辦學校招生亂象、減負系列報道時,就是在新媒體平臺連續(xù)三四天發(fā)同一主題不同角度的報道,最后引發(fā)其他媒體紛紛跟進,教育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后來與分社記者聊天,有記者笑稱“這個選題完全是你們炒起來的”。
原碧霞:我個人認為,這主要基于半月談的三大優(yōu)勢:一是面向基層的定位,二是編輯部強大的組織策劃編輯能力,三是有一批鐵桿記者。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正如《半月談》總編輯葉俊東所說,《半月談》既要把中央的大政方針、國家的發(fā)展大勢向基層的干部群眾講清楚、講明白,講好基層探索創(chuàng)新的生動故事,也要圍繞基層干部的痛點、基層百姓的堵點、基層治理的難點,開展深入調研,為基層鼓與呼,為中央決策提供最真實的民情民意參考。
定位清楚了,目標有了,怎么執(zhí)行?就需要編輯部強大的組織策劃編輯能力。
《半月談》上發(fā)出的稿件,尤其是一些重大調研,在每一條稿件背后,都凝聚著編輯部總編、主編以及每一位編輯的心血。我們會研究最新政策、策劃出選題,編輯部內部多次探討溝通、最后再約分社記者采訪素材,素材收集回來后,我們再進行整理歸納、提煉。即便是一條小稿子,我們也會仔細編輯。所以我們發(fā)了這么多條批評稿件,沒有一個人找過來說稿子有問題,這與我們編輯能力直接相關。
最后一大優(yōu)勢,我覺得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培養(yǎng)一批腳踏實地、真正扎根基層的鐵桿記者??梢哉f,《半月談》編輯部的每位編輯都會在新華社分社有幾個鐵桿記者,正是他們,從基層發(fā)現(xiàn)鮮活的素材,為編輯部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