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廣國
【摘 ?要】大豆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大豆種植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會針對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初步探討與分析,希望借此可對相關從業(yè)人員起到一定借鑒價值。
【關鍵詞】大豆種植,大豆栽培技術,大豆病蟲害防治
引言:
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保障大豆產量與品質的基礎手段。我國大豆種植工作多在北方地區(qū)實施,其獨特的氣候環(huán)境與土壤,讓大豆種植與其他作物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農業(yè)工作者及科研人員應結合實際種植區(qū)域的不同,針對性調整栽培與病蟲害防治策略。
1、優(yōu)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探究
1.1、注重土壤的選擇
大豆產量與品質對土壤環(huán)境十分敏感,適宜的土壤條件將大幅降低大豆種植過程的成本投入,提升大豆種植的經濟效益。因此,對于農業(yè)工作者而言,選擇優(yōu)質的土壤是優(yōu)化大豆栽培技術的前提,針對大豆品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土壤進行種植。同時,大豆種植工作中,土壤肥力與土壤內部環(huán)境將會隨著種植年份的增加而出現變化,如果連續(xù)種植,大豆品質與產量將會嚴重下滑,對此,農戶可采用輪作種植的方式,如在指定區(qū)域內實施小麥、玉米、油菜及大豆的輪作種植。
1.2、科學實施整地措施
大豆種植工作實施前,種植農戶應結合當地氣候環(huán)境以及大豆生長過程的水土環(huán)境需求,利用專業(yè)的機械設備,科學實施整地措施。種植農戶可利用旋耕機進行深松土壤,進而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優(yōu)化土壤內部環(huán)境。整地工作中,耕作深度應控制在20厘米左右,并同步施加有機肥。施肥工作應以生物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此外,生物有機肥應完全腐熟,避免其內部存在影響大豆生長的病蟲害,化學肥料應根據土壤肥力的不同進行調整,充分尊重技術人員的意見,科學使用化學肥料,并注重施肥的均勻性,避免肥料集中而燒傷幼苗。
1.3、注重大豆品種的選擇
大豆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強,我國很多地區(qū)都可進行大豆種植,而這一現象也讓大豆品種選擇成為控制大豆產量與品質的關鍵要素。在實際的種植工作中,種植農戶想要保障大豆品質與產量,應依照實際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的不同,合理選擇大豆品種,注重大豆品種的耐寒、耐旱以及對各類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此外,種植農戶可參照當地農業(yè)部門與農業(yè)技術人員的建議,對大豆品種進行調整,進而優(yōu)化最終產量與品質,提升種植效益。大豆生長周期應與當地氣候特點保持一致,通常情況下,大豆成熟時間處于無霜期的最后5至7天為最佳。
1.4、加強播種前種子處理,合理控制種植密度
大豆播種前,為保證種植后的發(fā)芽率,種植農戶應對大豆種進行選種,盡量選擇那些顆粒飽滿的種子。當前,隨著機械化農業(yè)技術的不斷進步,種植農戶可使用專用的選種設備對大豆種子進行處理,保證大豆種子的均勻性與質量,剔除種子內部存有的雜物以及那些干癟的種子。選種工作完成后,種植農戶應及時進行拌種作業(yè),強化種子的抗病能力。拌種過程可添加根瘤菌與辛硫磷顆粒,強化大豆根系的固氮能力與病蟲害抵抗能力。此外,種植過程中,種植農戶應選擇條播或分壟栽培的種植方式,每畝地種植密度影控制在兩萬株以內,避免密度過大而影響產量與品質,并爭取一次播種完成。大豆種植密度與深度是影響大豆品質及產量的關鍵要素,因此,種植農戶應在播種前對相關機械設備進行調整,確保播種深度處于3.5厘米左右,種植過程應安排指定人員對播種設備進行管理,避免出現設備故障而影響到播種工作,并確保播種密度處于指定范圍。
1.5、合理實施追肥工作
大豆種植完成后,種植農戶應依照大豆的具體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合理施加尿素,并控制使用量,確保大豆生長過程可擁有足夠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此外,追肥過程的壟溝深度應控制在5厘米至8厘米之間,使用合適的追肥設備,將尿素追加到壟溝內。同時,種植農戶也要做好大豆葉面施肥工作,葉面肥主要由尿素、磷酸二氫鉀、鉬酸銨等成分構成,可將這些肥料與水充分混合,保證大豆生長過程可擁有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
2、大豆病蟲害防治措施
2.1、針對大豆銹病的防治
大豆銹病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大豆病害,其對大豆產量與品質影響巨大。對此,種植農戶應加強大豆田間管理,定期檢查大豆的生長狀況,一旦發(fā)現大豆銹病,應采用科學的防治策略進行處理。大豆銹病發(fā)病初期,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者是10%多威乳油3000倍液,每畝藥液噴灑量應控制在40L左右,每10天進行一次噴灑,連續(xù)噴灑兩到三次。如果病情嚴重,應選用15%三銼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實施重點處理,亦或是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隨著農業(y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豆銹病的防治藥物也呈現多樣化,種植農戶應加強與農業(yè)技術人員的溝通,尊重技術人員的具體建議,合理實施藥物噴灑,并嚴格控制藥物使用比例,避免因藥物使用過量而影響到大豆品質。
2.2、大豆豆天蛾的防治
大豆豆天蛾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大豆蟲害,其對大豆植株的破壞效應也十分明顯。對于種植農戶而言,需加強對大豆豆天蛾的預防工作,盡量在豆天蛾幼蟲階段就開始實施滅殺工作。大豆豆天蛾滅殺時,農戶可選擇氯氰菊酯試劑、辛硫磷乳油或溴氰菊酯乳油,依照具體的使用說明以及當前豆天蛾蟲害嚴重性,將這些藥物進行稀釋,嚴格控制藥物使用量。此外,大豆豆天蛾多在夜晚活動,因此,種植農戶應盡量選擇夜間進行藥劑噴灑工作。此外,針對大豆豆天蛾的活動習性,種植農戶可在種植區(qū)域內部設置攔截網等陷阱,實施人工捕殺的方式,降低豆天蛾的密度,并減少農藥的最終使用量。
2.3、大豆食心蟲的防治
大豆食心蟲對植株的破壞力十分強大,因此,種植農戶應盡量在其發(fā)病初期進行處理。大豆食心蟲處理工作中,種植戶可選擇99%礦物油150倍液與蘇云菌桿菌1000倍液進行混合,保證藥物對大豆食心蟲的滅殺效果。此外,種植戶亦可選擇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亦或是20%菊殺1500倍液,讓這兩種藥液與礦物油150倍液進行混合。藥液混合完成后,每畝的藥物噴灑量應控制在40L,每隔七天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兩到三次即可達到防治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豆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市場需求量十分龐大,我國大豆種植規(guī)模也在連年攀升,因此,為保證大豆品質與產量,種植農戶應加強種植栽培技術優(yōu)化與大豆病蟲害防治工作,根據當地氣候環(huán)境及土壤環(huán)境的不同,科學選擇大豆品種。此外,大豆種植過程中,種植農戶也要加強田間管理,科學實施整地環(huán)節(jié),控制大豆種植密度與深度,加強日常檢查,根據大豆實際生長狀況,合理實施追肥作業(yè),并根據病蟲害種類不同,合理選擇防治藥物,并控制藥物濃度。
參考文獻:
[1]蘇士奇.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07):158.
[2]王路永.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20(02):63-64.
[3]吳先華,徐月東,劉偉琪,王金鳳.優(yōu)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江西農業(yè),2018(20):18.
[4]李新.大豆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1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