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學敏
【摘 ?要】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備受關注,初中班主任需要意識到自身的重要責任,了解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現(xiàn)實條件,抓住黃金時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德育中激勵策略的有效利用非常有必要,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及溝通,了解學生的想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準,保障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初中德育工作;“軟文化”
引言
人們的生活方式跟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新時代中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較以往有很大差別,一切都在默默改變,根據(jù)新課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特點,初中的班主任老師要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膽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方法,敢于嘗試新的德育模式,摸索出科學合理的方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理想遠大、道德高尚、文化知識淵博、紀律嚴明的全面型發(fā)展人才。
一、班級文化建設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給學生在德育教育方面樹立榜樣作用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想法較多,但是由于其社會認知還不夠,因此對事物不能準確、正確地判斷,容易出現(xiàn)想法雖然多但是容易走極端的現(xiàn)象。因此,在這一時期,班主任要積極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為其樹立榜樣,引領學生。同時,在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中,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受其影響,思想漸漸轉變,接受班級文化中的正能量,不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這種文化氛圍還具有傳染性,會在學生中不自覺地傳遞下去,逐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使大家在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方面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因此,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能夠給學生在德育教育方面樹立一個榜樣作用,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受到班級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團結意識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還會促進學生的團結和諧。一個班級的文化,是由班級的教師和所有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對這個班級的認同感,同時也能夠加強其班級的團體意識,有利于班級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一個班級的和諧發(fā)展。這種團結意識和集體觀念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形成的,有了團結意識才能有班級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才能對班主任產生信任。由此,學生會認識到如果自己出現(xiàn)不良的行為將會對班級造成損害,會使班主任和同學對自己失望,那么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加強自我約束。因此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加強一個班級的凝聚力,使學生產生團體意識,形成榮譽感和使命感,這種團體意識和榮譽感可以有效促進班主任順利地開展德育工作。
二、建設班級文化促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對班級進行合理布置和裝飾
教室的后墻面是一個巨大的可利用空間,可以多放一些學生的獎狀,并貼上建設班級文化的口號條幅,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班級學習生活中,不自覺地產生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將班級文化的口號深深刻在學生的心中,有利于促進班級的和諧,使學生之間團結一致,將班級文化內化成自己的使命,潛移默化地去踐行班級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思想中融入班級文化的榮譽感。同時,還要對教室功能區(qū)進行及時的打掃和整理,將勞動工具及時清理干凈并擺放整齊,并在其旁邊貼上標語“良好的環(huán)境靠保持”。學生看到這種標語時間久了,就會不自覺地踐行自己的行為,將地上的小紙團等垃圾自覺地撿起來。漸漸地,學生看到地上有粉筆掉了,拖把歪了也會自覺地去進行整理,主動保持教室環(huán)境的整潔,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還可以利用教室角落和窗臺養(yǎng)一些花草,使教室充滿芬芳,環(huán)境變得更加優(yōu)美。這樣有利于學生在緊張的課余時間放松身心,同時也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愛心,對花草進行精心的維護和管理,使教室更加溫馨、舒適,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二)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
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分析學生對課外事物的具體態(tài)度,加強對學生的恰當引導,不斷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加強對學生思想以及信念的有效引導及教育,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動性,鼓勵學生自由發(fā)揮和想象,保證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和樂觀。教師對學生的恰當引導非常有必要,教師需要注重不同育人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了解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及障礙,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對癥下藥?,F(xiàn)代化教育工具的使用非常有必要,這些有助于突破傳統(tǒng)育人模式的束縛,讓學生主動與外界進行交流及互動,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有了顯著的提升,能夠自主自覺地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主動接受優(yōu)秀思想的熏陶,思想境界越來越高。
(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老師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時候要注意采用的方式方法,不能給學生一種被班主任叫去談話的感覺,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讓學生在心里感覺到師生平等,而非上下級關系,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真正地敞開心扉,才能真正在交流中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也才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面對不同性格的學生,班主任選擇的方式也要有區(qū)分,合理地選擇交流方式,才能更高效地達到相應的目的。
(四)明確德育實踐的實際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在初中的德育教育課堂上,教師應重視認識到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提升對于德育實踐活動的正確認識。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以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來看待德育實踐活動,重視引導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德育知識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提升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實踐技能,讓學生學會利用德育教育的思想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保證學生的正確道德意識的發(fā)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思想、行為、品德等方面入手,切實滿足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讓學生理解德育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性,體會到德育知識對于實踐生活的指導性。利用這樣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生雖然在德育實踐活動中需要向教師進行學習,但是如何學習,還是需要教師來進行深入引導的,需要教師找到一個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入實踐活動中認識德育教育,提升學生對于德育活動的基本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的以分數(shù)論的教育評價體系已經不合適學生的學習了,教師應認識到這一點,自覺做好德育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理解德育知識。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為學生的德育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教師在進行德育實踐活動時,應重視在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都及時做好意見的反饋和總結,尊重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
結束語
初中學生的課業(yè)任務繁重,同時正處在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各方面的原因都造成初中學生的精神壓力較大。因此,初中班主任應該從班級文化建設入手,建立良好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此也可以有效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李菁.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求知導刊,2020(38):77-78.
[2]丁霞.探討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2):85.
[3]羅慧.探究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