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時期玄學家們多為贊同“言不盡意”的觀點,認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認亦或懷疑概念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西晉時期歐陽建逆社會之眾,主張“言能盡意”,并著《言盡意論》一書闡明自身觀點。而劉勰同樣與眾多學者背道而馳,在《文心雕龍》中更傾向于“言能盡意”的觀點,其原因值得探析。
關(guān)鍵詞:《文心雕龍》;言意之辨;言能盡意
作者簡介:趙文晶(1995-),女,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劉勰將“言意之辨”的思考轉(zhuǎn)向了語言本體內(nèi)部的辨析,從“意”到“言”,就是語言內(nèi)部的外部轉(zhuǎn)化問題。從意象到語言的生成過程中,劉勰先肯定了“言”與“意”之間存在著“言能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情況,即“密則無際,疏則千里”。劉勰在《神思》篇字里行間中表達出來的思想是肯定語言的表達功能,認為能夠做到“言能盡意”,但只是需要做到“密則無際”要同時達到很多條件,作者本身要具有“博見”,寫作時要做到“虛靜”,同時還要利用聲律、比興等技法,結(jié)慮司契,垂帷制勝。再者莊子將托于言聲的東西視為物之糟粕,將可以“意致者”視為物之精粹。倘若將可言聲之物視為糟粕,那么又何必“是以論文必征于圣,窺圣必宗于經(jīng)”已是糟粕,又何必宗經(jīng)。則劉勰的主導思想不贊同莊子“言不盡意”的觀點,而是傾向于“言能盡意”。
但劉勰也沒有否認思維中有許多微妙之處,是文辭難以言傳的。對于語言的局限性,劉勰積極地對語言進行“改造”,對語言抱有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提出“義生文外”的理論,主張言語本身之外可呈現(xiàn)作者本意,《隱秀》篇就是“義生文外”理論的集中體現(xiàn)。劉勰之所以提出“義生文外”的理論是為了“言”能夠達到“盡意”,拯救“言不盡意”的情況,能夠?qū)⒆髡叩淖髌分兴N含的思想傳遞給讀者,讀者能夠充分地接受,這才是“盡意”的效果。黃侃言:“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然而不可不力期其傳?!盵1]從中可以看出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在為了突破語言的極限性而為之努力,力求將有限的語言發(fā)揮無限的功能。劉永濟在《文心雕龍校釋》中記載:“蓋隱處即秀處”[2]也就是說,“隱”與“秀”是不可分割的。隱秀讓人們體會到了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在《文心雕龍》的其他篇目中,也都體現(xiàn)出“隱”。“隱”與“秀”兩者相互依存,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真諦所在[3]。
魏晉時期玄學家們多為贊同“言不盡意”的觀點,認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認亦或懷疑概念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而劉勰同樣與眾多學者背道而馳,贊同“言能盡意”的觀點,這與其自身的思想基礎(chǔ)、寫作文風、生活心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一)內(nèi)儒的思想基礎(chǔ)
儒家認為要想做到言能盡意是很困難的,但圣人卻還是能夠做到的;道家認為言盡意是做不到的,言只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工具。首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是尚儒的,其內(nèi)在的尚儒思想是認為“言能盡意”的一個思想基礎(chǔ)。
原道、征圣、宗經(jīng)是我國古代文論中的儒學傳統(tǒng),《文心雕龍》開端三篇的篇目名稱即為《原道》《征圣》《宗經(jīng)》,由此可見儒學傳統(tǒng)在書中的分量與地位。《原道》篇記載:“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言明道是圣人通過文字語言來體現(xiàn)出來的,也就說“道”是可以言說出來的,言說者是圣人?!墩魇ァ菲涊d:“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征圣是以圣人為師,向圣人學習如何“垂文”,如何“垂文”便要宗經(jīng)?!蹲诮?jīng)》篇記載:“故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如此即可寫出雅正的文章,這就是“原道”“征圣”“宗經(jīng)”三位一體的融合。在《序志》篇記載:“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4]由此可見,劉勰在經(jīng)學玄學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將自己的“論文”與經(jīng)學家馬融、鄭玄“注經(jīng)”視為同等地位與價值,可見儒家思想在劉勰心中的地位之重。
在《序志》篇中,劉勰講述了自己在夢里與孔子相會,并與之南行的場景,由此可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在塑造一個以孔子為絕對權(quán)威的圣人形象,也因此劉勰在《征圣》中告誡作者只要能夠遵循圣人“立言”的原則與標準,文章則定會寫得通達。反觀《原道》,此篇中的“道”也成為了眾多學者探究的話題,“道”究竟是老莊的“自然之道”,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取劉勰的龍樹中道觀思想,此“道”也可以理解為從主體論上看指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從方法論上看是老莊的“自然之道”[5]。但劉勰在《原道》中仍是以儒家為主體,“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6]《文心雕龍校注》中注曰:“玄圣,孔子也?!盵7]由此可見,在《原道》中是以孔子曰為圣,以其“立言”為最高原則。
(二)反對浮靡文風
劉勰在《序志》篇中明確指出其寫作《文心雕龍》的目的是企圖矯正不良文風,此不良文風主要指的是宋齊文學。紀昀評《文心雕龍·時序》“今圣歷方興”以下曰:“闕當代不言,非惟未經(jīng)論定,實亦有避于恩怨之間。”[8]由此而言,劉勰在《時序》篇中對宋齊文學籠統(tǒng)的贊美都是出于有所回避的前提下言說的。再看,《通變》篇中:“宋初訛而新”《明詩》篇中:“辭必窮力而追新”,前后連看則體會出劉勰對宋初文學的貶義之態(tài)?!扼w性》中:“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cè)趣詭者也”《序志》篇中:“辭人愛奇,言貴浮詭”,前后相連由可看出劉勰對宋初文學的新奇訛濫之風的不滿之情。首先,劉勰提倡應該“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情采》篇中對此進行了闡述。在劉勰看來,為文造情有兩個弊端,一是文章文采繁富,缺乏真實情感。《明詩》篇中記載:“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感悟吟志,莫非自然”足以見得劉勰對吟詠情志詩歌的認同與向往。《比興》篇中記載:“興之托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故比體云構(gòu),紛紜雜遝,倍舊章矣”這是對漢賦缺乏諷刺的批評,對興體托諭深遠的贊美。
其次,劉勰反對詞藻鋪陳艷麗?!对徺x》篇中:“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劉勰稱詞藻鋪陳艷麗為淫麗,淫麗之舉始發(fā)于宋玉的賦。《物色》篇中:“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所謂詩人麗則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庇纱丝梢?,《離騷》已有堆砌冗長之病。《明詩》篇中:“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五言詩百字之偶,足以說明篇幅之長,繁冗病之顯。再者,劉勰反對新奇詭異之風,文上已指出《文心雕龍》中所體現(xiàn)出的詭巧訛變之病。
還有缺乏風骨?!讹L骨》篇中指出“風”的特點是文風鮮明爽朗,“骨”的特點是文風剛健精練,風骨是對作家及文體提出的普遍性要求。相反,倘若作品不含有風骨,只是堆砌詞藻、語言臃腫,就會“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睹髟姟菲校骸皶x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西晉作家的作品同建安作家的作品相比較,骨力就偏柔了,文才繁縟有損風骨。
綜上所述,《文心雕龍》中劉勰在諸篇中凸顯出其對浮靡文風的不滿,寫作的目的是想要矯正不良文風,想要寫作達到為情造文、簡約雅正且有風骨的狀態(tài)[9]。
(三)積極入仕的心態(tài)
劉勰的一生橫跨宋、齊、梁三個朝代,即便自幼家境貧寒,無依無靠,投靠僧祐大師長大,但內(nèi)心一直想要進入仕途,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程器》篇中也能看到劉勰的志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在重門第輕才德的南朝想要建功立業(yè)是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因此,劉勰想要通過自己的文章,搭建一條通往功名的橋梁。古代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立功”不得的前提下,劉勰選擇“立言”,《文心雕龍》則是劉勰所立之言。想要通過“立言”進入仕途,其言內(nèi)容必須符合、順應亦或是推動當時政治的主流思想。
《文心雕龍》成書于齊朝末年,正值齊梁禪代之時。南齊政權(quán)建立者蕭道成年少時就學于雷次宗的儒學館,即帝位后曾建立國學。后來齊武帝即位,下詔立學,并任命精通儒學的官員為國子博士,其一生更是專注國學。可以說,齊朝時對文人是重視的,而儒學在當時的地位更是極為重要的。502年四月,蕭衍即帝位,梁朝就此建立。梁武帝早年博通眾學,洞達儒玄,對文學又是極為擅長的,更是編寫啟蒙教育讀物《千字文》,主張以文學做教化,繼續(xù)建立國學,熱衷教育事業(yè),國學的教授內(nèi)容更是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核心[10]。由此可見,無論齊梁,對于儒家思想以及文學都是極為看重的。劉勰想要入仕,想要建功立業(yè),就不得不以統(tǒng)治者的思想為主導,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貫穿《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穬?nèi)儒,儒家認為能做到言能盡意,則劉勰亦為之。
參考文獻:
[1]黃侃. 文心雕龍札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77.
[2]張少康. 文心雕龍新探[M]. 齊魯書社. 1987:71-72.
[3]魏麗萍. 言意之辨與《文心雕龍》[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8):194.
[4](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 世說新語詳解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6:246.
[5]楊乃喬著. 比較文學名家經(jīng)典文庫 悖立與整合 中西比較詩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01:440.
[6](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 世說新語詳解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6:4.
[7]黃叔琳,李祥補著. 文心雕龍校注[M].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8:3.
[8]孫明君.紀昀評《文心雕龍·時序》“闕當代不言”說辨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52(05):41-47.
[9]王運熙. 劉勰論宋齊文風[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5:67-73.
[10]徐傳德主編. 南京教育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12:28-30.
摘? 要:魏晉時期玄學家們多為贊同“言不盡意”的觀點,認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認亦或懷疑概念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西晉時期歐陽建逆社會之眾,主張“言能盡意”,并著《言盡意論》一書闡明自身觀點。而劉勰同樣與眾多學者背道而馳,在《文心雕龍》中更傾向于“言能盡意”的觀點,其原因值得探析。
關(guān)鍵詞:《文心雕龍》;言意之辨;言能盡意
作者簡介:趙文晶(1995-),女,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劉勰將“言意之辨”的思考轉(zhuǎn)向了語言本體內(nèi)部的辨析,從“意”到“言”,就是語言內(nèi)部的外部轉(zhuǎn)化問題。從意象到語言的生成過程中,劉勰先肯定了“言”與“意”之間存在著“言能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情況,即“密則無際,疏則千里”。劉勰在《神思》篇字里行間中表達出來的思想是肯定語言的表達功能,認為能夠做到“言能盡意”,但只是需要做到“密則無際”要同時達到很多條件,作者本身要具有“博見”,寫作時要做到“虛靜”,同時還要利用聲律、比興等技法,結(jié)慮司契,垂帷制勝。再者莊子將托于言聲的東西視為物之糟粕,將可以“意致者”視為物之精粹。倘若將可言聲之物視為糟粕,那么又何必“是以論文必征于圣,窺圣必宗于經(jīng)”已是糟粕,又何必宗經(jīng)。則劉勰的主導思想不贊同莊子“言不盡意”的觀點,而是傾向于“言能盡意”。
但劉勰也沒有否認思維中有許多微妙之處,是文辭難以言傳的。對于語言的局限性,劉勰積極地對語言進行“改造”,對語言抱有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提出“義生文外”的理論,主張言語本身之外可呈現(xiàn)作者本意,《隱秀》篇就是“義生文外”理論的集中體現(xiàn)。劉勰之所以提出“義生文外”的理論是為了“言”能夠達到“盡意”,拯救“言不盡意”的情況,能夠?qū)⒆髡叩淖髌分兴N含的思想傳遞給讀者,讀者能夠充分地接受,這才是“盡意”的效果。黃侃言:“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然而不可不力期其傳?!盵1]從中可以看出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在為了突破語言的極限性而為之努力,力求將有限的語言發(fā)揮無限的功能。劉永濟在《文心雕龍校釋》中記載:“蓋隱處即秀處”[2]也就是說,“隱”與“秀”是不可分割的。隱秀讓人們體會到了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在《文心雕龍》的其他篇目中,也都體現(xiàn)出“隱”?!半[”與“秀”兩者相互依存,成為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真諦所在[3]。
魏晉時期玄學家們多為贊同“言不盡意”的觀點,認為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只有忘象才能得意,否認亦或懷疑概念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而劉勰同樣與眾多學者背道而馳,贊同“言能盡意”的觀點,這與其自身的思想基礎(chǔ)、寫作文風、生活心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一)內(nèi)儒的思想基礎(chǔ)
儒家認為要想做到言能盡意是很困難的,但圣人卻還是能夠做到的;道家認為言盡意是做不到的,言只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工具。首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是尚儒的,其內(nèi)在的尚儒思想是認為“言能盡意”的一個思想基礎(chǔ)。
原道、征圣、宗經(jīng)是我國古代文論中的儒學傳統(tǒng),《文心雕龍》開端三篇的篇目名稱即為《原道》《征圣》《宗經(jīng)》,由此可見儒學傳統(tǒng)在書中的分量與地位?!对馈菲涊d:“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言明道是圣人通過文字語言來體現(xiàn)出來的,也就說“道”是可以言說出來的,言說者是圣人?!墩魇ァ菲涊d:“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征圣是以圣人為師,向圣人學習如何“垂文”,如何“垂文”便要宗經(jīng)。《宗經(jīng)》篇記載:“故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如此即可寫出雅正的文章,這就是“原道”“征圣”“宗經(jīng)”三位一體的融合。在《序志》篇記載:“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4]由此可見,劉勰在經(jīng)學玄學化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將自己的“論文”與經(jīng)學家馬融、鄭玄“注經(jīng)”視為同等地位與價值,可見儒家思想在劉勰心中的地位之重。
在《序志》篇中,劉勰講述了自己在夢里與孔子相會,并與之南行的場景,由此可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在塑造一個以孔子為絕對權(quán)威的圣人形象,也因此劉勰在《征圣》中告誡作者只要能夠遵循圣人“立言”的原則與標準,文章則定會寫得通達。反觀《原道》,此篇中的“道”也成為了眾多學者探究的話題,“道”究竟是老莊的“自然之道”,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取劉勰的龍樹中道觀思想,此“道”也可以理解為從主體論上看指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從方法論上看是老莊的“自然之道”[5]。但劉勰在《原道》中仍是以儒家為主體,“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6]《文心雕龍校注》中注曰:“玄圣,孔子也?!盵7]由此可見,在《原道》中是以孔子曰為圣,以其“立言”為最高原則。
(二)反對浮靡文風
劉勰在《序志》篇中明確指出其寫作《文心雕龍》的目的是企圖矯正不良文風,此不良文風主要指的是宋齊文學。紀昀評《文心雕龍·時序》“今圣歷方興”以下曰:“闕當代不言,非惟未經(jīng)論定,實亦有避于恩怨之間。”[8]由此而言,劉勰在《時序》篇中對宋齊文學籠統(tǒng)的贊美都是出于有所回避的前提下言說的。再看,《通變》篇中:“宋初訛而新”《明詩》篇中:“辭必窮力而追新”,前后連看則體會出劉勰對宋初文學的貶義之態(tài)?!扼w性》中:“新奇者,擯古競今,危側(cè)趣詭者也”《序志》篇中:“辭人愛奇,言貴浮詭”,前后相連由可看出劉勰對宋初文學的新奇訛濫之風的不滿之情。首先,劉勰提倡應該“為情造文”,而非“為文造情”,《情采》篇中對此進行了闡述。在劉勰看來,為文造情有兩個弊端,一是文章文采繁富,缺乏真實情感。《明詩》篇中記載:“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感悟吟志,莫非自然”足以見得劉勰對吟詠情志詩歌的認同與向往?!侗扰d》篇中記載:“興之托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炎漢雖盛,而辭人夸毗……故比體云構(gòu),紛紜雜遝,倍舊章矣”這是對漢賦缺乏諷刺的批評,對興體托諭深遠的贊美。
其次,劉勰反對詞藻鋪陳艷麗?!对徺x》篇中:“宋發(fā)夸談,實始淫麗”劉勰稱詞藻鋪陳艷麗為淫麗,淫麗之舉始發(fā)于宋玉的賦?!段锷菲校骸凹啊峨x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所謂詩人麗則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由此可見,《離騷》已有堆砌冗長之病。《明詩》篇中:“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五言詩百字之偶,足以說明篇幅之長,繁冗病之顯。再者,劉勰反對新奇詭異之風,文上已指出《文心雕龍》中所體現(xiàn)出的詭巧訛變之病。
還有缺乏風骨?!讹L骨》篇中指出“風”的特點是文風鮮明爽朗,“骨”的特點是文風剛健精練,風骨是對作家及文體提出的普遍性要求。相反,倘若作品不含有風骨,只是堆砌詞藻、語言臃腫,就會“豐藻克贍,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睹髟姟菲校骸皶x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西晉作家的作品同建安作家的作品相比較,骨力就偏柔了,文才繁縟有損風骨。
綜上所述,《文心雕龍》中劉勰在諸篇中凸顯出其對浮靡文風的不滿,寫作的目的是想要矯正不良文風,想要寫作達到為情造文、簡約雅正且有風骨的狀態(tài)[9]。
(三)積極入仕的心態(tài)
劉勰的一生橫跨宋、齊、梁三個朝代,即便自幼家境貧寒,無依無靠,投靠僧祐大師長大,但內(nèi)心一直想要進入仕途,想要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程器》篇中也能看到劉勰的志向,“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在重門第輕才德的南朝想要建功立業(yè)是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因此,劉勰想要通過自己的文章,搭建一條通往功名的橋梁。古代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立功”不得的前提下,劉勰選擇“立言”,《文心雕龍》則是劉勰所立之言。想要通過“立言”進入仕途,其言內(nèi)容必須符合、順應亦或是推動當時政治的主流思想。
《文心雕龍》成書于齊朝末年,正值齊梁禪代之時。南齊政權(quán)建立者蕭道成年少時就學于雷次宗的儒學館,即帝位后曾建立國學。后來齊武帝即位,下詔立學,并任命精通儒學的官員為國子博士,其一生更是專注國學。可以說,齊朝時對文人是重視的,而儒學在當時的地位更是極為重要的。502年四月,蕭衍即帝位,梁朝就此建立。梁武帝早年博通眾學,洞達儒玄,對文學又是極為擅長的,更是編寫啟蒙教育讀物《千字文》,主張以文學做教化,繼續(xù)建立國學,熱衷教育事業(yè),國學的教授內(nèi)容更是以儒家經(jīng)典為核心[10]。由此可見,無論齊梁,對于儒家思想以及文學都是極為看重的。劉勰想要入仕,想要建功立業(yè),就不得不以統(tǒng)治者的思想為主導,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貫穿《文心雕龍》?!段男牡颀垺穬?nèi)儒,儒家認為能做到言能盡意,則劉勰亦為之。
參考文獻:
[1]黃侃. 文心雕龍札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77.
[2]張少康. 文心雕龍新探[M]. 齊魯書社. 1987:71-72.
[3]魏麗萍. 言意之辨與《文心雕龍》[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8):194.
[4](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 世說新語詳解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6:246.
[5]楊乃喬著. 比較文學名家經(jīng)典文庫 悖立與整合 中西比較詩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8.01:440.
[6](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 世說新語詳解 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6:4.
[7]黃叔琳,李祥補著. 文心雕龍校注[M].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8:3.
[8]孫明君.紀昀評《文心雕龍·時序》“闕當代不言”說辨析[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52(05):41-47.
[9]王運熙. 劉勰論宋齊文風[J].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5:67-73.
[10]徐傳德主編. 南京教育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