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1923年頒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之后,開始認識到兒童文學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應有重要的位置,隨后出版的多套小學國語教科書便開始出現(xiàn)較多的兒童文學作品。
歷史的發(fā)展常有相似之處,但并非簡單的重復。到了2011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之后,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更強的文學性特點面世。而2019年全面施行的統(tǒng)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又有了更為精致的文學性特點。
據(jù)此,我們不能以為語文教材中的文學性問題已經(jīng)不成問題,其實,它同樣經(jīng)歷了或“過”或“不及”的波折。就“過”的方面說,在1963年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就提到過“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問題。當時,葉圣陶先生曾對這個問題做過多次說明,所謂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是“針對教學上的積弊而言”的,或“置課本于旁,另外發(fā)揮一通”,或“脫離課文……化為文學理論概念而講之”。顯然,語文課程有它自己的課程性質(zhì)和教學目標,文學學科則有獨立的學術體系和學科結構。雖然兩者有緊密的聯(lián)系,但不能互為混淆替代。在語文學科中文學作品教學的基本要求,葉圣陶先生則認為在于“要教學生精讀”,“練成讀書本領”,“由語文文學而深明其內(nèi)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養(yǎng)”。(參見朱紹禹主編《語文教育辭典》,延邊人民出版社,1991。)
在“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同時,當下我們更要討論的其實應該是如何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中的文學因素問題。語文教材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是越來越重視教材選文的質(zhì)量,才有了更多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入選。從統(tǒng)編本教材看,一至六年級12冊課本中共有297篇課文,基本上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具有經(jīng)典性、時代性和多樣性。因此,如何正確充分發(fā)揮統(tǒng)編本教材文學性的教育功能,是用好統(tǒng)編本教材,落實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語文素養(yǎng)整體提升之關鍵所在,十分值得重視。
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的文學因素,與進行文學教學不是一回事。語文教材的文學性是客觀存在。這不僅是教材的選文是文學作品,還關系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既然“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那么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作品,自然是學習語言運用必不可少的范本。至于“文學教學”那完全是另一種內(nèi)容獨立的系統(tǒng),因此,課標在“總體目標與內(nèi)容”中提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只是“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已。
用好統(tǒng)編本教材,當然離不開對其文學性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那么,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去具體運作其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性呢?
一、形象鮮明的生動意趣
興趣不只是課程開發(fā)中的一個輔助物,而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鄭振鐸在創(chuàng)辦《兒童世界》時就聲稱:“第一是興趣,第二是興趣,第三還是興趣?!贝_實,對孩子來說,所有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這位最好的“老師”。因為小學生尤其渴望在閱讀中獲得愉悅和快樂,渴望能在一個想象的世界里盡情遨游,以求開闊眼界,滿足好奇,豐富知識。正是從這樣的角度看,小學生對文學有一種天然的需要,而發(fā)自本心的喜歡,也最容易引起閱讀興趣。語文課程的文學性正是在這個方面可以發(fā)揮極大的作用,讓學生從小就喜歡語文。所以,充分發(fā)揮教材文學因素的功能,首先就是要重視興趣的全程培養(yǎng),并且將持續(xù)的文學閱讀習慣與興趣的培養(yǎng)看作是重要的文學能力。特別是小學的第一、二學段是兒童文學作品閱讀興趣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我們更要從教材中淺近的文學作品入手,如兒童歌謠、童話、民間故事等,注意從低水平興趣向高水平興趣的逐步發(fā)展。統(tǒng)編本教材一、二年級編入大量的歌謠體,三年級則以讀寫童話作為重點,都說明了對培養(yǎng)兒童文學閱讀興趣的重視。充分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凸顯課文形象鮮明的生動意趣,不只是一種方法抉擇,更具有從根本上夯實文學閱讀基礎的教育價值。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改革必須從“多讀書”入手的戰(zhàn)略抉擇。
兒童是富有想象力的,但想象的意趣產(chǎn)生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這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引領。教學《蝸?!芬徽n,一位教師引發(fā)大家思考:春天到了,媽媽叫小蝸牛到樹林里去玩,可為什么小蝸牛爬到時已經(jīng)是長滿草莓的夏天了?媽媽叫小蝸牛去摘草莓,可小蝸牛爬到時為什么已經(jīng)是長蘑菇的秋天了?媽媽叫小蝸牛去采蘑菇,可為什么小蝸牛爬到已經(jīng)是地下蓋著雪的冬天了?
學生興趣很高,想象十分生動。有的說:“小蝸牛是個貪玩的孩子,他一路上沒好好爬,只是玩耍,到想起了要去摘草莓,才趕往小樹林,那可晚了,已經(jīng)秋天了?!庇械恼f:“小蝸牛路上遇到了麻煩,碰上了一只兇狠的狐貍,要把小蝸牛吃了,小蝸牛趕忙鉆到一個石縫里,可狐貍老是守著,小蝸牛沒辦法,采不了蘑菇。”……正在爭論不休時,教師說:“我們想到的原因雖然編得很生動,但冤枉小蝸牛了。請大家讀讀課文:‘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這告訴我們什么?”于是學生才認識到小蝸牛爬得很努力,很專心,“爬呀,爬呀”說明他一刻不停地在爬,實在是因為爬得太慢了,而這正是所有小蝸牛的特點。
二、潛移默化中的精神熏陶
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立德樹人,由于語文是母語課程、文化載體,在構建人的道德品質(zhì)、化育精神世界方面,具有異于其他課程的獨特優(yōu)勢。語文在這方面的價值發(fā)揮,主要應得益于教材選文是經(jīng)典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最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與欣賞,使他們由欣賞而動情,由動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覺中,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凈化,道德行為得到規(guī)范,精神世界得到構筑。這一切的實現(xiàn)是熏陶感染式的,不依托于說教灌輸,恰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也正是語文教育必須激發(fā)文學因素的重要價值所在。關乎的正是“立德樹人”的教育之本,我們又怎能等閑視之?
課標特別強調(diào)“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統(tǒng)編本教材最佳地體現(xiàn)了課標的這一要求,選編了大量的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為課文,牢牢抓住了“讀好書、多讀書”這個“牛鼻子”。這當然就要求我們在使用統(tǒng)編本教材時必須十分重視并且充分發(fā)揮語文的文學性之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的精神熏陶上下功夫。筆者在一次聽課中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能敏銳地感知到文學作品形象的力量。教師在導讀識字第8課《人之初》時,其中第一句為“人之初,性本善”,在學生粗知“善”的大概意思之后,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這些課文中,你覺得哪些人和事是‘善的?”在一旁聽課的我,正愁學生答不上時,不料發(fā)言卻十分踴躍:
——《吃水不忘挖井人》里的紅軍是“善”的,他們?yōu)猷l(xiāng)親們挖井,讓大家都可以喝到潔凈的水了。
——我要說,不光紅軍是“善”的,還有鄉(xiāng)親們也是“善”的,鄉(xiāng)親們也參加了挖井,而且解放以后還在井邊立了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端午粽》里的外婆也是“善”的,每年的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我外婆也是這樣的。
——蘭蘭也是“善”的,她那雙胖乎乎的小手會畫畫,會幫大人做家務事,還想著變成大手時要為大家做更多的事。
——《妞妞趕?!防锏逆ゆひ彩恰吧啤钡难剑R院舆叺牧?,妞妞硬把牛拉開了。
……
課文中的那些文學形象,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文學表達的語言示范
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形式最重要的基本因素,當然也就形成了語文教學中學習語言表達的寶貴材料。正是在語言學習這個根本點上,語文教學就必須十分重視其文學因素的發(fā)揮。
無論是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所有的文學作品必須借助于精美的語言來反映社會生活,塑造藝術形象。包括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和作者的敘述語言,都必須在民族共同語,特別是人民群眾新鮮活潑、豐富多彩的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經(jīng)過加工、提煉,逐漸形成、豐富、發(fā)展起來的。這就形成了文學語言所具有的準確、鮮明、生動,富于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充分個性化和高度精練、含蓄等特點。顯然,這無疑是語文教學中最值得學生學習的語言范本。
統(tǒng)編本四年級上冊第10課,是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會“爬”當然要有腳,可它的腳是什么樣的呢?怎么長出來的?自然是這篇課文的重中之重。一位教師導讀這一課時,先采集了一些爬山虎的枝條,在學到這一段時,就直接把一截枝條發(fā)給學生觀察,明白是咋回事。大家看明白了,課本也就學完了。應當說,能對照實物觀察體驗,讀懂課文,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但這畢竟不是科學課而是語文課,作為語文課首要的是應當讓學生在識字斷文中去讀懂文字是怎樣表達的,必要的觀察,也應當是為理解如何表達服務的,而不能用觀察簡單化地代替欣賞文字和表達技巧。在課文中,作者把“腳”表達得既簡明暢達又層次清晰,這才是學習語言表達的至要。若以圖梳理則可成為:
由此,才能體會到作者用語言表述是何等準確、細致、清晰、生動。
四、源于生活的美與價值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的問題,以中央“決策”的形式重申了美育在現(xiàn)代教育中的地位。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性,因為其能給人以特別強烈的審美感受。這也正是文學重要的社會作用之一。
所謂審美感受,就是在辨別出客觀事物的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的同時,對美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和感情上的激動、精神上的滿足等特殊心理活動。優(yōu)質(zhì)的文學作品,在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下,將生活比較粗糙、分散、處于自然形態(tài)的社會美和自然美,形象地提煉為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的藝術美,以影響、提升人們的思想感情。同時,陶冶和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藝術趣味,提高欣賞水平,促使人們能敏銳地加強對現(xiàn)實中美的感受和領會的能力。
統(tǒng)編本教材中所選的文學作品,大多具有經(jīng)典性,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得到感悟和熏陶,并非只一讀了之,而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閱讀感受,在循循善誘中進行啟發(fā)引導。
一位教師導讀《伯牙鼓琴》一課時,提了一個問題:“你贊成伯牙絕弦的行為嗎?說說贊成或不贊成的理由。”這一問十分有助于觸發(fā)學生在閱讀中的深度思考。有表示贊成的,說伯牙十分看重能聽懂他琴聲的知音;也有表示不贊成的,如:
——伯牙失去知音,還會有新的知音,何必摔破琴?這琴肯定是很值錢的好琴。
——伯牙從此不彈琴也不對。這是他一生的喜好和專長,怎么可以放棄?
——伯牙是靠彈琴維持生計的。如果不彈琴了他又怎么維持生活?
……
于是教師反問學生:如果鍾子期死了,伯牙與常人一樣還照樣彈琴,照樣過他的小日子,今天我們還能讀到這個流傳千古成為美談的感人故事嗎?這才使學生體悟到正因為伯牙不追求功利,而是把情誼看得最重,才有了可以流傳千古的審美價值令我們感動。
五、百花齊放的文體教學
所謂文體就是文章和文學作品的體裁。文章和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不同,在形式上就會有不一樣的體例,而將眾多的體例,按其性質(zhì)、特征是否相近歸成若干大類,就成了“文體”。《文心雕龍·定勢》中有言:“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保骸③模┮馑际钦f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感情、旨趣,總是隨著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確立不同的文體。所以,我們?yōu)榱烁玫刈x懂作品的內(nèi)容,就不能不考慮它采用的是什么文體。于是,在語文教學中的讀與寫,我們不能不具有一定的文體知識。統(tǒng)編本教材的選文基本上是文學作品,我們也就自然地需要就文學作品的體裁進行適度的教學,而這種教學又自然地成為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文學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統(tǒng)編本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第10、11課)是民間故事,有著語言平實、情節(jié)生動、生活氣息濃厚、便于口頭講述的特點,這是因為它在人民生活中口頭流傳的緣故。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這篇課文時,讓學生閱讀了神話《牛郎織女》和文藝性科學小品《銀河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著重讓學生體會不同文體對同一題材的作品所采用的不同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神話是以想象和幻想來試圖從社會生活化的角度,解釋古時候人們不能理解的某些自然現(xiàn)象。因而對天庭、王母娘娘、仙女、天兵天將等交代得特別生動、具體。而科學小品則采用了科學說明的方法,適度采用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重點在說明相關的科學知識。就這樣,教師因文制宜,綜合進行了多文體作品的群文比較閱讀,讓學生對文學作品不同的體裁特征和作用,獲得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六、多元賞析的思辨效應
文學作品在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時,角度是多元的。因而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思辨賞析所做出的探討與評價也往往是多元的。小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雖然主要是感染和欣賞,但是也會作出自己的評價,特別是對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是非、善惡、美丑,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想法。正是從這樣的視角使我們認識到兒童閱讀文學作品一樣可以激發(fā)出他們的思辨意識。顯然,這對于發(fā)展兒童的思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入選統(tǒng)編本教材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是經(jīng)典之作,尤其有著可以發(fā)展學生思辨能力的潛在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充分體現(xiàn)文學的這種教育功能,不能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讀故事好玩”這樣的淺層表面,而應當“邊讀邊想”。這在課標第一學段教學目標中就有明確提出:“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p>
教學《狐貍分奶酪》這一課時,一個學生說:“怎么可以叫狐貍去分奶酪呢?狐貍很狡猾,小熊不會自己分嗎?”教師覺得這個想法很有意思,就讓大家思考:如果小熊兄弟自己分,該怎么分才會公平呢?學生紛紛爭著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生1:小熊完全可以自己來分,如果分得不太均勻,不要在乎,反正相差不會太多,都是兄弟嘛。
生2:如果發(fā)現(xiàn)分得相差有點大,也有辦法解決呀!可以再從大塊上切一點,給小塊那邊,不就相差不大了?
生3:如果真想分得很勻,可以讓一只小熊來切,切開后再讓另一只小熊先挑。
生4:這個辦法好,先把辦法講明了,切奶酪的那只小熊一定會切得很用心,盡量做到兩塊相等。
生5:碰到了問題,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隨便叫別人來解決就可能會上當。
……
由此可見,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不僅可以對生活歷練做溝通體驗,而且能在對文本意蘊的深度解讀中同時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這也正是語文教學重視發(fā)揮文學因素的價值所在。
(作者系著名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