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青
其他適用話題 不畏艱難;簡樸;心系祖國;付出與回報;熱愛
人物時事速遞
94歲依舊堅持每周兩次乘班車去上班,右眼失明的十多年間仍出版多本著作、完成幾十篇論文……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文采。1926年王文采出生于山東掖縣(今萊州市),1949年大學畢業(yè),1950年調入中國科學院,王文采一直從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tǒng)學和植物地理學研究,曾參加《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和《中國植物志》的編著,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雖然早已沒有了科研任務,但94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周兩天去北京西郊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他喜愛的植物標本??梢哉f,他是傾注了畢生心血在為中國植物建檔案。
人物素描1 老人的遺憾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外國人開始到中國來采集標本,先后來了200多人,采集到了大量珍貴標本,但那時我國的植物分類學研究還沒有起步,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研究,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百年來,我國植物分類學家們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歷經(jīng)40多年、四代人共同完成的80卷巨著《中國植物志》,以及極具科普和研究價值的工具書《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都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而在這兩項工作中,王文采均做出了重要貢獻?!艾F(xiàn)在我們植物所的標本館是中國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但標本數(shù)量與幾個世界著名植物標本館的差距還是很大,只能研究中國的植物區(qū)系,世界的植物區(qū)系還是沒法研究?!边@一直讓王文采覺得有些遺憾。
人物素描2 危險但依然快樂
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后,王文采一直致力于野外考察工作,先后深入廣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采集標本。野外考察很多時候是非常危險的,1958年11月,王文采在云南勐臘熱帶雨林考察時得了惡性瘧疾,忍痛返回昆明住進了醫(yī)院。到12月,他的病勢越發(fā)嚴重,連續(xù)多日高燒不退,吃藥也不見效。危急時刻,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主動為王文采獻血1600毫升,“血輸?shù)轿殷w內后,體溫才逐漸降下來,也把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盡管采集標本會遇到各種危險,但王文采表示“從事植物分類和保護工作,讓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收獲和快樂”。
人物素描3 趁著還能借助放大鏡工作
王文采的辦公室簡單得令人驚訝:15平方米左右,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一個書架、一張小沙發(fā),此外再無任何擺設。60年來,王文采在這里默默耕耘,然而多年伏案研究也給王文采的視力帶來了很大損傷。2019年元宵節(jié)過后,他說自己眼睛近期不太好,助手趕緊開車帶他去醫(yī)院檢查。那天助手才得知,這次王文采老人要看的是左眼,而他的右眼10年前就已經(jīng)失明了。知道真相后助手淚流滿面:這10年間,老師在實驗室里看顯微鏡做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完成了幾十篇論文、多次為他人作品寫序,我們卻不知道,他是用一只眼睛完成的。即使這樣,回去的路上,王文采還在后面坐著念叨:“趁著還能借助放大鏡工作,我得趕緊把中國翠雀植物的文稿寫完,后面的事情,就得麻煩你們了。”
【微寫作范文示例·奉獻精神】為了祖國的植物分類事業(yè),王文采幾十年如一日,哪怕是在最危險的境地、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從未放棄。右眼失明十多年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直至左眼也生病,還念念不忘他的植物文稿,這種奉獻精神、這種拼搏的正能量深深地鼓舞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