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詹姆斯·費倫是當代敘事學理論的重要研究者之一。新亞里士多德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斯將作者、文本、讀者之間的關系重心放在了作者身上,認為:“作者創(chuàng)造了文本,作者基本操縱著文本,并提出了作者決定論思想,提出了‘隱含作者‘不可靠敘事者等重要文學術語。”而費倫在布斯的作者決定論基礎上加入了文本動力因素,主要研究一種存在于作者、文本以及讀者之間的循環(huán)往復的動態(tài)關系。并進一步提出敘事得以向前發(fā)展的動力來自于文本動力和讀者動力的綜合,由此形成了費倫獨特的敘事進程理論。本文將梳理費倫的敘事進程理論提出的過程,并著重解析敘事進程這一概念。
關鍵詞:詹姆斯·費倫;修辭敘事學;敘事進程;文本動力;讀者動力
作者簡介:王艷(1986-),女,漢族,內蒙古包頭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引言:
敘事學自法國誕生以來,已經(jīng)走過了4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受俄國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雙重影響,敘事學應運而生,60-70年代在法國占據(jù)了重要地位。70-80年代經(jīng)典敘事學在英美發(fā)展勢頭相當旺盛。90年代,后經(jīng)典敘事學超越了經(jīng)典敘事學成為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對于后經(jīng)典敘事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研究興趣。[1]修辭敘事學領軍人物詹姆斯·費倫的敘事進程的提出與發(fā)展為敘事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并且為我們更好的解讀小說文本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芝加哥學派是美國修辭性敘事理論研究的重鎮(zhèn),該學派的第一代學者R.S.克萊恩(R.S.Crane) 從敘事情節(jié)形式的要求出發(fā)考察細節(jié)技巧,[2]第二代學者W.C.布斯(W.C.Booth)則以作者修辭意圖為核心,用它來統(tǒng)一所有文本技巧。[3]布斯所做的研究“完成了一次敘事學研究的重要轉向即從研究小說‘模仿的修辭詩學轉向了研究小說中的修辭交流關系?!敝ゼ痈鐚W派第三代學者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則在布斯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敘事交流的多層次性。他提出,對于敘事交流來講,敘事即是某人在某個場合為了某種目的向某人講述一個故事,其中涉及到的第一個某人就是(隱含)作者、第二個某人為讀者,講述的故事則是文本,因此是作者、敘事者、人物、讀者在知識、情感、意識形態(tài)和倫理等方面的修辭交流關系。
一、費倫的敘事進程
費倫深受“新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他的修辭性敘事理論。費倫著述勤奮,目前已經(jīng)出版專著六部。1989年出版的《閱讀人物,閱讀情節(jié):人物、進程及敘事闡釋》 ( Reading People,Reading Plots: Character,Progression,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1989)是費倫修辭性敘事學的奠基作品,本書超越了經(jīng)典敘事學,提出了三維度的人物理論和“敘事進程”理論。1996年《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Audiences,Ethics,Ideology,1996)是費倫的代表作,也是目前唯一有中譯本的著作本書提出了五維度的讀者理論并且深入探討了“敘事進程”理論。費倫的敘事進程概念提出與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上兩部著作中。
費倫在1989年的《閱讀人物,閱讀情節(jié):人物、進程及敘事闡釋》中就提出了敘事進程,之后逐步完善1996年著作《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中正式給予了定義:
進程指的是一個敘事建立其自身前進運動邏輯的方式,進程可以通過故事中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即通過引入不穩(wěn)定因素(instabilities) 人物之間或內部的沖突關系,它們導致行動的糾葛,但有時沖突最終能得以解決。進程也可以由話語中的因素產(chǎn)生,即通過緊張因素(tensions)。(陳永國譯,2002:37)
不難看出,費倫所說的“進程”就是吸引讀者進行連續(xù)閱讀的一種策略,也就是讀者閱讀的興趣所在,在故事層面上的不穩(wěn)定性及話語層面上的張力:敘事者與讀者或作者與讀者之間在“價值、信仰 或知識”等方面的差異。
二、敘事進程的動力機制
敘事進程的重要特色就是其動力色彩,費倫將敘事進程賴以形成的動力分為兩種——文本動力與讀者動力。文本動力的機制叫“不穩(wěn)定因素”或“不穩(wěn)定性”;讀者動力的機制叫“緊張因素”或“張力”。
1、不穩(wěn)定性
費倫對“不穩(wěn)定性”的解釋是:“故事內的一種不穩(wěn)定環(huán)境:它可能產(chǎn)生于人物之間、人物和他的世界之間或一個人物之內”。(陳永國譯2002:171)對人物的性格進行探討,是一種塑造人物形象比較有效的方法。敘事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會有這些不穩(wěn)定性,并具有打動人心的個性,這與人物的功能有關,因此我們需要考察費倫的人物觀。[4]“文學敘事的核心為文本,而文本的核心則是人物”探討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離不開費倫的人物觀,人物觀討論的人物類型或者說是人物屬性屬于故事層面,人物有模仿屬性、主題屬性、構造屬性,人物的模仿、主題和構造離開了作品整體只能是屬性或者叫維度而不是敘事功能,想要使這些屬性產(chǎn)生功能必須與作品的整體聯(lián)系起來,參與到作品藝術世界的構建,才能變成藝術因素,這些將人物的各種成分組織起來加入到藝術整體中的核心因素即是“情節(jié)”費倫將之稱為“進程”。換句話說,人物只有參與到作品的情節(jié)中才能顯示出其功能,才能推動進程的發(fā)展,隨著進程的推進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才能具體展現(xiàn)出來。沒有人物就沒有情節(jié),沒有情節(jié)就沒有人物功能,也就沒有人物之間,人物與世界,人物內部的矛盾沖突,當然不會推動敘事進程。因此,探討敘事進程離不開“不穩(wěn)定性”,探討“不穩(wěn)定性”離不開人物,而人物離不開情節(jié),通過人物在情節(jié)中的矛盾沖突的產(chǎn)生與解決來表現(xiàn)人物的功能并塑造人物形象。那么,研究“不穩(wěn)定性”也就是研究人物在情節(jié)中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通過這種交織的矛盾關系來推進敘事進程,從故事的開端、中段、結尾部分不斷發(fā)展,最終將所有的矛盾全部解決達到人物的形象塑造目的然后傳遞作者的一種價值觀,讀者對作品中的價值觀產(chǎn)生不同層面的判斷,來加入到與文本,作者的多層次互動中來。這里讀者就顯得尤為重要。唐偉勝認為,費倫的閱讀理論包括三個步驟:“首先進入‘敘事的讀者;然后嘗試進入‘作者的讀者的位置;最后用‘實際的讀者的信仰來評價這些位置。
2、張力
費倫所說的“張力”是指:“話語內部的一個不穩(wěn)定環(huán)境,包括敘事者與作者的讀者或隱含作者與作者的讀者之間知識、判讀、價值或信仰之間的差距”[5]這種張力往往是產(chǎn)生于敘事者與“作者的讀者”之間。敘事者往往指的是第一人稱敘事者也就是同故事敘事者。[6]這里的敘事者之所以與“作者的讀者”形成了距離是因為敘事者本身就是一個不可靠敘事者(即:與隱含作者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相悖的敘述者)而“作者的讀者”的價值觀念與“隱含作者”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隱含作者”與“作者的讀者”是屬于同一個層面的是沒有距離的,那么“不可靠敘事者”(與隱含作者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相悖的敘述者)自然與“作者的讀者”就產(chǎn)生了距離,因此形成了小說話語層面的張力。
費倫的敘事交流中敘述者和“作者的讀者”之間在“情感,知識,價值,信仰”上產(chǎn)生的差異是整合閱讀過程的“張力”[7]這種“張力”體現(xiàn)了費倫對于讀者能動作用的重視,費倫既注重讀者不同閱讀位置的轉移,又重視實際讀者對于文本的反應。
三、結論
費倫的敘事進程理論把文學活動看做作者、文本與讀者的一種互動關系,既避免了社會歷史批評拘泥于作者和社會歷史語境,也避免了一味對文本作“內部研究”,同時也沒有像接受美學——讀者反應 批評那樣只重視閱讀過程,忽視文本和作者。修辭性敘事學在作者、文本與讀者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最有效的閱讀是讀者在接受和理解文本的時候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本來要告知他們的事情,而是通過他們自己的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需求來理解和利用文本。雖然有人反對這種個人化功利化的閱讀,但閱讀本身就有讀者個人意識的參與,在參與的同時也構建文本,使文本產(chǎn)生豐富的內涵。這也是費倫理論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趙一凡等編著《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2][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M].華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3]唐偉勝. 美國修辭敘事理論的源起與流變 敘事《中國版》第四輯2012年第169-217頁.申丹.韓加明,王麗亞:《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4]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J].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5][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M].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申丹. 何為“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第84-94頁.
[7]尚必武.西方文論關鍵詞-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2011年第6期第103-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