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
人類起源至今有六十萬年,人類文明進程才六千年。但是,人類聲音錄音傳播的歷史僅僅一百三十多年。留聲機的發(fā)明,以及隨后的錄音和播放技術的發(fā)展,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百項發(fā)明之一,改變了人類思維和生活方式。聲音,特別是音樂的美學,是當今社會具有最大公約數(shù)的藝術存在。
這一百多年來,我們分別習慣于黑膠、磁帶、CD、MP3和網絡流媒體的主流音樂接受方式,其中黑膠的載體歷史占據了前60%的比例。
然而,最近四十多年來,我們似乎與黑膠漸行漸遠,聽音樂通過手機變得越來越便捷。但是,為何這些年全球出現(xiàn)了黑膠載體音樂的回流呢?根據美國和英國等全球指標性的音樂市場統(tǒng)計,2019年的黑膠銷量都已經超過了CD,而中國的黑膠生產線在1998年中唱上海公司關閉最后一條,斷層了二十年之后,目前已經重新投資了三條生產線,騰訊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等主導流媒體也都設立了黑膠服務專區(qū)。最新的黑膠新聞是出道了二十年的周杰倫將把十四張專輯全部以黑膠形式出版。
我們這些人的耳朵,大多數(shù)是由黑膠培養(yǎng)的。無論是讀書時代的廣播操、眼保健操,還是工廠和鄉(xiāng)鎮(zhèn)宣傳喇叭里播放的頌歌、早期電臺播放的古典樂……唱針與唱片絲絲的噪聲,或者唱片放完后空轉的咯咯聲,都像是耳朵旁的一根狗尾巴草,總是牽腸掛肚。說起來,我們的長輩和長輩的長輩,更絕對是黑膠的聽眾。他們與黑膠發(fā)生的故事深深根植于他們的生活中,也通過基因傳遞到了我們的靈魂里,由此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音樂審美基因與黑膠母體音源一定有著某種關聯(lián)。
如此說來,就不僅僅是音樂的范疇了。我們紅色文化的聲音源頭,來源于黑膠的記錄與傳播。我們幾乎所有戲曲樣式的經典模板,都是因為音樂黑膠而得到了最好的傳承發(fā)展。全世界最有視覺審美價值的唱片設計也大多是黑膠唱片,歷久彌新。
人類文化的進化其實是有兩條反向的邏輯同步進行的。一條是面向未來的探索,一條是追思歷史的痕跡。雖然在科技發(fā)展邏輯中,黑膠的模擬聲與數(shù)碼音樂相比,無論在頻響和動態(tài)范圍、信噪比、失真等指標上都要差一大截;然而,這條逆向而行的黑膠文化線脈,看似與那些對音響追求極致的“發(fā)燒”潮流背道而馳,但這樣的“退燒”現(xiàn)象也恰恰是當今生活中彌足珍貴的音樂溯源的“初心”心理訴求,裹挾了人們對自然聲音美學的本真向往。
現(xiàn)實生活的節(jié)奏,快慢兼容動靜有法,甚至往往一動不如一靜。黑膠帶來的生活方式顯然是偏向于緩和而寧靜的,具有儀式感的。這樣的聆聽狀態(tài)對音樂是尊敬的、謙卑的,所以黑膠文化帶動人的氣態(tài)也是和諧而文明的。
上海黑膠文化研究會,將對應于現(xiàn)實社會生態(tài),召集江湖上的黑膠同道,一起來探究黑膠發(fā)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分享黑膠音樂的審美情趣,推動海內外黑膠文化的交流,在當今的社會文化機體中發(fā)揮出獨特的功效,服務于更多的愛樂人。
你會懂得黑膠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