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遼寧省錦州市康寧醫(yī)院心理科,遼寧 錦州 121019)
精神分裂癥是病因尚未明確的重性精神類疾病,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為與人疏遠,冷淡,嚴重者會有妨礙社會治安的行為。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比例占各地精神類醫(yī)院住院人數的首位,對本病患者采用優(yōu)質適合的護理方式,使護理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促進精神癥狀改善和社會功能恢復。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應用維思通治療的且治療效果為顯效的處于恢復期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齡在22~62歲,平均年齡(45.3±5.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3~61歲,平均年齡(44.5±5.5)歲。所有病患的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即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過程中給予常規(guī)護理工作。即保持病房內干凈衛(wèi)生,觀察患者的病情,對患者日常生活,服藥及患者安全進行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用優(yōu)質護理,醫(yī)護人員采用優(yōu)質、適合的護理方式,在患者的恢復期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加強治療服從性,幫助患者提高與社會接觸,交流的技巧,提高患者自信心,使患者勇于面對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機遇。合理的護理對恢復期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際關系處理能力[2]。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1.2.1 心理護理: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掌握與精神患者的溝通與交流方法,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與患者交談時,態(tài)度應熱情、溫和。語言要具體、簡單、清晰。讓患者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回答問題,而不必諷刺、責備或責罵。正確運用溝通技巧,耐心傾聽患者的心聲,鼓勵患者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沖動的行為,最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幫助其認識心理因素對自身病況的影響,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指導患者學習適應性行為,鼓勵患者參加集體活動和相關訓練及康復,增加人際交往,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
1.2.2 安全方面的護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重點是保證病患的安全,其具體措施如下[3]:提供安全的治療環(huán)境,制定嚴格安全檢查制度與管理制度,減少危險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對探視后和外出返院的患者實施嚴格的安全檢查。在醫(yī)院住院救治期間每30分鐘觀察巡視患者一次,在患者表現出暴力前驅癥狀時,如言語挑釁、激動不安、拳頭緊握、頻繁踱步,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當患者出現沖動行為或焦躁不安時,醫(yī)護人員應保持冷靜沉著,同時注意與患者保持安全距離。在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身體保護,并與家屬及患者解釋約束行為的目的。
1.2.3 飲食護理:精神分裂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異常的進食狀況,如搶食、暴飲暴食、不知饑飽,甚至某些患者因妄想食品有毒而拒食。面對以上情況,可采取如下護理措施:首先,采用集體進餐方式,消除患者對飯菜的疑慮。其次,在進餐時應加強工作人員巡視和觀察,以便做到及時發(fā)現拒食狀況,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給予靜脈輸液或鼻飼等,保證患者水分和營養(yǎng)的攝入[4]。再次,有特殊病情患者應按醫(yī)囑給高蛋白、流質類飲食。而后,對食異物的患者和搶食患者安排單獨進餐,謹防意外發(fā)生。最后,在患者探視時做好家屬的宣傳教育工作,確保家屬攜帶食品衛(wèi)生、安全。
1.2.4 癥狀護理:自殺和自傷容易發(fā)生在明顯抑郁、焦慮或受相應錯覺和幻覺影響的患者中。護理人員必須認真觀察,發(fā)現自殺前兆,盡快預防自殺。常見的前兆是患者言行或信件中的消極和悲觀情緒[5]。例如,患者寫下遺囑,然后告訴親屬;重度抑郁癥患者突然情緒好轉,更應收集刀剪、繩索、玻璃等危險物品,避免患者私自積攢藥物達致死劑量,預防自殺。無明顯原因的失眠,護理工作人員巡視工作期間,患者裝睡,主動打聽調查值班規(guī)律。加強護士責任心,做好護理工作,嚴格預防事故發(fā)生。以幻覺和妄想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患者,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運用溝通技巧了解患者幻覺和妄想的類型和內容。
1.2.5 改善認知的護理:對定向障礙的患者提供模擬真實方位的環(huán)境[5]。如在病床位擺放時鐘、日歷、當日報紙。鼓勵患者了解外界資訊,并多與患者討論資訊內容。在與患者談話時,運用簡單清楚的方式進行溝通,將患者從妄想中轉移出來。
1.3 評定指標:對患者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對患者入院時、第12周及出院時使用進行評分[6];采用患者護理觀察量表(NOSIE)對社會因素,社會興趣,個人整潔,激惹,遲鈍分,精神癥狀進行評定[7]。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示為(P<0.05)。
2.1 對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BPRS評分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入院時BPRS評分相比無明顯差異,經臨床優(yōu)質護理后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對兩組患者出院進行護理觀察量表(NOSIE)評分:見表2。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BPRS評分(分,)
表1 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BPRS評分(分,)
表2 護理觀察量表(NOSIE)評分(分,)
表2 護理觀察量表(NOSIE)評分(分,)
對兩組患者護理情況應用觀察量表進行對比分析,出院時社會因素、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評分明顯提高,觀察組社會因素、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兩組患者出院時患者激惹、遲鈍、精神癥狀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多樣而復雜,一般來說,患者有清醒的意識和良好的智力,但在疾病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認知障礙?;颊叱38械剿麄冏钌畹乃枷搿⑶楦泻托袨楸凰烁兄蚍窒?,從而產生解釋性幻覺,認為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往往以奇怪的方式影響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精神分裂癥常緩慢起病,病程多遷延,呈反復加重或惡化[8]。目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是基于綜合治療的原則,以精神藥物治療為關鍵性治療,當患者病情好轉時,以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在恢復期患者除基本的恢復治療同時給予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患者的社會康復、預防患者的衰退、提高患者適應社會的能力。
優(yōu)質護理服務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加強基礎護理,全面落實整體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yè)內涵,提高整體護理服務水平。為患者著想,把患者放在一切活動的首位,滿足患者的基本需求,確保患者的安全,在保持身體的舒適的同時,平衡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能獲得患者家庭和社會的協(xié)調和支持,以提高患者和社會對優(yōu)質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在優(yōu)質護理工作中加強預防精神類疾病的宣傳力度,重視不良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時刻保持心理健康,盡量做到病情早發(fā)現、病況早診斷、患者早治療[9]。強調在治療過程中藥物對疾病的影響,使患者充分認識到持續(xù)維持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防復發(fā)的重要性,促使患者服從治療、堅持服藥。與此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所服藥物的不良反應,以便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做出簡單的處理[10]。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要有樂觀主義精神,要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和良好的家庭氣氛,多和家人溝通,適當地參加一些家務勞動[11]。指導患者學習解決社會壓力的方法,幫助患者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件,適應并正確處理不良社會輿論和矛盾,努力克服性格中的缺陷,減少自卑情緒,建立堅強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和衛(wèi)生習慣,戒除不良嗜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提高社會適應的能力。本研究中,觀察組優(yōu)質護理患者對入院時和第12周及出院時的BPR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入院時差異不明顯,觀察組BPRS評分第12周時(36.50±4.54)分、出院時(25.64±3.31)明顯低于對照組第12周時BPRS評分(42.38±5.50)和出院時的(37.47±2.89)分。對兩組患者出院進行護理觀察量表(NOSIE)評分,出院時社會因素、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評分明顯提高,觀察組社會因素、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出院時患者激惹、遲鈍、精神癥狀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總之,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優(yōu)質護理,使護理效率有效地提高,促進精神癥狀改善和社會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