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芳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泌尿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9)
膀胱癌是機體泌尿系統(tǒng)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治療大多以手術為主[1]。目前針對高危非浸潤性膀胱癌以及浸潤性膀胱癌患者,均采取膀胱癌根治術治療,術中采取原位新膀胱術或回腸膀胱術或輸尿管皮膚造口術[2]。術后由于膀胱癌患者的尿道出現(xiàn)改變、生活質量降低,極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抑郁、恐懼等情緒,不利于術后恢復,最終造成生存率降低。近年來,現(xiàn)代護理干預的模式不斷發(fā)生著轉變,因所有癌癥患者在面對疾病、手術和預后時,均會有較大的生理、經濟和心理負擔,使得心理護理逐漸成為護理的核心[3]。團體心理護理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已有報道[4],但尚未見其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相關研究。本研究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十二區(qū)-泌尿外科進行手術的40例膀胱癌患者,對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在膀胱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十二區(qū)-泌尿外科進行手術的40例膀胱癌患者,納入標準:均采取穿刺細胞學或者活檢確診,均自愿接受手術且可以耐受手術者。排除標準:依從性較差、有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合并有其他種類的惡性腫瘤患者。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35~78歲,平均(47.32 ± 9.65)歲;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7例,原位癌4例,肌層浸潤性膀胱癌9例。對照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35~77歲,平均(48.93 ± 9.14)歲;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6例,原位癌4例,肌層浸潤性膀胱癌10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團體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由十二區(qū)-泌尿外科的護士長組織建立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小組,總計采取6次干預,每60 min開展1次。②第1次:引導每位患者進行詳細的自我介紹,以加強患者之間的認識和交流,護士長耐心地講解團體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介紹膀胱癌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③第2次:要求每位患者的家屬均參與其中,使患者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溫暖和來自家庭的支持。④第3次:指導患者在膀胱癌手術后如果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幫助患者進行具體的功能恢復鍛煉,以促進治療及康復效果的提高。⑤第4次:通過聽音樂、做游戲等團隊娛樂活動,減輕患者心理方面的壓力,保持積極和樂觀的心態(tài)。⑥第5次:協(xié)助患者全方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以及病情嚴重程度,提供鍛煉指導、飲食指導以及用藥指導等方面的內容。⑦第6次:在護士長的引領下,對本次團體心理護理干預的成績進行總結,患者之間相互支持與鼓勵。
1.3 觀察指標:采取SDS量表評估抑郁程度,評分53~62分表示輕度抑郁,評分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評分>72分表示重度抑郁。采取SAS量表評估焦慮程度,評分50~59分表示輕度焦慮,評分60~69分表示中度焦慮,評分>70分表示重度焦慮。評分越高則表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采取EORTCQLQ-C30量表評估生活質量,內容包括軀體功能、惡心嘔吐、情緒功能、疲倦、社會功能、疼痛、認知功能、失眠、角色功能、氣促、總體健康狀況、食欲喪失、便秘、經濟困難及腹瀉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兩組間計量資料()對比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SDS、SAS評分對比:兩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1。
2.2 兩組EORTCQLQ-C30評分對比:護理后兩組的EORTCQLQ-C30評分均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的各項EORTCQLQ-C30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SDS、SAS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SDS、SAS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與本組護理前相比,#P<0.05
表2 兩組EORTCQLQ-C30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EORTCQLQ-C30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與本組護理前相比,#P<0.05
在我國泌尿生殖系腫瘤中,膀胱癌的發(fā)病率高居首位[5]。大部分的膀胱癌患者一旦得知自身疾病或被確診時,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焦慮、煩躁、抑郁和恐懼等心理狀態(tài)。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的心理方面均存在不同嚴重程度的問題,如緊張、焦慮、恐懼、沮喪、悲觀等情緒[6]。有研究發(fā)現(xiàn),癌癥患者如果出現(xiàn)抑郁、焦慮情緒,就有可能會影響療效,使病情加重,引起復發(fā)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惡化率升高,造成生活質量顯著降低[7]。因而,減輕癌癥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增強其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改善生活質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是心理護理干預的目的[8]。
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相互扶持、重建生活信心和充分表達內心感受的輕松團體氛圍,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其與癌癥抗爭過程中的生活質量[9]。團體活動的環(huán)境溫馨,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比較高,病區(qū)醫(yī)護人員團隊具有較高的人性化,患者對于每次團體活動充滿喜悅和好奇心,參加團體活動的膀胱癌患者會感受到榮幸,活動后的心情更加愉悅,對膀胱癌手術后的康復以及預后產生積極的影響[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護理后SDS、SA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更低(P<0.05);表明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減輕膀胱癌手術患者負性情緒。分析其原因為,膀胱癌患者的各項活動均與小組的組員一起合作進行,有效減輕了孤獨、恐懼和抑郁感,使其可以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以及歸屬感;通過開展小組娛樂活動,患者之間可以最大程度地相互交流,有助于分散膀胱癌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從而明顯減輕焦慮、抑郁程度。觀察組的各項EORTCQLQ-C30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膀胱癌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可以使膀胱癌患者面對危機事件的勇氣得到激發(fā),患者在醫(yī)護人員、團體病友以及家屬朋友的支持下,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重新樹立自信心,改善生理健康,從而能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改善膀胱癌手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負性情緒,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