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容
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自主閱讀并非是教師完全放手由學生自主展開閱讀活動,而需要通過教師的及時有效引導,使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收獲知識、獲得成長。
一、培養(yǎng)自主閱讀意識
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主閱讀的意識,教師要滲透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是粗讀,也可以是細讀。所謂粗讀就是對整篇文章展開大致閱讀,只需要了解整體內(nèi)容即可;細讀需要建立在粗讀的基礎上,既要了解其中的生字生詞,又要掌握文章的背景知識等。粗讀和細讀相結(jié)合的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
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時,就可以使用粗讀和細讀相結(jié)合的閱讀方式,讓學生通過粗讀基本了解故事內(nèi)容,基于細讀圈畫并理解生字生詞,然后以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答案。當然,學生在回答提問之后,教師也應當使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進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
二、豐富自主閱讀形式
僅僅依靠課內(nèi)閱讀教學,很難收獲顯著的教學實效,須將閱讀延伸至課外,促進課內(nèi)課外閱讀活動的有機融合,這樣學生才能夠提升閱讀能力。所以,有必要選擇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如,在教學《不懂就要問》時,可以組織班級探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大致了解,然后自主搜集相關資料,這樣才能夠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討論問題:不懂一定要問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自主探討以及辯論,在思維相互碰撞的過程中逐漸清晰:針對不懂的知識,通過詢問老師以及家長,獲取正確的答案。這種課堂探討的方式,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認知面,又能使學生在探討辨析以及思考這一過程中深入觸及文本內(nèi)涵,完成探討之后可再次回歸文本,體會文本內(nèi)容,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向其推薦其他文本,在課下完成自主閱讀,可以是《西游記》,也可以是《格林童話》等。為了提升閱讀實效,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將好的故事帶入到課堂中,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預留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講故事,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優(yōu)化自主閱讀指導
對于閱讀而言,需要掌握很多閱讀技巧,如鑒賞句子內(nèi)容、把握文本思路、分析字詞應用等。因此在組織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相同主題的文本集中在一起,不必刻意關注其在文章語言以及結(jié)構(gòu)等層面的差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如,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時,可以聯(lián)系一組內(nèi)容相關的課外文章,帶領學生了解文本內(nèi)容,思考文本選擇了怎樣的方式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畫,并就此掌握刻畫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和步驟。還可以由學生選擇一篇文本,以此作為自主課外閱讀文章,自主完成對人物角色的分析,可以分析動作描寫,也可以分析語言描寫等,然后對比其與例文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這種訓練方式,能使學生生發(fā)強烈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對教師所設計的提問展開對比,參與學習,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對人物描寫形成更全面的認知,還能習得有效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設計比較問題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對文本主旨、段落結(jié)構(gòu)以及寫作技巧等形成整體把握,有助于提升其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還能夠?qū)崿F(xiàn)知識的正向遷移。
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在閱讀中具有顯著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授課模式進行優(yōu)化,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習得相應的閱讀知識,從而提升閱讀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