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利
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學生本位和問題導向,踐行“尊重教育”理念,實施了系列校本行動研究和教育教學改革,讓每一個學生公平地享受優(yōu)質教育,助推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1.二度開發(fā)課程,給學生成長的公平
初一年級入學時,學校對學生進行了統(tǒng)一測查,結果發(fā)現(xiàn),初一61名新生中,總評在50分以下的學生有18人。于是,我們對61名學生各學科的學習難點進行調研。調研顯示,有些不該是難點的知識,卻因為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欠缺,成為了難點。生活在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孩子,生活經(jīng)驗差異較大,教師如果用同樣的教學資源、同樣的教學要求和同樣的教學速度上課,很可能無法適應所有學生的認知基礎,更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認知需求,這可能是形成學習難點的重要原因。
這讓我們思考,在一個校園里,當我們把眾多學生均衡分班以后,只是實現(xiàn)了“教育機會”的公平,而不是“學生成長”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公平,還需要研究和尊重學生的原有基礎,并基于學生的基礎進行課程的再造,使他們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于是,我們開始了學科課程的二度開發(fā),尋找每個學生的難點,研究難點背后的成因,并力求找到解決的有效路徑和策略。我們開發(fā)引橋課程,實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和生本化改造,并建立學生學習共同體。引橋課程、課程整合、個性化課程開發(fā)、小組互助學習、梯式分層練習、選課走班、個性化輔導、多元評價等成了學校課程二度開發(fā)與實施的重要載體和舉措。
從尊重學生的實際認知基礎出發(fā),通過提供適合學生實際基礎和興趣愛好的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體驗進步的愉悅,增強學習與發(fā)展的自信,推動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2.課堂公平,從落實學生的學開始
一次數(shù)學研討活動,教研組設計了五個題目作為習題講評課的內容。汪老師把五個習題分為不同的等級,把學生分為四人一小組,每個小組包括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小組學生自主做題,展示做題過程,生生間互動交流,教師只是點撥;而另一位老師則是從開始講起,一直講到下課。兩節(jié)課上完,當堂達標測試顯示,汪老師的課上優(yōu)秀率為50%,另一老師的課上優(yōu)秀率則只有35%。同樣的內容,何以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異?在調研中,學生的回答幾乎一致:我們的基礎不同,老師講只能對著一部分學生,我們更喜歡小組內的互相講評,那樣更容易聽懂。
這讓我們思考:在一個校園里,教育公平首先應該體現(xiàn)在課堂上。教育是一個過程,機會的公平也應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經(jīng)歷不同,教師一個人的講解無法適應每一個學生的認知基礎,更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課堂上實現(xiàn)公平,應該先從落實“學生的學”開始。
于是,我們開始探索從“分班而教”到“選班而學”,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并大力推動以“學”為中心的尊重課堂改革,由教師“講”為主走向學生“學”為主,教師的講堂變成了學生的學堂。以“問題導學、少教多學、自主思學、合作互學”為特征的,以“學”為中心的尊重課堂范式由此誕生。我們結合新建校的實際,在課堂改革方面,落實“傳幫帶”措施,對每年新招聘的教師進行分類指導,聚焦教師課程實施能力的提升,堅持每學期常態(tài)課的自我反思、“一人一課”主題式教研、達標展示和研討交流活動。適合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主動、自主成長。
3.尊重學生的需求和特長,給學生適合的發(fā)展空間
學生A學習成績較差,語、數(shù)、英入學測試的成績分別是15分、12分和34分。后來,地理老師陳老師開設了一門旅游課程,學生A非常喜歡,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期末統(tǒng)測,他的地理學科成績竟然達到80多分。在這門學科的影響下,他漸漸找到了學習的自信,后來,語、數(shù)、英成績也實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B入學測試成績剛及格,他性格外向,熱情善談、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但自覺、自律性差。通過了解,老師得知他喜歡表演,針對這一情況,為更好地發(fā)揮其特長,學校與家長協(xié)商,為他定制了上課的時間表和課程表,有時他外出參與拍攝,學校就給他“開綠燈”,返校后老師們再給他補課。學生B高興極了,在學校,他還選修了喜歡的戲劇、舞蹈、經(jīng)典閱讀等課程,他參與影視劇的拍攝,學校也將其作為他的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學習予以認可,并對他的表現(xiàn)給予了表揚和鼓勵。這樣一來,學生B的積極性就更高了,盡管他有時參與拍攝,但學習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這讓我們思考:在一個校園里,踐行尊重教育的理念,就不能以學生實際的認知基礎去評價學生,給他過早地下定論。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認知基礎和個性發(fā)展需求,要以多元的視角和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要看到學生有著無限的發(fā)展可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斷開發(fā)其潛能,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個性突出、優(yōu)勢明顯的人。
我們通過調研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不斷給學生們搭建豐富多元的成長平臺,開設了航海模型、STEM課程、北斗起航、種植、水仙雕刻、拉丁舞等選修課程,還成立了紅十字、播音與主持、跆拳道等學生社團,并結合綜合社會實踐和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的開設,組織學生去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到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博物館、科研院所等參觀學習,每學期學生可以在校外課程資源基地選修食品安全檢測、雷達機器人、火車運動裝置等60多門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給學生適合的發(fā)展空間,學生就會給我們無限驚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