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淑湘
【摘 要】在我們追求音色優(yōu)美和歌曲完整性、流暢性的同時,音樂中的音樂術(shù)語、裝飾音,往往會被我們忽視。音樂術(shù)語和裝飾音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抒發(fā)情感,而對于一首作品來說,情感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更好地掌握音樂術(shù)語和裝飾音有助于我們更加完美地表達情感。本文以《我懷著滿腔熱情》這首作品為例,從作品中的音樂術(shù)語和旋律中的裝飾音出發(fā),對音樂術(shù)語和裝飾音對演唱者情感抒發(fā)的作用進行闡述。
【關(guān)鍵詞】情感;音樂術(shù)語;裝飾音;《我懷著滿腔熱情》
中圖分類號:J6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096-02
一般而言,鋼琴曲中都會有許多裝飾音,尤其是巴洛克時期的鋼琴曲。筆者認為這些裝飾音,不僅豐富了旋律,同時也是演唱者抒發(fā)情感的一種載體,這些裝飾音使演唱者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更加便利、自然。還有寫在譜子上的音樂術(shù)語,也在時刻提醒著演唱者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當下許多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往往追求刻意的表達,這對歌曲的演繹是非常不利的,對于演唱者而言,情感的自然流露非常重要。情感的自然流露建立在對歌曲充分了解的基礎(chǔ)上,例如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術(shù)語等。筆者認為在演繹意大利風格的歌劇時,我們不能只追求音色和歌詞的準確,更應(yīng)該注重歌劇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及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我懷著滿腔熱情》選自歌劇《帕里德與艾萊娜》中的第一幕,由著名作曲家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于1770年創(chuàng)作。此時的歐洲正處于巴洛克時期向古典主義時期過渡的階段。經(jīng)歷了燦爛輝煌的巴洛克時期,一些單純地追尋舞臺場景、演員服飾的華麗的歌劇,一時間受到眾人追捧。但這忽視了音樂最本質(zhì)的東西。格魯克看到了這一弊端,于是他下定決心改變這一荒唐的現(xiàn)狀,所以格魯克所寫的歌劇和傳統(tǒng)的意大利歌劇相比,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更加簡單自由,這遵循了“淳樸”、“真實”、“自然”的格魯克美學原則。他將歌曲與戲劇相結(jié)合,抵制那種華而不實的炫技手法,力求音樂的古典質(zhì)樸與純凈自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絢麗的舞臺布景,劇中人物關(guān)系簡單,但每個角色的性格都十分鮮明。在《帕里德與艾萊娜》中,格魯克將帕里德、艾萊娜以及化身為艾萊娜貼身侍從的丘比特小愛神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這部歌劇講述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的開始,作為拜訪者的男主人公帕里德對女主人公艾萊娜一見傾心,并對其展開猛烈的追求。艾萊娜與斯巴達王墨涅拉俄斯已然成婚,雖然她對帕里德也產(chǎn)生了情愫,但是她不能與他相愛。痛苦的艾萊娜將這一切告訴了愛神,愛神設(shè)法讓艾萊娜吐露心聲。這激怒了天神雅典娜,她告誡帕里德與艾萊娜不久之后會懲罰他們,但他們?nèi)匀徊活櫼磺械叵鄲哿?。整部歌劇分為四個部分,而《我懷著滿腔熱情》出自第一部分,是帕里德表達自己對艾萊娜一見鐘情的愛意的唱段。
二、作品分析
音樂術(shù)語包含的范圍較廣,筆者大致將它們分成以下幾個類別:第一類是構(gòu)成音樂的要素,如速度(Allegro 快板、Presto 急板、Adagio 柔板等)、力度(p 弱、f 強、mp 中弱、mf 中強等)等;第二類是表達音樂情緒和形象的記號,如表情(Dolce 柔和的、Cantabile 如歌的、Energico 精力充沛的等)、奏法(Legato 連貫的、Staccato 跳音等)等;第三類就是偏向于理論方面的記號,如時期與流派(中世紀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樂派、印象樂派等)、體裁(瑪祖卡、圓舞曲、奏鳴曲、變奏曲、回旋曲等)等。[1]
從鋼琴伴奏上來看,全曲的伴奏部分較為簡單,節(jié)奏上以持續(xù)的十六分音符進行為主,這使得旋律部分有較大的變化空間,使演唱者更能自由發(fā)揮。從旋律上看,在速度記號部分,Moderato是中板的意思,所以我們在演唱時速度不可過快。當開始演唱歌詞時,力度為p,意為弱的,速度為dolcissimo,意為極柔和的、極溫柔的。這樣的力度、速度與歌詞的第一句句意以及此時帕里德的心情相符,“我懷著滿腔熱情,衷心地熱愛你”。此句旋律起伏不大,節(jié)奏類型較為簡單,但我們卻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深情。全曲基本秉承這樣的感情基調(diào),向艾萊娜訴說著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所以,我們在演唱時要輕輕地唱,娓娓道來。
此外,演唱者在演唱這首作品時還要注意的一點是裝飾音。這首作品中,倚音是主要的裝飾音。倚音(Appoggiatura)的表現(xiàn)形式通常是在主音之前或之后添加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短小的音符。倚音按不同類型分為:單倚音、復倚音;前倚音、后倚音;上倚音、下倚音。其中,上倚音最為簡單并且易于演唱。在演唱倚音時,不僅要確保音準、清晰度、時值,還要確保整體旋律的連貫。[2]
第一個裝飾音出現(xiàn)在第十二小節(jié),這個裝飾音為后倚音。這一小節(jié)的鋼琴伴奏有一個自由延長的符號,所以筆者認為這個部分的裝飾音更加有利于演唱者情感的表達。所以在唱準音的同時,更要注意情感的抒發(fā)。第二處裝飾音出現(xiàn)在第十三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上,為前倚音。本小節(jié)第一拍“3”為長音,延長至最后一拍時加上一個前倚音,使演唱者能夠借助這個裝飾音表達出如泣如訴的感覺。所以筆者認為,演唱者在演唱這個部分時,要像哭訴一樣,要慢慢地吐氣。如果把裝飾音去掉,整個句子會失去靈性,不利于演唱者情感的抒發(fā)。這之后的第二十二小節(jié)裝飾音的唱法與此處相同。
三、音樂術(shù)語和裝飾音對情感抒發(fā)的作用
對于一位優(yōu)秀的演唱者來說,較好的天賦、較為成熟的演唱技巧以及情感的抒發(fā)都是不容忽視的。當一位演唱者在演唱中加入了情感,就使得這個作品擁有了靈魂。演唱者需要對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人物形象有深入的了解,以此將自己帶入角色,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例如在本首歌曲中的第二小節(jié),歌詞為“我懷著滿腔熱情,衷心地熱愛你”,演唱者應(yīng)該用比較輕柔舒緩的音調(diào)進行演唱,一方面表達出帕里德對艾萊娜純真的愛,另一方面便于后面的情感抒發(fā)。前四小節(jié)的旋律變化不大,到了第五小節(jié),旋律部分出現(xiàn)一個四度跳進,這一小小的波動,將我們逐漸從暖暖的愛意中拉出來,為后面帕里德對愛的堅貞做了鋪墊。所以演唱者此時不應(yīng)繼續(xù)那種舒緩的音調(diào),要稍稍加強。第十一小節(jié)的第一個音符在最后一拍,卻標記了“f”這一力度符號,音高也達到了小字二組的“3”,足見帕里德對自己心底里這份愛意的堅決。但是到第十三小節(jié),第一個音符標記了“p”這一力度符號,表示在這一部分要弱下來,仿佛表現(xiàn)出帕里德知道兩人愛情誓言無法實現(xiàn)后的無奈。所以在演唱這一句時既要表達出帕里德對兩人愛情的堅定又要把心中的無奈表達出來,演唱者內(nèi)心應(yīng)該是矛盾的,甚至是有些無助的。第二十一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全曲的高潮,力度符號“f”告訴我們要加強語氣。這句的歌詞是“充滿希望和欣喜”,為了表達此處的情感,演唱者需要通過加強語氣使聽眾感受到情感的變化,由之前的向往卻無奈到此時的滿心歡喜、憧憬未來,要滿懷著熱情去演唱。樂曲的最后一句是“和你同命運共呼吸”,也是全曲的高潮,是感情的升華,力度由弱到強再到弱,強的部分連續(xù)用三個重音記號,最后一個音符之后沒有自由延長而是用休止結(jié)束。由此看來,此句彰顯了帕里德對二人愛情的堅決態(tài)度。演唱者也可根據(jù)譜例以及自己對該人物的理解加重語氣。
四、結(jié)語
《我懷著滿腔熱情》這首作品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本文通過對其中音樂術(shù)語以及裝飾音的簡單分析,以及對音樂術(shù)語和裝飾音在演唱時對抒發(fā)情感的幫助進行簡單闡述,進一步探究了情感在歌曲演繹中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了歌曲的情感,才能將歌曲更加完美地演繹出來。
參考文獻:
[1]龐潔.美聲花腔技法與晉劇潤腔技法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9.
[2]蘇欣莉.勃拉姆斯<圓舞曲Op.39>音樂術(shù)語研究與演奏詮釋[D].泉州師范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