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華,丁鳳娜,高保紅,武 霞
(1 臨沂市腫瘤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0;2 臨沂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隨著醫(yī)學影像及放療技術的發(fā)展,放射治療已成為宮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放射線對正常組織也會造成損傷,最為常見的是放射性皮膚損傷(Radiation skin injury,RSI)。由于會陰部的特殊生理位置,皺褶多,不易暴露,加之皮膚黏膜薄嫩、潮濕,放射治療極易引發(fā)皮膚黏膜損傷、感染。用于治療急性RSI的方法較多,但療效不一。為此,本文采用利膚寧聯(lián)合遠紅外線防治會陰部RSI,觀察其效果。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92例會陰部惡性腫瘤患者。將其隨機分為3組,各64例。觀察組:男29例,女35例;年齡(52.33±11.67)歲;病種:宮頸癌20例,陰道癌10例,直腸癌20例,前列腺癌14例;分期:Ⅱ級22例,Ⅲ級32例,Ⅳ級10例。對照1組:男28例,女36例;年齡(52.56±12.16)歲;病種:宮頸癌21例,陰道癌9例,直腸癌21例,前列腺癌13例;分期:Ⅱ級21例,Ⅲ級33例,Ⅳ級10例。對照2組:男30例,女34例;年齡(52.61±13.27)歲;病種:宮頸癌19例,陰道癌10例,直腸癌21例,前列腺癌14例;分期:Ⅱ級21例,Ⅲ級34例,Ⅳ級9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三組患者均采用適形調強放射治療,放射治療設備為瓦里安醫(yī)用直線加速器,射線類型為6MV-X線,2 Gy/次,5次/周,總劑量50~70 Gy,總放療時間35~50 d。三組患者均做好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預防放射性皮膚損傷的重要性,選擇寬大、柔軟、吸濕性強的純棉內(nèi)衣;照射野可用溫水和柔軟毛巾輕輕蘸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熱水浸??;照射野避免冷熱刺激,不可貼膠布。做好會陰部護理,每日早晚用生理鹽水沖洗會陰部,保持會陰部清潔、衛(wèi)生,有瘙癢不適時不要撓抓;同時加強飲食調養(yǎng),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觀察組:治療開始在放療區(qū)均勻涂抹利膚寧(青島軟新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152340650),超出周圍1 cm左右,厚約1 mm,2次/d,避開放療前后3 h,直至放射治療結束1周;再用遠紅外線燈(重慶中醫(yī)醫(yī)用儀器有限公司神馬牌)對準放射野皮膚損傷部位進行照射,溫度為28℃~32℃,燈距為40 cm,每次25 min,2次/d,直至放射治療結束1周。對照1組:患者于治療開始在放療區(qū)均勻利膚寧,直至放射治療結束2周,其他同觀察組。對照2組:只進行健康宣教,未采取防護措施。
1.3皮損分級標準 根據(jù)RTOG急性RSI分級標準對患者的皮損情況進行分級:0級,皮膚無變化;1級,皮膚出現(xiàn)濾泡樣暗色紅斑或干性脫皮、出汗減少;2級,皮膚出現(xiàn)觸痛性或鮮色紅斑以及片狀濕性脫皮或中度水腫;3級,皮膚皺褶以外部位出現(xiàn)融合的濕性脫皮及凹陷性水腫;4級,皮膚出現(xiàn)潰瘍、出血、壞死。
2.1三組照射劑量的對比 三組放射劑量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6,P=0.939),見表1。
表1 三組照射劑量的比較(Gy)
2.2三組不同放療時期皮損情況 在不同放療時期,觀察組皮損情況最輕,對照1組次之,對照2組最重。見表2。
表2 三組放療不同時期皮損情況對比(n)
2.3三組疼痛、皮膚反應及治療中斷時間比較 出現(xiàn)疼痛及皮膚反應時間:觀察組最晚,對照1組次之,對照2組出現(xiàn)的最早(q=9.48~29.25,P<0.05)。治療中斷時間:觀察組無1例患者中斷治療,對照2組高于對照1組。詳見表3。
表3 三組出現(xiàn)疼痛、皮膚反應及治療中斷時間比較
RSI是放射損傷中最為常見的皮膚改變,多出現(xiàn)于治療后2~3周,有的持續(xù)至治療結束后1~2個月[1],其程度主要與放射總劑量、治療時間、射線類型及受累面積有關。有研究表明[2],RSI難以治愈,其根本原因是機體受到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后,照射區(qū)會出現(xiàn)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微血管收縮,通透性增加,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微小血栓形成[3]。表現(xiàn)為受照射部位皮膚發(fā)紅、色素沉著、濕性脫皮,嚴重者可出現(xiàn)水皰、破潰、糜爛。祖國中醫(yī)學認為,RSI為“熱毒過盛”,火毒蘊蒸于肌膚,血流不暢而淤阻,經(jīng)絡阻塞而致灼痛[4]。因此,如何降低微循環(huán)的受損水平,改善微循環(huán)的狀態(tài),促使已受損的微循環(huán)重建和修復是治療RSI的關鍵。
利膚寧為放射治療皮膚防護劑,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療瘡、加速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和上皮細胞增殖、提高局部組織的免疫功能,并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脂質保護膜,以減少表皮的水分流失[4],從而達到保護皮膚、防治皮膚及黏膜損傷的目的。此外,其內(nèi)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能有效穿透皮膚或傷口,清除照射區(qū)域皮膚表面的大量自由基,可有效降低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發(fā)生,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放射性皮炎也能起到治療作用[5]。
遠紅外線是波長0.76~1000μm的一段不可見光,具有以下作用:擴張微細血管、增加組織血流量、增強代謝修復、調節(jié)機體失衡等多種生物學作用[6];可穿入組織,利用其熱作用引起照射部位的溫度升高,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組織細胞的營養(yǎng)代謝,促進機體代謝和局部滲出的吸收具有消炎鎮(zhèn)痛的作用[7];促進細胞 DNA合成、增強細胞的代謝水平、維持損失細胞的細胞膜功能的作用[8];對創(chuàng)面的愈合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經(jīng)過多年研究,遠紅外線在燒傷領域應用較多,但應用于RSI的報道較少。
為尋求一種較為理想的RSI防治方法,本研究將利膚寧與遠紅外線聯(lián)合應用于防治盆腔腫瘤放療引起的會陰部RSI,結果顯示:在不同放療時期,觀察組皮損情況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并且無3、4級RSI;觀察組局部疼痛出現(xiàn)時間、皮膚黏膜損傷出現(xiàn)時間均晚于其他兩組;研究組無1例患者中斷治療。
綜上所述,皮膚防護劑聯(lián)合遠紅外線防治盆腔腫瘤放療引起的會陰部RSI,療效顯著,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