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茂春
拉脫維亞年輕人,
遠行獨闖哈爾濱。
足跡踏遍東南亞,
最戀香港與澳門。
演奏傳藝兼作曲,
其實,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好,說明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對此,教師要在鼓勵和贊美的同時,通過生活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用一次性筷子給學生做成兩個形狀,一個是三角形,一個是四邊形,然后在每個形狀上各綁一個橡皮筋,把兩個形狀掛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橡皮筋上掛東西,學生把橡皮,鉛筆,鉛筆盒,書本等物品掛上去之后,發(fā)現(xiàn)四邊形很快就變了形,而三角形依然非常穩(wěn)固,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學生不但興趣盎然,而且感悟也非常深刻。
夏里柯的其中一位作曲老師里亞多夫是俄羅斯的著名作曲家,他的管弦樂《俄羅斯民歌八首》為人們所熟知。另一位作曲老師維赫托爾是拉脫維亞音樂史上第一部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者。這兩位作曲家都是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中還有普羅科菲耶夫、米亞斯科夫斯基等人。夏里柯的創(chuàng)作風格受到他兩位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里姆斯基的明顯影響。
漢宮秋月雙聲恨,
雨打芭蕉柳搖金。
15:51:“受對流性云團影響,桐廬縣鳳川、新合、百江等鄉(xiāng)鎮(zhèn)已出現(xiàn)雷陣雨天氣,近20 min,百江鎮(zhèn)天子地出現(xiàn)17.4 mm降水,預計今天下午到傍晚桐廬縣部分地區(qū)仍將出現(xiàn)陣雨或雷雨天氣,請注意防范”。
中國鋼琴艱辛路,
百年樂史須感恩。
文中這些老照片都不夠清晰,但都彌足珍貴。有的是從舊報紙上翻拍下來的,有的是我從夏里柯的學生手上收集到的,有些是我的朋友宮宏宇教授和學生白一冰幫我從網(wǎng)絡上找到的,特此致謝!但可惜的是,我們搜集到的所有照片都是1950年之后,也就是夏里柯65歲之后的照片。我相信他在青年、中年時期也會有一些照片留存下來,還有待我們去尋覓、收集和挖掘。
萬里思鄉(xiāng)赤子心。
這首小詩,是我在構思《致敬與感恩》這篇文章時逐漸寫成的,就讓這首小詩作為本文的“開篇”序詩吧!
實施《數(shù)據(jù)庫維護與編程》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網(wǎng)站和優(yōu)慕課App,根據(jù)教學模式設計相應的方案。具體方案設計如下:
夏里柯是誰?中國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即便在音樂界,歷來知道夏里柯這位音樂家的也只是極少數(shù)。
夏里柯是一位長期旅居、工作在中國港澳地區(qū)的拉脫維亞猶太裔鋼琴家、作曲家。而在他的故鄉(xiāng)拉脫維亞,知道夏里柯名字的人恐怕就更少了。他是一位遠走他鄉(xiāng)的游子,一位浪跡天涯的鋼琴家,從30多歲時來到中國北部城市哈爾濱闖蕩,到87歲高齡時在中國香港去世,他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將近六十年。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夏里柯成為一位典型的“邊緣人”,他的生平和音樂,都一直處于荒漠的深處。
夏里柯(1885——1972)的英文名字是Harry Ore,俄文名字是Оре Гарри Яковлевич,中文名字“夏里柯”這三個字是英文“Harry Ore”的廣東話音譯。他長期在香港、廣州、澳門等粵語地區(qū)活動,“夏里柯”(有時亦寫作“夏利柯”等)的名字間或在港澳地區(qū)的中文報紙上出現(xiàn)。內地也有人根據(jù)普通話的發(fā)音而將“Harry Ore”音譯為“哈里奧”的。本文根據(jù)約定俗成的慣例,將他的中文名字統(tǒng)一采用“夏里柯”的譯法。
夏里柯的歷史資料很鮮見,因此所見都很珍貴。我找到的夏里柯的主要生平依據(jù)是由香港鋼琴家蔡崇力老師提供的,發(fā)表在夏里柯的樂譜《兩首中國南方曲調》(1932年在美國出版)上面的《夏里柯的傳記素材》(Biographical Sketch: Harry Ore)一文中,這些英文材料是夏里柯自己提供的,因而有可信度。此外,最近我在中央音樂學院鋼琴教授卞萌的幫助下,從俄羅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以及圣彼得堡的國家歷史檔案館查找到一些夏里柯學生時代的歷史檔案,結合我對夏里柯在香港、澳門的鋼琴學生的采訪口述記錄,綜述如下:
國家檔案高等教育證明:歐烈·嘉里·雅科夫列維奇是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同時他也是圣彼得堡大學的學生。他在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音樂學院學了兩個專業(yè)——理論作曲(1909畢業(yè))和鋼琴演奏(1911年畢業(yè))。他是旁聽生。②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仍有夏里柯的相關演出記載,如:1955年1月15日,夏里柯曾隨“中英學會演出小組”到廣州演出,“音樂會的演出曲目有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夏里柯除了演奏他自己以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小品《柳搖金》和《漢宮秋月》之外,還擔任伴奏?!雹?/p>
收集廣東省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于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面神經(jīng)炎住院患者合計88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94例、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306例、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282例,診斷標準依照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炎診治指南[1]。
廣東樂風第一人。
新近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獲得的“檔案咨詢答復”所寫的主要內容如下:
夏里柯,1885年11月25日生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后來在蘇聯(lián)時期曾改名“列寧格勒”)。在圣彼得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音樂學院作為旁聽生,獲得了理論作曲和鋼琴演奏兩個專業(yè)的畢業(yè)證書。他曾隨作曲家維赫托爾(L.Wihtol)、里亞多夫(A. Liadov)學習作曲,又師從鋼琴家霍爾扎普費爾(O. Holzapfel)、加爾斯頓(G. Galston)學習鋼琴。①
從圣彼得堡國家歷史檔案館查閱到的1909年的夏里柯的畢業(yè)證書,是由時任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親自簽發(fā)的,畢業(yè)證書上寫道——
曲式成績:優(yōu)
歐烈·嘉里·雅科夫列維奇,生于1885年,非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正式生,根據(jù)音樂學院章程第75條,作為旁聽生,經(jīng)過作曲理論部門考核,按章程獲得了下列課程的畢業(yè)成績:
賦格成績:良+
配器成績:良+
必修副課:音樂史、美學、鋼琴,各門成績均為“優(yōu)”。
傳統(tǒng)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系統(tǒng),基于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wǎng),缺乏移動性和便捷性,也難以實現(xiàn)學生實習位置的定位。高職院校在具體實施頂崗實習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指導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夠,實習學生放任自流、學生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頂崗實習實施效果較差。
按照路德宗教規(guī)定,獲得畢業(yè)文憑,授予自由藝術家稱號。
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 格拉祖諾夫
1909年5月8日③
以上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開具的“檔案咨詢答復”及圣彼得堡國家歷史檔案館提供的夏里柯的“畢業(yè)證書”,其中的信息非常明確:夏里柯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雙專業(yè)”畢業(yè)生。且兩份資料都明確說明,夏里柯并不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正規(guī)本科生,而是旁聽生,類似走讀生或函授生,需要通過自學等方法,并接受音樂學院相關部門的考試,最后按照音樂學院章程,授予“自由藝術家”稱號。1911年,夏里柯修完了第二個專業(yè)(鋼琴演奏)畢業(yè)時年僅26歲,成為俄羅斯年輕的“自由藝術家”。
現(xiàn)在有許多專家提出微課制作的錄制過程需要找專業(yè)人員進行錄制。筆者認為,如果是以參加微課比賽為目的的微課制作,找專業(yè)人員進行錄制、配音、字幕制作,確實要比普通教師錄制的微課要好很多。但是,作為課程的主講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不是得到那些光環(huán)下的榮譽。
四年后,這位年輕的鋼琴家到東方來闖蕩,尋求工作。在《夏里柯的傳記素材》中這樣寫道:“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夏里柯先生在東方居住。”④傳記中沒有寫明他到東方的具體時間和地點。我就這一問題詢問了哈爾濱的音樂史學者、大提琴家劉學清,劉學清答復我說:“夏里柯是1915年到哈爾濱的;兩年后(即1917年)他到了上海;但他在上海也沒有長住,又于1921年到了香港,在港澳一帶進行演奏和教學,并在那里落了腳。有資料說夏里柯還教過冼星海鋼琴?!雹?/p>
夏里柯有一首鋼琴作品《第一狂想曲》(作品第6號),正式出版的樂譜上標明“1921年8月作于香港”。又據(jù)《澳門編年史》中的記載:“1921年7月,小提琴家弗拉狄米爾·西洛伊德(Vladimir Siroido)及鋼琴家哈利·奧雷(Harry Ore)在伯多祿五世戲院舉行音樂會?!雹抟陨蟽蓚€材料有力地說明了:1921年七八月間,夏里柯確實已經(jīng)在香港、澳門一帶參與創(chuàng)作和演奏活動了。
當時,夏里柯正當盛年。此后他在粵港澳一帶教授鋼琴和作曲,并舉辦各種形式的演奏會,有時擔任鋼琴獨奏,有時擔任伴奏。他一生喜愛鋼琴,還喜愛旅游,因此也曾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地教鋼琴和舉辦獨奏會。中國香港地區(qū)及東南亞一帶老一輩的鋼琴家中,有許多是夏里柯的學生。香港和澳門,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
20世紀30年代,東南亞的報刊上間或有對夏里柯演奏、教學活動的報導和評論,如新加坡的《海峽時報》(英文版)1932年四五月間曾多次報道過夏里柯在新加坡舉辦獨奏會的情況,在一次報道中寫道:“夏里柯,拉脫維亞作曲家、鋼琴家,馬尼拉音樂學院教授,現(xiàn)在在新加坡。他在馬來西亞不出名,但是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等地區(qū)為人所知。簡單地說,這是由于他的‘贈禮’——將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歌曲改編為鋼琴曲。他從著名的中國歌曲中改編了《僧人的祈禱》《雙飛蝴蝶》《漢宮秋月》《柳搖金》《餓馬搖鈴》,等等。”⑦這說明:夏里柯根據(jù)廣東音樂改編的這些鋼琴曲,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經(jīng)他自己的演奏,在東南亞一帶產(chǎn)生了影響。
又如,1947年9月3日澳門的《華僑日報》(中文)曾發(fā)表題為《千人恭聽夏里柯佳奏》的音樂會“特訊”:“夏里柯教授為遠東著名鋼琴圣手,62歲,來華教授已27年。桃李滿大江南北。昨假圣保羅堂舉行演奏,各地弟子趕來參加者甚眾。四時半,堂中衣香鬢影,漸形熱鬧,聽眾千人。下午五時一刻,夏教授與其12齡之得意女弟子鄧文翹合奏交響曲,響徹行云,掌聲雷動……”⑧
夏里柯在香港與澳門一直居住、工作到1972年去世。他晚年生活孤苦凄涼,沒有親人的陪伴照料,主要依靠香港、澳門的學生照管他的生活和醫(yī)療,他就住在學生的家里,最后由學生們幫他處理了一切后事。
從漢字的發(fā)展史中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起源于圖畫,在象形、會意、指事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之后,由于假借和引申現(xiàn)象的推動,大量運用到了形聲的手段:在單音節(jié)假借字的基礎上增加形符,區(qū)分開同音不同義的單音詞;或者在象形、會意、指事字的基礎上增加聲符,區(qū)分開同義不同音的單音詞。漢字通過這些手段,大致達到了一個方塊的形體只對應當時漢語中的一個單音詞。雖然形聲字造字法優(yōu)于其他造字法的事實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漢字長時間的發(fā)展與演變,使得很多形聲字的聲符表音、形符示音的作用已經(jīng)不那么明顯了[2]。
關于夏里柯在中國生活、工作的照片,我收集到的非常有限,只有零星的幾張,而且都是他老年時的存照,現(xiàn)介紹給大家。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1 是1950 年夏里柯在澳門演奏后與友人在后臺的合影,前左一是歌唱家李庇路夫人,中為夏里柯,右是澳門總督柯維納夫人。照片2 是1952 年7 月24 日夏里柯在澳門為小提琴家席爾瓦·佩雷拉(Silva Pereira) 伴奏。照片3 是20 世紀50 年代夏里柯與學生郭粵基攝于澳門。照片4 是1962 年9 月青年鋼琴家顧圣嬰在香港與夏里柯的合影。這一年顧圣嬰隨中國青年藝術家演出團到香港演奏,照片為二人在香港新華社山頂別墅交談。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直到五六十年代,夏里柯在粵港澳一帶教了很多私人鋼琴學生。他的鋼琴專業(yè)水平在那個時代確實是最高的。學生中亦有很多出類拔萃的,如馬思琚、李素心、王菊英、陳健華、郭粵基、蘇孝良、賀秀英、蔡崇力、榮鴻曾,等等。
2003年底,蘭州石化46萬噸大乙烯籌建,董松江被調到了項目部。在工程建設期間,審閱資料、指導員工配合工程建設,幾天幾夜不回家是經(jīng)常的事,他說,自己是勞模,最不愿意聽到別人說什么,只有更加苛求自己。2006年11月20日,大乙烯建成投產(chǎn),創(chuàng)國內乙烯建設、開車、安全等3項新紀錄。董松江說,一生能夠有這樣一次經(jīng)歷,覺得很滿足也很榮耀!
照片4
照片5
照片5是1965年夏里柯80歲時演奏照片。夏里柯直到晚年還堅持天天練琴,每天上午是他雷打不動的練琴時間,這個時間段他從不教學生,下午才教。因此,即使七十多歲了,他還能夠登臺彈奏。1965年夏里柯80周歲時,學生們?yōu)樗M織了“80歲紀念音樂會”,他也親自上臺演奏助興。
礦區(qū)內共發(fā)現(xiàn)19條煤脈,其中主要煤脈7條,次要煤脈12條。它們均產(chǎn)于河瀝溪組地層的斷裂破碎帶中,其產(chǎn)狀和形狀,嚴格地受斷裂構造所控制,酷似熱液貫入的金屬礦脈。常明顯切穿地層層理,而與斷層面的產(chǎn)狀相吻合,并隨相應斷裂帶的產(chǎn)狀變化而變化。因其傾角較陡(>60°),可稱之為“立槽型”煤脈。
譜寫故國狂想曲,
夏里柯究竟是不是拉脫維亞人?長久以來這是一個謎,也是中國音樂界朋友一直難于厘清的問題。這里,我要專門談一談夏里柯的國籍問題:我們在圣彼得堡的國家歷史檔案館查閱到一張夏里柯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時期的身份證件,上面國籍一欄填寫的是“俄羅斯帝國”,明確無誤。而在1932年出版的《夏里柯的傳記素材》中所寫的是:“夏里柯,拉脫維亞公民”,同樣明確無誤。
提高教師全員性參與程度,“高校所有教職員工都負有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要求我們的專業(yè)任課教師和所有管理人員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能力范圍內正確地引導和幫助學生。
阿什河流域內土壤飽和導水率與土壤儲水能力的空間數(shù)據(jù)如圖3、圖4所示。阿什河流域東部森林分布區(qū)土壤飽和保水率大、土壤儲水能力相對較強,具有很強的下滲性,加之土壤儲水能力較強,對流經(jīng)河岸植被緩沖帶的地表水體的滯留能力也較強;對地下水而言,飽和導水率越大,流經(jīng)河岸植被緩沖帶的地下水流速也相對較大。而阿什河流域西部地區(qū)土壤飽和導水率與土壤儲水能力較弱,對地表水阻流作用較小,但對地下水的滯留時間相對較長。
如果對拉脫維亞這個國家的災難性歷史了解之后,就能發(fā)現(xiàn)上面兩個說法都能夠成立。因為,拉脫維亞位于歐洲東北部,在18、19世紀,俄羅斯強占了拉脫維亞的所有領土。這時夏里柯的國籍確實是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拉脫維亞于1918年11月獲得獨立,此后,夏里柯就稱自己是“拉脫維亞公民”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再次兼并了拉脫維亞,并將其納為一個加盟共和國。直到1991年8月,拉脫維亞宣布再次恢復獨立。根據(jù)拉脫維亞的特殊曲折的歷史,可以肯定夏里柯確實是拉脫維亞音樂家。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將主要介紹夏里柯在中國香港、澳門期間的兩類鋼琴曲:一類是他改編的“廣東風格鋼琴曲”;另一類是他創(chuàng)作的“拉脫維亞風格鋼琴曲”。(待續(xù))
注 釋:
①參看《夏里柯的傳記素材》(Biographical Sketch: Harry Ore),刊載于他的樂譜《兩首中國南方曲調》(Two southern Chinese melodies : transcribed for the piano),1932年在美國出版。
②引自2018年10月22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開具的“檔案咨詢答復”,楊曦婷翻譯。
③夏里柯1909年的畢業(yè)證書,黃曉和中譯。
④同注釋①。
⑤引自劉學清2018年10月16日與筆者的電話記錄。
由圖2可知,隨著砂粒含量的增大,砂質黃土的滲透系數(shù)總體呈增大趨勢,亦即隨著砂粒含量的增加砂質黃土的滲透性逐漸增強。同時,滲透系數(shù)與砂粒含量關系曲線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平緩、再增大的折線形,砂粒含量為35%和40%為曲線形狀變化的 “轉折點”,即當砂粒含量大于35%時,砂質黃土的滲透系數(shù)增幅減小,達到40%時,其滲透系數(shù)急劇增大。
首先,歌唱主要是以人的聲音為基礎進行語言內容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音樂旋律與語言的結合形成歌唱表演。音樂劇中的歌唱類別很多,可以采用流行歌唱,也可以采用美聲歌唱,豐富的歌唱風格使得音樂劇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加。音樂劇的演唱不同于其他音樂形式的演唱,必須結合劇情,人物,故事發(fā)展需要。由于歌唱在音樂劇中并沒有固定的演唱風格,因而使得音樂劇表演的隨意性很強,與民眾較為貼近,能夠充分滿足不同民眾的不同音樂需求。此外,不同時期的音樂劇也有著不同的演唱風格,其能夠依據(jù)時代的流行性與進步性,從而隨著地域風格與社會文化的演變而轉變,最終發(fā)展為豐富多彩的歌唱風格,如搖滾風格、鄉(xiāng)村風格、爵士風格以及美聲唱法等等。
⑥施白蒂,《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 1900——1949)》,金國平譯,澳門基金會1999年出版,第150頁。轉引自戴定澄,《夏理柯及其澳門關聯(lián)鋼琴作品》,《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⑦《鋼琴上的中國歌,一個作曲家的主張》,載新加坡《海峽時報》,1932年4月17日。白一冰提供資料,蔡良玉中譯。
⑧羊,《千人恭聽夏里柯佳奏》,載澳門《華僑日報》,1947年9月4日。宮宏宇提供資料。
⑨費明儀、周凡夫、謝素雁,《律韻芳華——費明儀的故事》,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出版,第109、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