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衛(wèi)紅
【摘要】德國古典哲學家古典美學家伊曼努爾·康德認為,自由意志是作為道德本體的人自己支配自己,自己為自己立法。我們之所以要孩子遵守規(guī)則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行為的邊界,從而自覺自律,適應復雜的環(huán)境,更好地獨立生存。既然是這樣,遵守規(guī)則這件事,為什么不讓孩子主導呢?
【關鍵詞】行為規(guī)則;適度;邊界;成長
一個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個公民的自由為界限的。沒有了自由,規(guī)則就成為該詛咒的東西;沒有了規(guī)則,自由也就成為可怕的力量。德國古典哲學家古典美學家伊曼努爾.康德認為,自由意志是作為道德本體的人自己支配自己,自己為自己立法。一切道德法則、范疇、情感、理想均源于自由,有道德的人不受外界和自己肉體欲望的驅使和誘惑。自由顯示出了人格的無比尊嚴和崇高。
一、幼兒行為的邊界在哪里?
3歲以前,行為的邊界很好制定:不傷害自己,不影響他人。三歲以后,孩子的社會性大大提高,自我發(fā)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盡量做對自己有利,也對他人有利的事,應該成為行為邊界制定的新標準。
二、為什么要遵守行為規(guī)則?
很多時候大人對孩子的要求是大人把自己的經(jīng)驗加諸孩子,或者為了方便,要求孩子配合,這樣制定出來的行為規(guī)則,孩子是執(zhí)行者,而實際的主體和控制者卻是大人。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去看,為什么要孩子遵守規(guī)則?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行為的邊界,從而自覺自律,適應復雜的環(huán)境,更好地獨立生存嗎?既然是這樣,遵守規(guī)則這件事,為什么不讓孩子主導呢?
三、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掌控行為,自覺自律呢?
首先成人要擺正位置,讓孩子成為行為的主導者,有自律能力,成人應該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是配角。我們是引導和配合孩子成長的人,我們能幫助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孩子成長,更不能控制孩子的成長。因此我們與其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把我們的體驗強加給孩子,不如適時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一下邊界。平等尊重,以身作則。成人不應該成為制定規(guī)則的權威。孩子遵守規(guī)則不是為了服從于家長的要求,而是遵守這些規(guī)則能趨利避害,更好地生存,這些規(guī)則是應該去遵守的。行為的規(guī)則,應該是普遍適用的,適用于孩子,也適用于成人。與其單方面要求孩子服從,不如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平等的規(guī)則人人都該執(zhí)行,并能帶來好處。比如要求孩子少看電視,看電視傷眼睛,傷腦子,那大人也應該和孩子一樣,少看電視;要求孩子愛學習,多看書,從中學知識,天天向上,那大人也應該一樣,多看書,愛學習;不想讓孩子去騷擾別人的自由空間,那么自己也不要隨便去影響孩子的自由空間。
四、制定必要的規(guī)則
規(guī)則,是應該堅持到底,不可打破的。因此規(guī)則規(guī)范的應該是那些必須被規(guī)范的行為,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其他無關的行為,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選擇權,并學會承擔后果。而這個規(guī)則,也是讓孩子體驗,與孩子一起來制定的。很多時候,孩子不斷地犯錯,是因為她沒有機會去承擔后果,讓孩子體會下惡果,她自己就能很自覺地糾正自己的行為。跟很多孩子一樣,垚垚小朋友做事也是很磨蹭的。每天早上起來磨磨蹭蹭,三催四促才能準備好出門。有一天她媽媽就完全配合她的節(jié)奏,等她慢慢磨蹭完了再出門,到了幼兒園,當不了值日生,差點進不了門。之后的早晨,不用催,她自己都會說,遲到了就當不了值日生了。
五、對事不對人
要讓孩子明晰行為的邊界,就是讓孩子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孩子在不斷體驗、犯錯的過程中漸漸理解道理,由內而外,懂得自律。因此孩子做的事情,即便不對、不好,也只是這件事本身,成人要做的,應該是針對事件本身去評價,哪不對,為什么?應該怎么做才更好。孩子會因為一次次的犯錯體驗到邊界究竟在哪里,根據(jù)成人的評價要求不斷去調整,這樣協(xié)調的結果,就是孩子最終會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自覺地遵守行為規(guī)范。對孩子的行為,評價行為本身就可以了,盡量不帶情緒,不遷怒到孩子的其他方面。比如某小朋友洗手的時候借機把水甩到地板上,覺得這樣很好玩,而且連續(xù)好幾天都這樣。有一天,他上完廁所從盥洗室跑出來時摔了一跤。我問他:“怎么摔倒的?”“地板太滑了?!薄逶趺磿??”看了看被水灑濕的地板,他低下頭:“是我把地板弄濕的。老師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我說:你能知道錯了,你是聰明的孩子,老師怎么會不喜歡你呢?在盥洗室玩水這件事改正了我會更喜歡你。后來這位小朋友洗手很認真,還告訴我:“老師你看,我一點水都沒甩在地上!”我們的孩子,要讓他們明白道理,明白行為的適度,其實用心就可以做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變得更為復雜,但有的東西是一以貫之的,就是平等、尊重和自由,適時放手讓孩子去體驗行為的邊界,自己掌控行為的適度性,讓孩子明白道理,自覺遵守規(guī)則,用我們科學的愛和關心讓孩子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許政援,吳念陽,閔瑞芳.3-6歲幼兒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和影響發(fā)展的因素[J].心理學報,1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