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楊意 梁丞丞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表明我國發(fā)展進入到了新的歷史方位。新時期,由于經濟發(fā)展高速化、社會思潮多元化,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抬頭之勢,并且進入到高校校園。立足于對上海海洋大學的調研分析,我們看出一部分學生深受影響,人生態(tài)度、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的定位與追求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應當立足實際,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直面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通過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形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互聯(lián)網+”平臺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來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新時期;大學生;人生態(tài)度;人生觀
中圖法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 A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高校學生在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人生態(tài)度的現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有利于改進和創(chuàng)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引領更具有針對性。
一、新時期大學生對待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人生態(tài)度的認知現狀
通過問卷星調研,收集到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對享樂主義、利己主義人生態(tài)度的基本認知現狀。分析調研數據,有利于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參與問卷調研學生的基本情況
針對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我們設計了一份問卷,參與問卷的學生涉及到我校工程類、金融管理類、語言藝術類等多個不同專業(yè),覆蓋面較廣。其中參與答題的男女生比例各占58.71%、41.29%。漢族和少數民族各占91.61%、8.39%。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無宗教信仰分別占3.87%和96.13%,政治面貌上以團員和群眾參與人數最多,戶口所在地一項顯示城鎮(zhèn)戶籍學生高達61.94%。
參與答題的學生年級分布較為不均衡,大一大二共占比90.32%,其中大一學生最多,占比52.26%,大三、大四總共占比僅有9.68%,這也是大一大二學生參與學?;顒拥姆e極性的體現。
(二)上海海洋大學學生思想動態(tài)調研結果
在調查學生是否了解人生觀時,72.9%的學生基本了解,18.71%的同學表示很了解,8.39%的學生表示不了解。相應地,對于自身是否有明確的人生目標,62.58%的同學回答有,34.19%和3.23%的同學分別表示不明確和無。。
在調研學生認為人活著的目的和自身欣賞的人生態(tài)度方面,78.71%的學生表示人生目的應當為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發(fā)展進步共同付出。15.48%學生認為只應為了個人和家庭,5.81%的學生表示應為人民服務。
大部分學生欣賞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進取、求真務實,占比高達74.84%。推崇佛系人生和享樂人生的共占比24.52%,崇尚極端利己主義人生觀的僅占比0.65%。
在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現狀的調研上。大部分學生認為考試分數很重要,能夠檢驗自己平時的學習成效。也有同學認為是因為各種壓力所以要取得好成績。認為60分萬歲和無所謂的同學占到了9.03%,這其實是一種佛系、享樂的人生觀。(如圖1)
在關于利己主義人生觀的調查中,我們看到在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三者關系的時候,47.1%的同學認為應當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33.55%的同學認為應當盡量尋求平衡;認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的占比18.06%;只有1.29%的同學認為要以個人利益為重??梢钥闯龃蟛糠滞瑢W能夠有良好的是非觀念和集體觀念,對利己主義人生態(tài)度持反對的態(tài)度。
落腳到方法論的調查,對于學校在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上,47.1%的學生認為學校需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見,我們學校在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上應當繼續(xù)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
在個人價值歸屬方面,認為個人價值取決于事業(yè)的成功與否、社會貢獻大小、生活是否舒適的這三項人數最多,認為權利、財富和名望是個人價值體現的人數占比較少。(如圖2)
通過此次調研,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持有樂觀、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認為應當秉持踏實努力、樂觀進取、積極有為、無私奉獻的人生態(tài)度。有少部分同學處于迷茫、模糊的認知狀態(tài),甚至存在不合理的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崇佛系人生、及時行樂、利己主義等。因此,基于調查,有必要分析大學生形成不同人生觀的主要原因,以此探索創(chuàng)新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形成大學生不同人生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形成不同人生態(tài)度的背后有其深層次原因,其中家庭和學校、市場經濟以及大數據的網絡環(huán)境是造成人生態(tài)度差別化和不良人生觀傳播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家庭、學校對大學生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家長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家長的思想觀念、作風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子女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tài)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風的重要性,可以說家庭是每個個體生活時間最長的單位。如果家風淳樸,則會形成勤儉節(jié)約、追求奉獻的人生態(tài)度,如果家風奢靡,則很容易形成鋪張浪費、享樂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
學校則是大學生接受人生態(tài)度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具有影響力的渠道。學校的學風、校風、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同時,教師的素質和素養(yǎng)、教風、教學活動、課外活動都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有著明顯的導向性。教師在課堂上對一些社會現象、社會思潮的評價、解讀對大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的定位和追求有著很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學生關于人生問題的集中探討和交流主要在課堂上進行。因此,學校也是影響大學生人生觀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
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改革開放以來,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但其經濟效益至上、等價有償等原則卻被移植于社會道德生活,從而出現了“一切向錢看”“有錢就是幸福”的錯誤觀點,從而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的蔓延提供了豐富養(yǎng)料。
另一方面,西方價值觀傳播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機會向我國高校進行傳播,如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全球化思潮的影響,消費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不斷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一部分大學生受到上述各種思想的影響,缺乏是非辨別能力,缺少人生閱歷的他們逐漸迷失了成長成才的方向,在理想信念上出現了缺失和動搖。
(三)大數據時代,新媒體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生觀的影響
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目前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互聯(lián)網+”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新媒體環(huán)境對大眾、對當代青年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觀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所傳播的的知識量、信息量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新媒體有著其獨特的“放大效應”,在微博、微信上對一些正面社會現象、社會人物、事件的宣傳和推廣,有助于大學生提高思想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另一方面,新媒體媒介傳播內容的海量性、龐雜性、碎片化也對大學生的正確人生觀的確立完善提出了挑戰(zhàn)。新媒體的即時性、自主性特征為大眾提供了更多話語自由,可以說網絡是一個各種思想和信息的“大雜燴”。新媒體中各種信
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良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對大學生人生態(tài)度、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有著不良影響。
三、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徑
大部分學生對待自己的人生有著明確的目標,能夠辨別出人生觀的是非真?zhèn)?。但是,一小部分學生對于人生前景產生了困惑和迷茫的心理,更有極少數的學生,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觀出現了偏差。因此,加強對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幫助他們端正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尤為重要。
(一)創(chuàng)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在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促進方法創(chuàng)新、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高校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條件改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創(chuàng)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以滿足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及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明確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明確自身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幫助學生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
第二,加強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 優(yōu)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環(huán)境。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能使大學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所處的環(huán)境, 在學習、交往和生活上具有更強的適應性。這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基本前提。
第三,積極開展主題活動,引領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的許多部門,如宣傳部、工會、團委、各教研部門等,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內容的主題活動?;顒臃绞桨ㄉ除垺⒀葜v、辯論賽、知識競賽等等。
(二)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它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強大力量的強大精神支柱,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對外開放的政策的實施,使得一些西方國家的腐朽價值觀念也逐漸滲透到我們國家,尤其在青年人身上,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逐漸取代了艱苦奮斗和勤儉節(jié)約。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新喚起人們內心的真、善、美,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學校內,專業(yè)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等要盡力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龍去脈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傳授給學生,結合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大學生思想和利益要求,積極運用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大學生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
(三)以“互聯(lián)網+”為契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借助網絡大數據、校園云媒體及網絡教學平臺,搶占互聯(lián)網陣地。將“互聯(lián)網+”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方式深度融合,拓寬主渠道,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新空間。
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建設與管理。大數據時代網絡環(huán)境是影響大學生人生觀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的重要媒介。網絡環(huán)境所形成的輿論氛圍對大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國家、政府應抓住這一思想傳播的主要陣地,使其成為弘揚主流價值觀、傳遞正確人生價值取向的堅強陣地。同時對網絡環(huán)境進行嚴格監(jiān)管,制定相應法律法規(guī),對傳播有害信息、不良思想的組織、個體予以法律懲戒。
另一方面,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媒體。高校內部的傳媒,如廣播、電視、校報、宣傳欄和校園網等,也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這些校內傳媒上,可以增加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的內容以及相關的報道。例如上海海洋大學的“海濱精神”宣講、校史宣講、品讀海大等等。
(四)依托主題教育引領大學生端正人生態(tài)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目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開展,大學生更是接受這一主題教育的重要群體。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端正人生態(tài)度,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以積極主動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和歷史使命,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經得起風雨、苦樂、成敗、榮辱的考驗,勇于在艱苦奮斗中磨煉自我、鍛煉自我和提升自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無愧于民族國家、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青春的精彩人生。
同時,通過先進人物、優(yōu)秀模范帶動,促進大學生互幫互助,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端正人生態(tài)度上的主導作用和積極性,體現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實現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目的。
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從深刻把握大學生人生態(tài)度現狀出發(fā),從深入分析當前理想信念教育現實問題入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以高校為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大學生端正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大學生在奮斗中實現青春夢想、在拼搏中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在砥礪前行中為偉大復興中國夢中貢獻智慧力量。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顧相偉.《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思想及其當代發(fā)展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楊賢金.《高校實踐育人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4]王莎.《大數據評價:把脈高校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現實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