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棧道懷古
到漢中,一定要去石門棧道看看,這是多年的夙愿。丁酉年清明時節(jié)去漢中,天公不作美,細雨霏霏,車到城固,未能去漢中,抱憾而歸。己亥年夏日,省殘聯(lián)和省殘疾人作協(xié)在漢中舉辦采風活動,我應邀參加,且有幸去了石門棧道。
天氣陰霾,但沒有雨水落下。老天爺真給面子。
到景區(qū)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古色古香的仿古商業(yè)街,一看就是剛修建的,不免有點失落?,F(xiàn)在各地的景區(qū)都是人造景觀,也無可厚非。
從景區(qū)到石門水庫大壩,既可以乘觀光車也可以步行,大約有三四公里。觀光賞景,還是步行的好,只是勞累了給我推輪椅的“一家人志愿者”楊慶華女士。
此時是下午三時,游人寥寥無幾,少了熱鬧氣氛,卻多了自由隨意。楊女士是漢中土著,來石門棧道無數(shù)次,對這里一切了如指掌。她一邊推著輪椅一邊給我當導游,說河叫褒河,棧道叫石門棧道,也叫褒斜道。
她遙指前邊的大壩說:“前邊就是石門水庫和棧道的入口,沿著石階能上到水庫大壩,然后就進入棧道。棧道是新修的,建在懸崖峭壁之上,蜿蜒曲折,上面是壓頂絕壁和樹枝,下面是深不可測的褒河水?!?/p>
又說:“褒斜道及石門遺址被1969年修建的石門水庫淹沒了,現(xiàn)在的石門棧道是在褒斜道原址向上抬高七十多米仿古修建的。仿建的石門棧道全長三公里多,據(jù)說完全按照古代棧道‘平梁斜撐‘平梁立柱‘依坡搭架的形式建造的……”
有這樣一個既有愛心又有熱心,還熟悉歷史的女士做導游,一股暖流在我心中緩緩流淌……我聽著她的講解,環(huán)目四顧———石門棧道是個文化景區(qū),商業(yè)街沿褒河修建,街的另一面是山崖峭壁,峭壁上是人文景觀雕像和浮雕,以“三國”文化為主題,輔以周秦漢唐等歷史故事,包括與石門棧道相關的典故,有主題群雕、有泥塑微景、有壁畫故事……徜徉其中,竟有一種人在畫中游之感。
最為注目的是褒谷口瀑布下方的雕塑———一位古裝美女(據(jù)說是褒姒)坐于潭水邊,風姿綽約、低首撫琴。駐足細觀,耳邊似乎有隱隱約約的琴聲從兩千多年前飄來……
褒姒是西周時代的美女,她是褒國人,姒是她的姓,乳名婉婧?!胺榛饝蛑T侯”“千金一笑”的故事耳熟能詳,說的就是她。華夏上下五千年,每個王朝的滅亡,似乎都與女人有關。夏有妹喜,商有妲己,西周則為褒姒……一個政權的滅亡是有諸多原因,完全歸罪于一個弱女子是有失公允的。
褒斜道還與另一位美女楊玉環(huán)有關。
《新唐書》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碧菩诶盥』膼坼鷹钣癍h(huán)生于蜀,喜食荔枝,她吃的荔枝是來自嶺南還是川蜀,無須去考證,但運輸必須穿越大巴山到達漢中,再由漢中穿越秦嶺才能到達長安。
李太白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從長安去蜀地,必經(jīng)漢中,且必須翻越秦嶺。長安到漢中有四條通道,即: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陳倉道。由漢中出大巴山,有三條道,即: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這些道路歷史上統(tǒng)稱為蜀道。這七條道相當于古代溝通南北的“高速公路”,當年給楊貴妃送荔枝是通過荔枝道,再走子午道到達長安的。荔枝是南國佳果,白居易曾稱荔枝“若離本枝,一日則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因此,荔枝必須三日內(nèi)送達長安。杜牧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遙想當年,褒斜道一騎快馬飛馳而來,騎手背負錦囊,連連加鞭。不知就里的民眾都會以為那是八百里加急邊關軍情,誰能想到錦囊里是皇上討好愛妃的荔枝。
褒斜道是穿越秦嶺最為便捷的一條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時代的政令暢通、商賈往來,均取褒斜道。當年,在極其惡劣險峻的地理環(huán)境下,古人完全靠人工和智慧開鑿建成幾百公里的棧道,使天塹變通途,其工程難度可想而知。《史記》中這樣記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谷綰轂(wǎngū)其口。”早在東漢永平六年,漢明帝劉莊在重修褒斜棧道時下詔書,用“火燒水激”的辦法在這里開鑿了一個長約16米,高寬各約4米的穿山遂洞。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車隧道,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空前壯舉。
中國文化崇尚自然,講“道法自然”,卻也一直不乏戰(zhàn)天斗地,征服自然的勇氣,眼前這條懸崖峭壁上的天路,無不透射著逆境生存、不屈不撓的民族基因。
石門棧道原本是一項強國富民工程,卻與戰(zhàn)爭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從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長安,入南谷褒谷則可輕取川蜀,在軍事地理位置上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歷史戰(zhàn)役“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發(fā)生在這里。
公元206年,鴻門宴之后,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項羽的本意是要把劉邦趕出關中,可是弄巧成拙,漢中這塊有著“天漢”之稱的風水寶地偏偏成就了劉邦。劉邦沿著子午道離開關中時為了防止追兵追擊,燒毀了子午道,后來又聽從張良計策,燒掉了通往關中最為便捷的褒斜道,表示他將永居漢中,再也不會和項羽爭奪天下,用此來麻痹項羽。在漢中休養(yǎng)生息,重整軍隊的劉邦在蕭何的勸諫下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取得關中,為他日后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一條棧道與戰(zhàn)爭、與美女聯(lián)系在一起,想起來幾多殘酷幾多浪漫……
邊走邊聊,不知不覺到了水庫大壩跟前,輪椅無法上去,只好作罷。
放眼望去,庫面遼闊,波光粼粼,白色的水鳥在水面之上展翅飛翔。河對岸,斷斷續(xù)續(xù)有古舊的棧道遺跡,蜿蜒在青山綠水之間,一層薄云在山腰纏繞,極像遠古還未散盡的硝煙。
好一幅錦繡壯美的山水畫!何日再重游?
拜謁武侯墓
大巴車在雨霧中穿行,隔窗望去,隱約可見連綿起伏的山脈。導游說那就是定軍山。車拐了幾個彎,停下。導游說:“到了?!?/p>
我們是來拜謁武侯墓的,來時細雨霏霏,六月天出行,這樣的天氣最好。誰知下了車細雨已變?yōu)楹烙?,好在我們早有準備,大家都穿上雨衣。雨衣是白色的,有朋友覺得有點那個。我說,拜謁武侯墓,這個顏色的雨衣最適宜不過。
也許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的緣故,諸葛丞相羽扇綸巾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心底,亦是我心中完美智慧的化身。一直想來拜謁武侯墓,了卻心中的夙愿。今日如愿以償,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雖然下著大雨,路很不好走,但借著朋友們之力,我的輪椅跨越臺階,進了陵園。一片漢柏古松,森然、清幽、古樸。墓地原植柏樹五十四棵,象征武侯在世五十四年,現(xiàn)存二十二棵,枝葉繁茂。最吸引眼球的是拜殿前的兩株古柏,古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導游解釋:“爬柏凌霄樹”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當開花時節(jié),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
此時此刻在豪雨的洗滌中,凌霄花落了一地。看著落花,腦海里閃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隨又想到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絕唱格言,心中頓生一股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
隨后,來到大殿,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武侯寶像,身披鶴氅、羽扇綸巾、溫和睿智,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威猛英武的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護侍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到過岐山五丈原武侯祠,那里為諸葛武侯守山門的竟然是魏延和馬岱,不知當年修祠者如此安排是出于何種考慮?那可是一對冤家呀!會不會打起來?武侯墓讓關興和張苞做侍衛(wèi),這真是最佳的安排,安全和諧得令武侯高枕無憂。
武侯墓在大殿之后,狀若覆斗,冢高6米,周長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墓后有古桂兩株,傳為“漢桂”,號曰“護墓雙桂”,高大繁茂,濃蔭如蓋,恭立致禮。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
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nèi)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歷甲午(公元1549年)陜西按察使金陵趙健所立的“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墓右方兀立一棵黃果樹,民間傳說這棵樹是先生的妻子黃月英守護于此而羽化的,與夫君相濡以沫,夫唱婦隨。導游卻講得清楚,這棵樹是諸葛亮逝世后一千三百年才栽種的,老百姓展開聯(lián)想說這是黃月英思念夫君,托身于此不離不棄。美麗而浪漫的故事,寄托著人們對諸葛武侯的思念和美好祝福。
繞墓冢一圈,在墓前我三揖三鞠躬,寄托對先生的景仰之情。
身邊的朋友忽然問我,這個墓冢是真的嗎?難怪朋友這么問,關于諸葛亮墓的位置,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眼前的墓冢是后人起封的。因此,這里的諸葛亮墓,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存在爭論。但是,全國有很多武侯祠,武侯墓卻只有一座,似乎不可置疑。
關于武侯墓,民間有很多傳說。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墓地具體選在哪里,隨天意而定。又遺書后主劉禪,囑其在他死后,將尸體入棺,由四名士兵抬著向南走,杠斷繩爛之處便是他的葬身之地。
相父的遺言,劉禪豈能不遵?于是他命四個關西壯漢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往南走。這四個漢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終于體力不支,但是此時杠未斷,繩也未爛。四個人商議后,將諸葛亮的棺槨就地掩埋?;厝ズ螅麄儓蟾鎰⒍U,說將丞相棺槨掩埋于杠斷繩爛之處。劉禪雖昏庸,但此時卻不糊涂,覺得不對勁,怎么這么快就會杠斷繩爛呢?將四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壯漢經(jīng)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認。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人殺死。四壯漢被殺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諸葛亮的葬地了。
故事至此就該結(jié)束了。但是后人為了渲染諸葛亮之機智,認為這一切都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因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國必為司馬氏所滅,而蜀國滅亡后司馬氏必來挖他的墳墓,所以他“導演”了這出戲劇,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寧。
令后人值得玩味的是,曹操與諸葛,都采取了隱秘的辦法處理后事,但前者被認為是一種“奸詐”,后者則被理解為“機智”。
還值得玩味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將相的陵墓向來最為盜墓者所青睞。而有那么幾座墓,不但完好無損,基本上也沒什么人敢于去騷擾,諸葛武侯墓就是其中一座。就連當初天不怕、地不怕的“屠夫”張獻忠,占據(jù)四川后也不敢稍動分毫。
試想:千百年來諸葛亮一直是智慧和忠臣的化身,在朝野享有崇高的聲望,即使亂世,也沒人去動他的墓塋。而到了太平年間,統(tǒng)治者只會重新為諸葛武侯不斷修繕陵墓,不斷強化和加深對諸葛亮的宣傳,擴大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影響力。而盜墓,也是一個古老的行當,其方式無非兩種,官盜和民盜。然,盜亦有道。諸葛亮作為智慧和忠臣的化身,無論是官盜,還是民盜,誰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盜武侯墓?
縱觀先生一生,二十七歲出茅廬輔佐劉備,五十四歲病逝于五丈原,凡二十七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人曾用“一生只為酬三顧”來評說先生,不可謂不貼切。余也曾想過:先生隆中之對流傳千古,赤壁之戰(zhàn)后三分天下,實現(xiàn)了對劉備的承諾。以他的大智慧和卓越的戰(zhàn)略眼光,一定能看到滅魏除吳,一統(tǒng)蜀漢是水中撈月之舉,可為什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細細深思:士為知己者死,劉備以帝胄之尊跪于面前,事事皆附之,先生豈能不感動?為了這份感動,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一條自己知道不可能成功之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唉,不說了,說多了令人心酸……
告別之時,雨還在下,武侯墓隱沒在一片蒼柏翠松之中,然,心中的景仰和哀思盡在蒙蒙細雨里……
責任編輯柳江子
作者簡介:賀緒林,陜西楊陵人,198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迄今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400余萬字,代表作《關中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