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摘 要:《夜歌》是尼采《查拉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中的一篇,以許多暗示性的意象表達思想意旨,本文將從《夜歌》中的意象出發(fā),結合文本中所呈現的意境,分析意象背后的深意。“超人”哲學是尼采重要的思想內容,本文將結合《夜歌》中的意象,挖掘其背后“超人”哲學的意蘊。
關鍵詞:《夜歌》;意象;意境;“超人”哲學
一、作為宣講者的光
《如是說》的《序言》中,查拉圖斯特拉下山前,曾說:“你偉大的天體??!你如果沒有你說照耀的人們,你有何幸??裳粤?!”“照耀”便是光照者的功能,一開篇,作者就已指明查氏是光照者,“光”便是唱歌的查氏的象征?!岸业撵`魂也是一注跳躍的噴泉”夜到來后,噴泉跳躍著,本應寂靜安眠的大地上,噴泉卻在“更加高聲的說話”,光的靈魂是噴泉,噴泉跳躍著,不斷向上。與“舞蹈”的意象相似,“跳躍”的動作也展現超人向上的意志力?!疤S”代表的是輕盈,擺脫大地上教義的束縛,張揚生命的活力。噴泉“高聲的說話”所指的是查氏對于“夜”的勸說,夜到來后,噴泉更加“高聲”,說明夜是光言說的對象,有研究者認為查拉圖斯特拉是一位宣講者,向世人教授自己的“教義”,在這里,噴泉在夜中的跳動與歌唱,顯示了這層講述與受述的關系。接下來,是“光”的進一步言說。“而我的靈魂也是一個熱愛者之歌”“熱愛”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耶和華教導人們愛自己的鄰人,“愛”在基督教那里乃是一種博愛,愛在這里乃是一種創(chuàng)造者的意志。但是超人的熱愛不是造物主的意志,上帝作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已經消失在人類的生活之外,查拉圖斯特拉宣誓的乃是一種自我的精神,不依存超驗的上帝而存在。
在下面一部分中出現了三個意象,分別是“星星”“螢火蟲”“光之贈禮”。“星星”與“螢火蟲”的光是微弱的,而“我”發(fā)出的光是“火焰”,“星星”與“螢火蟲”并不是同行者,但是卻帶來“光之贈禮”?!翱墒俏疑钤谖易约旱墓饫?,我把我自己發(fā)出的火焰又吸回我的身體里?!被鹧姹緛響敎嘏耍菂s在發(fā)出后又被自己吸收,這里傳達的是一種知己難求的孤寂之感,超越者必然不同于媚俗者,因而孤獨對于超人來說是一種長存的狀態(tài)?!百浻琛贝碇环N充足的狀態(tài),但在“我”看來,充足已經使得“我”麻木,“我的道德由于它的充實而厭倦它自己”渴求者有欲望去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但是擁有者面對的卻是重復的常態(tài),“祈求者的羞恥”“獲取的滿滿的手”都成為自我否定的證據,“贈予者”感受不到施舍所帶來的快樂,因而產生孤獨感。施舍”是奉獻的另一種形式,但是施舍者本人的滿足感卻是缺乏的,“渴望的欲望”已經從心中消失,“欲望”也是要毀滅的東西,是瀆神的不道德的東西,但在這種對于孤獨的書寫中,似乎可以看到尼采對于“欲望”的肯定,借查氏之口唱出的歌里,包含著對于個人欲望的贊揚。 “光”作為超人意志的宣講者,試圖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追求一個全新的世界。
二、作為追求者的夜
“夜”本應當是寂靜的,但是在《夜歌》中,《夜》成了蘇醒之時,高歌之時,在“夜”里,查氏表達了他心中的不平靜。“夜”象征著一種追求者,渴求“光”,高揚自身的欲望,同時,“夜”也是“光”所認定的理想者,是“光”所追求的同道。
“夜”是黑暗的,企圖尋求光明,這種期待使得“光”認為“夜”是明亮的?!氨I竊一定比受取還要幸福”作為贈予者的光,認為“盜竊”比“受取”幸福,譯者錢春綺認為盜竊乃是更加缺乏的狀態(tài),這種缺乏似乎暗含著超人的期待,施予與受取之間的鴻溝要依靠橋梁的搭建,在錢春綺的譯文中“鴻溝”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在黃敬甫與李柳明所引的《夜歌》中,“最終要在最小的鴻溝上面架橋”是其譯文,錢譯更加含蓄,黃柳所譯更加直白,但是可以看到夜與光之間的差別,與“光”的完滿不同,“夜”是欠缺的,渴求的,因而是“光”的受取者?!耙埂币彩羌澎o的,擔當聆聽者的身份?!耙埂瘪雎牭囊彩恰肮狻钡莫氄Z。黑暗的吸收光照,帶來自身的溫暖,而作為光照者,則只能忍受孤獨。
“夜”是渴望者,這種渴望是“有所渴望的欲望”“吃飽了還要吃的讒癆”?!熬哂羞@樣的前景,并懷著對知識和良知的熱望,我們怎能對當今的人感到滿意呢?”這種不滿足在夜身上體現為不知饜足的追求,所渴求的是更高的所在。但是這種不滿足也是“光”對“夜”的不滿足,“夜”作為追求者,有著必然的使命,因而必須達到“光”的要求。在詩的下一部分,是“光”對“夜”的報復,原因在于“靈魂”?!八麄儚奈沂掷锸苋?可是我還會觸到他們的靈魂嗎?”受取也要與施予配合,狼吞虎咽帶來的并不一定是成長,追求者要達到與施予者的共鳴。這種共鳴應當來自一種更深的體驗,“當他們的手已經向我伸出時,我縮回我的手”“光”的考驗是對“夜”的提升,“只有最高貴的,才是完全堅硬的?!背艘庵静⒉皇菧赝痰模肮狻弊鳛槭┯枵?,并不是善的施予者,而是作為提升者、不滿足者,“夜”對“光”的饋贈的接受也必然是艱苦的。尼采認為查拉圖斯特拉是一個雕刻者,人應當永遠是被嘲笑的存在,只有這樣,目光才能轉向未來,不執(zhí)著于眼前的自己。
三、音樂的精神
超人精神乃是一種狄奧尼索斯的精神,酒神精神代表著音樂的精神,借樂曲來表現可感事物抽象的概念。在《夜歌》中,查拉圖斯特拉所唱的歌曲中,也有一種陶醉甚至超越的精神,整首詩言說的便是對于超人意志的陶醉,這種陶醉中帶著對于將要到來之超人的必然的堅信,對于生命的獨立的追求,對于孤獨痛苦的承擔。
悲劇的夢中,在美的陶醉中,人的生命煥發(fā)出光彩?!巴ㄟ^一種神秘的統(tǒng)一感使個體得到解脫?!薄兑垢琛氛宫F了這種陶醉,尼采自稱這首詩為“最寂寞的詩”在這種孤獨與寂寞之中,卻產生了《夜歌》這樣充滿熱望的詩篇,正與尼采“一切決定性的東西都是從對抗中產生的?!睂R魳返木衲耸且环N悲劇的精神,在對孤獨最深刻的體驗中,個體達成了超越與滿足,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在這種孤獨之中,人才擁有了自我最“寂靜”的思考,在“夜”“噴泉”“熱愛者之歌”等種種意象中,達到激情的忘我狀態(tài)。
《夜歌》最前幾句與最后幾句詩歌是相似的,但是在這種重復之中,卻產生了音樂之美,前面詩篇引出后面的內容,后面的結尾則又展現余音繞梁的意蘊,暗示同行者的出現,以及自我意志的生生不息。正是在這種投入中,個體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現實,達到了對未來的聯結。
參考文獻
[1] 【德】尼采.瞧,這個人.[M].黃敬甫,李柳明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2] 【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3] 【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4] 【古羅馬】奧古斯汀.上帝之城[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雒曉陽.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看尼采的孤獨觀[J].文教資料,2018(34):1-3.
[6] 謝雨新.站在半坡看世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半坡”意象分析[J].名作欣賞,2017(12):146-147.
[7] 甘資鴻,龐希云.《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超人哲學的隱喻與闡釋[J].文化與傳播,2013,2(05):37-41.
[8] 王路靈.論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舞蹈”意象的隱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8(0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