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柯毅
摘 要: 徽州古民居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罩菝窬釉诖迓溥x址、民居建筑和裝飾細部的處理上都體現著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學思想對其深入研究不僅可以從理論上揭示徽州民居所具有的環(huán)境美、建筑美、裝飾美的特點加深對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對現代環(huán)境藝術、造型藝術、裝飾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徽學;建筑;美學;和諧美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733(2020)17-0240-01
早在明代初期,徽商的往來和文化傳播慢慢帶動了徽州各地的建筑風格的轉變,徽州民居也漸漸演變成一種當時十分特別的建筑特點,直到清代中期,徽州建筑物的風格發(fā)展已經到達成熟階段,富有情感和自己獨特審美的實用性徽州民居深受當代人喜愛。
首先,徽州建筑物的最大特點在于它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強調在人類的活動和民居中注重可持續(xù)的綠色發(fā)展、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生態(tài)平衡,以達到子孫萬代生生不息的目的,讓人類在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福澤。
通過對徽州民居的研究可以發(fā)現,“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徽人在村落的選址上。一般來說,徽州民居所處之地地勢平坦、在水源附近,還十分廣闊,既可以不用擔心水資源的匱乏,利于人們的養(yǎng)殖和生存、繁衍,讓子子孫孫都生存在這個家園,薪火相傳,還可以讓村落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更加頻繁,利于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換和更新,讓徽州人在尊重、愛護和順應大自然的同時,形成與大自然的共生狀態(tài),演變出徽州人獨特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優(yōu)勢,演變出徽州建筑物獨特的自然美學和景致觀。
受“天人合一”和陰陽五行的影響,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選址還帶著濃濃的封建宿命色彩,基本上每個古民居的選址都有一定的風水依據,“高低向背異、陰晴眾豁殊”,在青山綠水之間,徽州建筑物格局構建模式不僅呈現線狀,還可以以塊狀形式呈現,整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錯落有致。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格局構建下,徽州人可以在河邊飲水,在山林里伐木,在平地上鋤田,在林間漫步,有了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抵御外敵的侵犯,徽州人在這片天地上山水相依,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好不樂乎。
其次,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風格十分統(tǒng)一,整體布局和單體建筑造型之間有很強的和諧性,不僅體現在色彩運用在建筑物上的感官對比、視覺沖擊,還體現在藝術形式上的美學聯系。一直以來,徽州建筑的建筑風格都擬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在整體上不會與大自然格格不入或者讓人感覺突兀和不和諧,統(tǒng)一而且形成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大自然的裝飾品;在建筑物色彩方面,每個民居個體的色彩風格迥異,建筑模式有著自己的選擇,有著其獨特的個人審美和特點,但這些別具一格的差異在形成徽州建筑的整體布局時,又顯得特別統(tǒng)一和和諧。
從建筑的群體布局看,徽州建筑的院落內部格局一般具有很大的深度空間,院落與院落之間的組合和套嵌極具視覺美感,依山傍水的選址和房屋的坐北朝南使得院落整體的布局顯得更加和諧、采光更加好。細觀一個個單元的建筑群,都具有一個用來采光、通風和排水的“天井”,由于以其為中心進行構建四周的房屋,在雨天的時候,可以通過其周圍房屋屋頂將雨水收集進“天井”,起到“四水歸堂”的寓意。同時,庭院內還種有許多的花草果樹,設有增添田園氛圍的石桌、石凳、魚池、假山和流水,整體而言,庭院內部不僅采光很好,也不至于因為采光太好而導致整個庭院的炎熱,達到一種身處大自然的入住體驗,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身心很容易因為這樣靜謐舒適的環(huán)境而變得不那么浮躁和功利,利于徽州人的身心健康。
相對于庭院內部的靜謐舒適,徽州古建筑的外部造型的實用性則與其形成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美感。外部造型多以高大的馬頭墻為主,馬頭墻相對于一般的墻體而言,沒有那么普通、單一和呆板,旨在隔開內院的前后廳、各個庭院的同時,預防由于庭院數量和密度大可能導致的火災,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安全和質量。另外,馬頭墻的疊層有2層、3層,多至5層,層層疊疊的馬頭墻賦予了整個徽州建筑特有的動態(tài)美,有的馬頭墻高出屋頂數米,有的馬頭墻呈斜線,有的馬頭墻仿佛一個“凸”字——中間低兩頭高,有的馬頭墻和其他馬頭墻結合在一起看仿佛“萬馬奔騰”,有的馬頭墻遠遠望去仿佛與整個天空交織在一起,沒有任何違和感,反而有一種徽州古民居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和諧感和與大自然和平共生的美感。
最后,徽州建筑設計時的美學原則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徽州建筑設計美學理念大都秉承“天人合一”、維持大自然生態(tài)平衡和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古村落的選址不僅有一定的風水依據,還有著其特別的情感寄托,徽州人寄情于山水,尊重并順應大自然,所以把自己的家建造在這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里,靈活利用大自然帶來的各種福澤,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同時也為大自然的維護和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罩萁ㄖ炔康娘L格,也是保持與整體美學理念的一致,不管是內部安置的“天井”,“四水歸堂”,還是每一株花草,每一顆樹苗,每一滴晨露,每一眼噴泉,無不體現了徽州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遵從,維持著人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平衡,安靜而又舒適。
其二,徽州建筑設計比較偏向于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美感,實用性和現代藝術性的統(tǒng)一。馬頭墻的運用體現了其的實用性,帶給了整個建筑物新的靈魂和生命力,而建筑內部的石材的雕琢、木材的處理和色彩的選擇,都給與整個建筑內部和外部不一樣的生命力張揚對比,內部的處理細微至每個細節(jié),保留了材料最原始美感的同時,增加了更為切合的處理,使得整個建筑內部的處理很有分寸,再多一分或者是少一分都會覺得不是這個“味道”。整體的徽州建筑與周圍的大自然形成淡雅的水墨畫,令人流連忘返。
總之,徽州民居在村落選址、內外部處理上都極具其特有的建筑美學風格,不僅是我國建筑藝術的文化魁寶,對往后的建筑風格極具參考和借鑒意義,意義深遠,同時,徽州建筑的設計美感、與大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念美感和工藝巧妙之美,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許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態(tài)美學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
[2] 湯太祥,王錦坤.徽州古民居:《周易》美學思想的體現[J].周易研究,2010(0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