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內容摘要:寫作是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情達意的重要方式,由于人文性教育的缺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為促進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本研究基于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分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提出呼喚寫作主體的回歸;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與創(chuàng)新意識;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三點建設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策略
寫作就是寫文章,是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學生作文。[1]寫作教學是一個多方面的訓練,包括寫作知識的掌握、寫作素材的積累等。教師教學生寫作文、寫隨筆等這一教學活動一直伴隨著學生離開校園,但是初中是學生掌握寫作知識等的關鍵階段。雖然在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課堂上開設了不少的作文課和閱讀課,但仍有初中生不會寫作文、不想寫作文,正可謂是投入與收獲不成正比。
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倡導新課程改革理念以來,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改革在新課改背景的影響下也在不斷的進行探索、改革,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其成效卻收獲甚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寫作主體的丟失
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寫作文、寫日記本是他們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思想的一個方式。但在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學生身上,這樣長此以往,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逐漸演變成教師想法學生寫的局面,而作為教學對象的初中生他們的寫作只想呈現(xiàn)教師或他人的觀點、意見,或者說他們的寫作中已經(jīng)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見解了?;诖耍瑢W生的想法和教師的想法雜糅在一起,這就造成了學生寫作主體的丟失,寫作動機日益弱化,寫作所需的創(chuàng)造性被淹滅,初中生萌發(fā)的對寫作的熱情和興趣也逐漸消失,也就出現(xiàn)了我們今天寫作課堂上抱怨的學生不愿意寫作文的局面,他們一度認為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是極其痛苦的,甚至有些學生一聽到教師布置寫作任務就心煩。
(二)寫作教學的模式化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現(xiàn)在的初中課堂寫作教學存在著急于求成,為拿高分而避重就輕的觀念傾向。為了應試一次次的語文考試、為了決定命運的中考,師生開始注重素材的套用,開始關注每一次的分數(shù),至于寫作所需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素材的積累等被這種急功近利的寫作觀念所忽略。為了作文的迅速提分,師生開始尋找寫作的捷徑和小竅門,如在開頭使用大量優(yōu)美的排比句,中間提出論點然后羅列幾個素材往論點上套用,最后以大道理回歸主題結尾。這種模式的寫作不再是發(fā)表個人獨特見解的方式,而只是一種提高分數(shù)的手段。至于課標中要求的初中寫作教學目標提出的寫作要感情真摯,[2]更是被拋之腦后。初中生寫作文變成只注重對開頭和結尾的語言構思以及中間內容的編排,變成了寫作素材的套用。因此本該充滿生機、活力與個性,感情真摯的作文也變成了好句好段的拼章接湊。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來說要解決寫作教學的模式化問題。
(三)脫離生活實踐
在寫作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有話可說,就應該加強初中生對生活的認真觀察與感受。每次的寫作話題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不是“徒手摘星辰”。但在現(xiàn)在的初中寫作課堂上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教師為了學生在考試中能夠提高作文分數(shù)而講作文,學生為了完成試卷或者教師平時布置的寫作作業(yè)而被迫“寫作文”。甚至為了博得改卷人的認可,他們的寫作與實際生活開始出現(xiàn)斷層,為作文主題捏造大量的素材。在一次次的作文寫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的學生淪為了“孤兒”,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帶病上課、改作業(yè)”,每一位同學都曾因“扶老奶奶過馬路而遲到”。這些脫離他們日常生活實踐的素材和虛假的情感越發(fā)普遍的存在于作文中,真實的情感和生活也離他們越來越遙遠,這種脫離生活實踐的寫作導致初中學生的作文出現(xiàn)“套、假、同”的弊病。
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對策
(一)呼喚寫作主體的回歸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是寫作教學的指導者,寫作教學的對象是每一位學生,所以師生應該認清楚學生在寫作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首先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留充足的空間進行寫作。語文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過多的干涉,尤其是在觀點和情感表達上,學生更不應該為了分數(shù)而盲目迎合教師的喜好,一度盲目把教師當成自己寫作的對象。語文教師在寫作課上可以先給學生示范如何出作文題,待學生掌握后讓學生自愿出題目和要求,學生根據(jù)要求主動觀察身邊的事物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于學生的觀察和見解不應該用對與錯評價,而是要肯定他們的可借鑒之處。在初中最常見的寫日記的方式可以成為學生記錄自己生活的手段,因為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感受只有自己清楚。如此就把寫作的空間以及思考的權力交給了學生,這時學生敢于以我手寫我心,也就有利于學生寫作主體的回歸。
其次,寫作必須是學生對此話題進行真情的抒發(fā)。寫作是學生對某個話題或者材料在進行提取和加工的過程中加入個人的真實情感,而不是虛假的套用和改編。真正能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的作文不是感人肺腑的素材的拼湊,而是那些來源于寫作主體的真實生活的文字和情感。真情實感的寫作就要求寫作的主體也就是初中生應該在審清題目的基礎上與自己的真實生活相聯(lián)系,所寫之事應是自己所見、所知的,所抒之情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學生在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的同時,也達到了寫作主體的回歸,因為這些見聞、感受皆是主體自身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創(chuàng)新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標關于寫作教學提倡“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3]這就表明寫作需要創(chuàng)新意識和興趣。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興趣是初中生想要進行寫作活動的原動力。初中學生有青春、有活力、有性格,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物會有厭煩感,相反那些能夠引起他們興趣的事物會讓他們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興趣的培養(yǎng)對于改善初中寫作教學必不可少。興趣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要求教師要轉變以往的禁錮式的寫作教學模式,改變寫作是快速提分的觀念,教師可通過適當替換的方式如通過寫隨筆或寫日記、周記等來解決學生不愿寫作文的問題。一旦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他們的好奇心會驅使自己對于寫作想要一探究竟,有助于改變學生認為寫作是一項枯燥無味的活動的錯誤認識。當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某一次寫作經(jīng)歷激發(fā)出來時,當他們的某一次寫作得到老師的表揚,受到學生的夸獎時,他們感受到了寫作的成就感時,他們就能認識到自己之前對待寫作的錯誤態(tài)度,初中生也會由以前的教師要求的必須寫轉變?yōu)椤拔乙獙憽薄?/p>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寫作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是寫作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學生才能寫出新穎、高質量的文章,才能改變自己寫作中出現(xiàn)的內容空洞、套用素材的現(xiàn)狀。這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想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充分的創(chuàng)作空間,減少自己對學生的制約,在寫作批改和評價時要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新之處。例如教師可以以“春天”、“生活”等其它題目讓學生先寫一篇關于“春天”的議論文,然后再寫一篇以“春天”為題的記敘文,最后寫一篇以“春天”為題的說明文,這樣在同一個“春天”話題的寫作訓練中,一篇篇相同話題但不同出發(fā)點的寫作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且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當然學生也要善于觀察,勇于發(fā)表獨特見解。
(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陶行知主張教育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其實寫作教學亦是如此,它也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為學生寫作文需要從個人的生活實踐中獲取寫作“原料”,同時通過寫作來發(fā)表自己對社會生活、人生、事物等的態(tài)度和見解。所以初中生想要寫出好作文,想要在寫作方面提高分數(shù),就需要聯(lián)系生活實踐,只有將寫作教學融入到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他們才能寫出好文章。
作為教師要積極主動的組織一系列與初中生的生活有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幫助他們搭建寫作與生活的橋梁,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去”,指導他們如何提取社會生活中的素材。如教師在布置完以“足跡”為題的寫作要求后,學生先思考自己關于“足跡”的寫作思路,想好后走出教室,先去觀察然后回來寫作,待寫作完成后教師指導學生再次走進生活進行觀察感受,這次回來后需要學生對自己第一次寫的作文進行修改,教師對學生的寫作進行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可寫、可用素材,這時作為寫作素材“搬運工”的學生也就能學會對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素材加以運用了,所以,學生要學會把日常生活與教師布置的寫作話題相聯(lián)系。當學生能將寫作要求、寫作思維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土壤時,他們也就擺脫了“孤兒”的身份。
三.結語
從整體看,寫作是真情的流露,不是虛情的強加;寫作是觀點的呈現(xiàn),不是素材的搬運;寫作是價值觀的傳達,不是想法的粘貼復制。寫作教學作為一個綜合訓練活動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語文思維、語言技巧與寫作能力。希望通過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分析能對擺正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位置、改變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明海,李洪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