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文 吳和清
內(nèi)容摘要: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由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和文化傳承與參與等四個維度構成,本文以《論語》作為切入點,探索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論語》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明確了以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和文化傳承與參與為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我認為,用傳統(tǒng)文化視角進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有價值的探索,而選用濃縮了漢語精華和蘊藉了傳統(tǒng)文化密碼的經(jīng)典讀物作為依托,是有效的路徑,本文則以《論語》為例子,談談我們的嘗試。
一.在修辭運用中培育“語言理解與運用”的素養(yǎng)
學習語文意在準確理解他人和表達自己,但在“準確”之上,我們還期盼生動、豐富和優(yōu)美,這就需要運用表達技巧。眾多文學作品都努力運用各種寫作技巧使自己的表達更為準確,《論語》重說理,而多用修辭手法,使說理生動形象和深刻。
1.比喻修辭。比喻能用于說理,但若要使比喻說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動,需用身邊事物作為喻體,《論語》中的說理便是如此。例如說明時間流逝之不息,孔子用流水做比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焙髞硪运鲿r間,皆出于此。例如德政的重要,孔子用天上星辰比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痹偃缛说倪^錯與改過,同樣用星象加以說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如君子之志,取譬于自然:“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2.反復修辭。反復能起到加強語氣、突出情感的作用?!墩撜Z》中的孔子,常愛用反復來表情達意。如贊美管仲的仁德,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笨梢娙实闹匾τ谀切袆幽X筋的人,孔子反復哀嘆:“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至于對自己觀察人的能力,孔子也用反復來表示肯定:“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里既是反復又是反問,肯定語氣非常強烈。
3.對比修辭?!墩撜Z》運用了大量對比修辭來說理,使得好壞、善惡、美丑等對立面更加鮮明,給人深刻印象和豐富啟示。對比不但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思維方法,我們將在下文說明。
修辭的學習,一石二鳥,既能解鎖《論語》的語義理解,也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是“語言理解與運用”素養(yǎng)培育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在交流辯論中培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素養(yǎng)
中職學生的思辨能力較弱,需要培養(yǎng)他們思考能力??鬃幼鳛槔蠋?,經(jīng)常教導或者啟發(fā)學生,有時甚至和學生辯論,很多時候他都在“說服”學生,而《論語》所展示的孔子的思維能力,使得他的“說服”十分有力。
1.對比思維。對比不但是一種修辭,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強調(diào)通過對兩種相近或相反事物進行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異同,加深對雙方或者某一方的認識?!墩撜Z》中最突出的是關于君子和小人的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薄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薄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比绻灰晃墩f君子怎樣,或者只說小人如何,恐怕只能得一個模糊的印象,但當兩者對比分析,兩者形象突出,優(yōu)劣易辨。學習對比說理方式,不但要使學生明辨君子、小人的區(qū)別,更應引導學生在日常中運用對比思維,提升他們觀察和判斷的思維質量。
2.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實際是反常識、反慣性,例如鼓勵學習,我們總是強調(diào)學習的好處,但孔子不這樣,他反過來說不學習的壞處?!昂萌什缓脤W,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知道,壞的結果更能引起重視,所以他把不學習的嚴重后果梳理一遍,讓人心驚膽戰(zhàn)。又例如鼓勵學禮守禮,我們都會強調(diào)學禮守禮能帶給你什么好處,但孔子強調(diào)“無禮”的惡果:“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比邕@種思維訓練能讓學生多動腦筋,多角度思考問題。
3.矛盾對立統(tǒng)一轉化思維。凡事皆有對立面,對立兩面統(tǒng)一于事物內(nèi)部但能互相轉化,并促進事物發(fā)展。所以孔子說“朋友數(shù),斯遠矣。”言下之意,勸說朋友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次數(shù)和頻率,一旦多了,親密便轉化為疏遠。如藝術,孔子認為,藝術是表達快樂與哀愁的,但如果不節(jié)制,兩者也會轉化為對立面——放蕩和悲傷。所以他贊美《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種思維提醒我們,既然事物矛盾雙方可以轉化,那么就有必要避免讓事物走向壞的一面,如何避免?孔子認為的是凡事必有節(jié)制,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借此勸喻他們不要沉迷某一類事物,引導他們向正能量轉化。
三.在語言形象中培育“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的素養(yǎng)
語文學習首先要培育學生對語言美的感受力,其次是挖掘文字背后的形象美和思想情感美,學習《論語》可以引導學生品味不同層次的語言美。
《論語》中最鮮活的人物,就是孔子?!墩撜Z》表現(xiàn)孔子多用語言描寫,而孔子的語言展示了他的思想情感,而他的思想情感,正是他最美的地方。所以《論語》中,語言、形象、思想情感三者完美統(tǒng)一,呈現(xiàn)了一個有趣、好學、有思想的孔子??鬃用涝谌说谰瘢骸皫?,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焙唵我痪洹皞撕酢?,道出了孔子的著急和擔心,人比馬重要。孔子美在平等精神:“有教無類”。這個“類”是關于人的出身、階級、社會地位、財富等,在等級分明且不可逾越的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能提出“有教無類”,極有膽識。非博愛、意志堅定之人,無法在那個時代和世俗觀念對抗??鬃用涝谒蟹踩说钠猓河龅郊值膶W生,他也會喪失信心,直呼“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足見其愛生之切??鬃用涝谒淖灾Γ骸拔曳巧?,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庇终f:“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雖然不認為自己愚笨,但孔子知道自己的成功乃來自學習。這種自知讓人動容。
所以,《論語》的美,在于語言的準確和豐富,也在于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高度。在引導學生感悟和體驗這些美的同時,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判斷和評價美:你可以不認同孔子的思想,不認可這種美,但我們更希望你能歸納和提出自己的美的范疇。唯有這樣,學生對美的理解才不會止于一時一文,才能落實“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素養(yǎng)的培育和延續(xù)。
四.在社會實踐中踐行“文化傳承與參與”的素養(yǎng)
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和我們疏離,很大程度是我們未將經(jīng)典的魅力喚醒。對學生而言,學無以致用,便不想學了。借著“文化傳承與參與”素養(yǎng)的提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嘗試接通傳統(tǒng)文化、當代精神和時代青年這三者的神經(jīng)樞紐,讓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使學生在社會交往和實踐中體會到自己的言行蘊藉著傳統(tǒng)的美德?!墩撜Z》里各種思想,今天看來仍值得學習和踐行。
1.好學樂學,學以致用??鬃右簧脤W,他對學習的內(nèi)容、方法、目標、作用和樂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習態(tài)度,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方法,他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內(nèi)容,他主張“文,行,忠,信”。至于學習作用,主張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言下之意,讀書要多,更要會運用。
2.擇善友同行,見不賢則改。青少年喜歡結交朋友,在朋友里找到自身定位和志趣,但青少年擇友卻因三觀不穩(wěn)定而多有偏差。對于擇友,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敝两駭S地有聲。子夏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边@是提醒我們,如要獲得朋友的尊敬,先要修身養(yǎng)性??鬃舆€對朋友做了區(qū)分:“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如此準確和全面的歸納,能給學生帶來思考。
3.正確對待錯誤,學會自省。孔子重視自省,但也原諒過錯。在他看來“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彼?,過錯是遮不住的,但改過就能受人敬重,真正的過錯是“過而不改”。而自省是改錯和修身的前提,孔子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笨鬃舆€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見孔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人交往也重在自我反思。
4.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鬃雨P于職業(yè)道德的看法,局限在為官從政方面,但他的各類建議,今天仍不失意義,尤其對于以就業(yè)為導向的中職生來說,學習《論語》就是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例如,孔子反對言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狈磳Χ喙荛e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彼麖娬{(diào)德位相配,重視崗位能力,“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币矎娬{(diào)職業(yè)操守:“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更強調(diào)做事要穩(wěn)妥有效:“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p>
五.結語
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探索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面臨兩個問題:傳統(tǒng)文化如何甄選?傳統(tǒng)文化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如何搭橋?這既考驗教師的眼光和格局,又考驗教師的文學功底和教學能力。
在《論語》的教學中,我們做了以下努力:一.翻閱和對比大量書籍,找到合理而又易于中職學生理解的解釋;二.始終堅持從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維度去挖掘其內(nèi)涵;三.掌握中職生學習心理,讓《論語》熨帖他們的心靈需求,喚回經(jīng)典的青春氣息;四.把握時代脈搏,重新梳理《論語》和時代,尤其是和時代青年之間的關系,讓《論語》煥發(fā)時代精神。我們相信,找到傳統(tǒng)文化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將為中職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方向和氣象。
參考文獻
[1]楊逢彬著.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唐翼明著.論語詮釋[M].作家出版社,2018
[3]李零著.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8
[4]楊逢彬著.論語應該這樣讀[M].中華書局出版社,2019
項目: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2019—2020年度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課題研究“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編號:1900248)。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工商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