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斯
“坐婆車”是沁水灣幾代人內(nèi)心最深的記憶,而九嬸就是這記憶深處最重要的人物。這種純手工打造的木制嬰兒車,整車不用一顆鐵釘,各個構(gòu)件都是榫榫相扣,卯卯相連。孩子坐在里面,穩(wěn)穩(wěn)當當,歡蹦亂搖,也不會翻車。沁水灣的人們都知道,九叔是當?shù)赜忻哪窘?,九嬸是九叔的第一高徒,她最好的作品就是十臺硬朗強實的“坐婆車”。
那年月,窮;那日子,難。莊稼人心中的期盼就是攢夠了木料,請九叔到家里打一輛做農(nóng)活用的架子車?!白跑嚒睕]人愿打,浪費木料,浪費工夫,耗費錢財,用的時間短??烧l家沒有嬰兒呢?九嬸就愿意打一臺“坐婆車”。為啥?她是村里的接生婆,她喜歡孩子,接生是她的手藝,也是她的飯碗。和九叔結(jié)婚那天開始,她就跟著九叔學做木匠活,榫頭卯眼,精細制作,樣樣專心。一年后,學成出師,“畢業(yè)作品”就是一臺“坐婆車”。九嬸記得清楚,那臺“坐婆車”是正月十五離開她家的,第一個用戶是小南屯的王咯嘰家。從此,這臺“坐婆車”就在村里轉(zhuǎn)起圈兒,東家用完西家用,李家用過換王家,這家還沒用結(jié)束,就又被另一家定下了。轉(zhuǎn)著,轉(zhuǎn)著,“坐婆車”就轉(zhuǎn)遍了全村。
九嬸的“坐婆車”在誰家了?快要生孩子的家庭都一遍遍地在打聽。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九嬸做的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坐婆車”就被西街的李籮頭家、西北角的王老尚家、寨后坑的大勺家借走了。從此,這三臺“坐婆車”也在村里轉(zhuǎn)起圈兒,再沒回來。那時候,農(nóng)村條件差,沁水灣五千口人的大村,光接生這件事就把九嬸忙得團團轉(zhuǎn)。九嬸是跟著娘學會接生的,娘家是中醫(yī)世家,爹娘都是當?shù)赜忻闹嗅t(yī),治病救人,德藝雙馨。爹娘精心研制的“舒筋活絡丸”在方圓幾十里都響當當?shù)?,慕名前來看病的,只收工本費,碰上家里窮的,啥費用不收。中醫(yī)人,干的是良心活,那心腸也軟軟的親切活泛、可敬可愛,九嬸就從娘的身上,學到了骨子里都不會改變的那份熱心腸。
村大人多,還有好多孩子坐不上九嬸的“坐婆車”哩。一年四季忙著接生的九嬸惦記著村里人的念叨。
“瞧麥罷”是村里人收麥后走親訪友的老習俗,女人們也大都趁機回娘家看望爹娘。這個時候,九嬸就在家里忙活了,敲敲打打,沒黑沒白,趕制成六臺“坐婆車”后,才忙里偷閑趕緊去了趟娘家,年邁的爹娘還在家里等著。九嬸心里有數(shù),這六臺“坐婆車”可要派上大用場了,那些孕婦們都快足月生產(chǎn)了,離不了。九嬸吃飯時就跟九叔念叨,你看啊,東街的虎頭家、磨盤家、糞叉家,王家胡同的銅板家,后圪當街的黑驢家,小北街的鋸末家,都等著要用啊。九叔就笑笑,做,做,不夠了咱再做。
老兩口,熱心腸,看著自己的手藝傳遍千家萬戶,心里在使勁兒地笑著,是真的甜蜜和幸福。
那個冬春之交,對沁水灣人來說是最痛心的時刻。幾天前,九嬸有些咳嗽,想著也不是什么大病。頭天傍晚,九嬸還用三塊碎磚支了鐵鏊子在院子里烙烙饃。晚飯時,還卷了大蔥吃了一個烙饃,就著咸菜喝了小半碗玉米粥。后半夜,九叔醒來上廁所,去叫在外屋煤火炕旁邊睡覺的九嬸,沒有動靜。推推被窩里的九嬸,沒動。九嬸,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了。
九嬸出殯那天,沁水灣人人淚流滿面,都趕來送九嬸遠行。九叔九嬸一輩子沒孩子,六個高徒早在磕頭拜師時就認了干爹干娘,靈柩前扛大頭,一身重孝,哭得天昏地暗。這么多年,沁水灣經(jīng)九嬸親手接生的孩子有多少,誰也沒數(shù)過,他們來到世上接觸到的第一雙手,就是九嬸溫暖的大手,那份情意,那份依戀,誰又能用言語表達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長長的出殯隊伍里,出現(xiàn)了十臺“坐婆車”,車里坐著十個孩子,十對年輕的夫妻推著十臺“坐婆車”,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在村里轉(zhuǎn)了幾十年的十臺“坐婆車”終于會面了,卻是在這樣令人痛心的時刻。
村支書老潮叔流著淚說,在農(nóng)村操辦了幾十年葬禮,沒見過這樣聲勢浩大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