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紅,苗群峰
(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zhì)大隊,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花市鉬礦位于華北地臺北部地區(qū)的燕山中生代板內(nèi)造山帶東段,是古亞洲洋構(gòu)造域和濱太平洋構(gòu)造域的交疊部位,地處我國第二大鉬礦帶即燕遼鉬(銅)成礦帶中段南部。大地構(gòu)造位置位于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馬蘭峪復背斜西段。區(qū)內(nèi)鉬礦主要分布在馬蘭峪復背斜核部,包括西廠溝鉬礦、花市鉬礦、太平村鉬礦和太陽溝鉬礦等一系列中大型鉬礦(圖1),本區(qū)已成為河北省重要的鉬礦礦集區(qū)。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遷西群跑馬場組變質(zhì)巖及新生界第四系(圖2)。
1)太古界遷西群跑馬廠組:分布在工作區(qū)內(nèi),巖性為含輝石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閃巖、變粒巖及磁鐵石英巖?;旌蠋r化普遍發(fā)育,形成條帶狀、眼球狀及斑狀混合片麻巖。走向20°~30°,傾向290°~300°,傾角60°~80°,褶皺緊密,局部倒轉(zhuǎn)。
2)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溝谷中,其巖性為黃褐色亞砂土、亞黏土、砂礫、卵石。
1—第四系砂土、砂礫石;2—長城系高于莊組:中厚層泥晶白云巖;3—大洪峪組:石英砂巖;4—團山子組:泥質(zhì)白云巖;5—串嶺溝組:黑色頁巖、粉砂巖;6—常州溝組:長石石英砂巖;7—太古屆遷西群跑馬場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8—太古界遷西群馬蘭峪組:斜長角山巖及角閃變粒巖;9—侏羅世:小安二長花崗巖;10—大次山單元:中粒石英二長閃長巖;11—掛蘭峪單元:中粒石英閃長巖;12—黃太營單元:斑狀花崗巖;13—王坪石單元:粗粒鉀長花崗巖;14—六里坪單元:中粗粒二長花崗巖;15—麻地單元: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16—石門巖墻:斜長角閃石巖;17—花崗斑巖脈;18—石英斑巖脈;19—閃長巖脈;20—地質(zhì)界限;21—角度不整合界限;22—脈動侵入接觸界線;23—逆斷層;24—正斷層;25—性質(zhì)不明斷層;26—綠片巖相韌性剪切帶;27—角閃巖相韌性剪切帶;28—地層產(chǎn)狀;29—片麻理產(chǎn)狀;30—鉬礦床位置;31—工作區(qū)范圍圖1 興隆縣花市一帶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Huashi area in Xinglong county
1—第四系砂土、砂礫石;2—太古界遷西群跑馬場組含輝石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夾斜長角山巖、變粒巖及磁鐵石英巖;3—礦脈編號;4—地質(zhì)界限;5—礦體產(chǎn)狀;6—地層產(chǎn)狀;7—斷層位置及編號圖2 興隆縣花市鉬礦地質(zhì)圖Fig.2 Geological map of Huashi Mo mine in Xinglong county
礦區(qū)范圍內(nèi)斷裂發(fā)育,主要有兩組。一組為北西—北北西向斷層。斷層一般長100~500 m,傾向北東,傾角70°~80°。后期成礦熱液沿巖層破碎帶貫入,主要形成鉬礦化。一組為北東向斷層,編號為F1和F4(圖1)。F1斷層位于礦區(qū)的西部,走向長460 m,傾向東南,傾角70°。F4斷層位于礦區(qū)的中部,走向長82 m,傾向東南,傾角80°。該斷層橫切11號礦體,但斷層規(guī)模較小,對礦體形態(tài)沒有大的影響。
區(qū)內(nèi)巖漿活動強烈,以早侏羅世侵入活動為主。北部出露有王坪石二長花崗巖體,并發(fā)育有元古代—太古代及中生代各種脈巖,南部出露有麻地堿長花崗巖體。其中,麻地堿長花崗巖巖體與成礦關(guān)系密切。麻地巖體為復式小巖體,由早期肉紅色堿長花崗巖(γ52a)和晚期侵入形成的灰白色堿長花崗巖(γ52b)組成,形態(tài)復雜,出露面積約5.35 km2,局部呈脈動型侵入接觸,但未見明顯的冷凝邊,這些特征表明兩次侵入活動的時間間隔可能較短。
鉬礦體位于麻地巖體以北100 m以內(nèi),標高600~700 m處,主要賦存于太古界變質(zhì)巖系中,鉬礦化主要受區(qū)內(nèi)巖漿侵入活動及構(gòu)造活動產(chǎn)生的北西—北北西向、北東向斷層控制明顯。礦脈主要沿著北西—北北西向斷層形成的巖層破碎帶貫入形成。鉬礦化類型主要為輝鉬礦石英脈型,輝鉬礦呈細脈狀分布于石英脈中或邊緣,少量輝鉬礦呈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脈中。
花市鉬礦含輝鉬礦石英脈成群產(chǎn)于太古界跑馬廠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系之中,礦體主要由輝鉬礦石英脈、輝鉬礦細脈組成。由南向北分布有15條礦脈,主要礦脈特征見表1。
表1 花市鉬礦脈統(tǒng)計一覽表Table 1 Statistical list of Huashi molybdenum veins
其中以11號礦脈為主,據(jù)坑道控制,11號礦脈沿走向厚度變化呈透鏡狀,沿傾斜呈波狀,590 m水平變?yōu)?5°,570 m水平中段50°,550 m水平變?yōu)?5°,而535 m水平以下傾角變?yōu)?5°,535 m水平以上傾角50°,535 m水平以下傾角變?yōu)?0°。
1)礦石類型及礦物組成
礦石類型可分為:塊狀含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條帶狀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斑雜狀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及細脈浸染狀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礦石中金屬礦物以黃鐵礦、輝鉬礦、磁鐵礦為主(圖3),占礦石礦物的30%~40%,其次為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含量不均勻。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含少量絹云母、綠泥石。
圖3 花市鉬礦顯微鏡下礦石特征Fig.3 Photos of Huashi molybdenum ores under microscope
(1)黃鐵礦:與鱗片狀輝鉬礦物集合體,以脈狀充填于石英脈靠近頂板部位,在石英脈由厚變薄或傾角由陡變緩的部位,礦化富集。反射色淺黃色,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粒徑0.2~0.6 mm,顆粒表面麻點較多,多以集合體形式分布于脈石礦物中。(2)磁鐵礦:半自形—他形粒狀,粒徑為0.1~0.5 mm,多被赤鐵礦沿顆粒邊緣及內(nèi)部交代。(3)輝鉬礦:以細脈狀充填于石英脈的裂隙中,輝鉬礦脈厚2~5 mm,最厚達10 mm。反射色灰白色,強非均質(zhì)性,呈半自形—他形粒狀,葉片狀、鱗片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粒徑一般為0.05 mm×0.01 mm ~0.2 mm×0.05 mm,輝鉬礦大多與其他金屬礦物沒有直接接觸關(guān)系。(4)黃銅礦:反射色銅黃色,呈星點狀分布于脈石礦物中。
2)礦石化學成分
條帶狀黃鐵礦—輝鉬礦礦石含鉬為0.2%~0.5%,暗灰色致密塊狀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含鉬0.6%~1.2%,平均值為0.7%,白色塊狀黃鐵礦—輝鉬礦—石英礦石含鉬一般0.05%~0.08%,平均值0.07%。鉬礦品位向北有增高的趨勢。
圍巖蝕變發(fā)生在石英脈的兩側(cè)或片理化帶中,帶寬0.2~1.0 m,蝕變類型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其次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
1)硅化:主要表現(xiàn)為沿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的石英脈以及團塊狀石英。乳白色、灰白色石英常呈脈狀、細脈狀、網(wǎng)脈狀、交錯網(wǎng)脈狀,從自形到半自形都有,大小不一,脈寬幾毫米到幾厘米,主要為含輝鉬礦石英脈。
2)絹云母化:主要呈細小鱗片狀集合體分布,多呈長石假象。
3)黃鐵礦化:含硫的熱液作用于圍巖,使圍巖產(chǎn)生黃鐵礦,與硅化、絹云母化共生,黃鐵礦自形—半自形粒狀,與輝鉬礦、石英等呈細脈狀充填于巖石裂隙中。
4)綠泥石化:多見于巖石裂隙中,或呈彌散狀分布。
5)高嶺土化:近地表條件下產(chǎn)生的黏土礦物。
根據(jù)野外地質(zhì)特征、礦物結(jié)晶特點、礦物共生組合特征、不同礦脈間穿插關(guān)系和圍巖熱液蝕變等特征(圖4),劃分出兩個成礦期: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成礦期。熱液成礦期為主要成礦期,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表2):
圖4 花市鉬礦床成礦階段典型照片F(xiàn)ig.4 Typical photos of metallogenic stage of Huashi molybdenum mine
表2 花市鉬礦床礦物生成順序及礦化期、成礦階段劃分表Table 2 Sequence table of mineral formation,mineralization stage and metallogenic stage for Huashi molybdenum mine
2.5.1 熱液成礦期
1)石英—磁鐵礦—輝鉬礦階段:金屬礦物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磁鐵礦,自形—半自形葉片狀輝鉬礦及他形粒狀赤鐵礦,脈石礦物為石英。
2)石英—輝鉬礦階段:為主要成礦階段。輝鉬礦呈中細粒、半自形—自形葉片狀、針狀,主要有兩種賦存狀態(tài):a.輝鉬礦呈細脈狀分布于石英脈邊緣,少量輝鉬礦呈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脈中;b.輝鉬礦呈細脈狀、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脈中。
3)石英—輝鉬礦—黃鐵礦階段:其形成時間大多略晚于石英—輝鉬礦階段。輝鉬礦呈細脈狀分布于石英脈中,他形—半自形黃鐵礦呈浸染狀分布于石英脈中,石英脈見弱綠泥石化,與圍巖界限不清晰,有交代現(xiàn)象。大量鉬在該階段和石英—輝鉬礦階段沉淀。
2.5.2 表生成礦期
礦床的表生成礦作用微弱,并未見有富集現(xiàn)象,僅在地表見有由風化淋濾作用形成的褐鐵礦等表生礦物。
花市鉬礦主要特征有:1)具有典型巖漿—熱液型礦床所必須的中酸性侵入體,巖性主要為堿長花崗巖;2)可見巖漿—熱液型礦床的蝕變類型,主要包括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褐鐵礦化;3)具有典型的細脈、網(wǎng)脈;4)礦化主要賦存于太古界跑馬廠組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系之中。綜上可以看出,花市鉬礦同世界上多數(shù)鉬礦床成因上均與花崗巖關(guān)系密切,屬巖漿—熱液成因[1-2]。
目前研究認為斑巖型礦床的礦化主要以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為主,礦床規(guī)模巨大[3-5]。成礦作用與賦礦斑巖體有成因聯(lián)系,主要產(chǎn)出在古陸邊緣板塊俯沖帶。礦體產(chǎn)于斑巖體內(nèi)部或接觸帶。僅少數(shù)大型和特大型礦床的斑巖體頂部為全巖礦化[6-7]。
葉天竺等研究認為,成礦深度影響礦體在巖體和圍巖中的分配,致礦巖體侵位越淺,礦化越集中在巖體內(nèi)?;ㄊ秀f礦床與典型斑巖型鉬床相比,花市鉬礦的礦體僅分布在麻地巖體的外接觸帶片麻巖中,礦化產(chǎn)于多期巖漿侵入及構(gòu)造活動產(chǎn)生的復雜節(jié)理裂隙中。鉬礦化主要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輝鉬礦以輝鉬礦—石英脈形式沿裂隙充填;另一種是輝鉬礦呈薄膜狀、細脈狀沿裂隙充填。因此,花市鉬礦的控礦因素、礦體空間分布、礦化特征等又與典型斑巖型鉬礦具有明顯區(qū)別。
近年來,對熱液脈型(包括石英脈、螢石脈等)鉬礦床的研究發(fā)現(xiàn),熱液脈型鉬礦床多呈斷控脈狀產(chǎn)出,常見脈石礦物包括鉀長石、絹云母、方解石等。礦脈可以是較寬的含礦脈體,也可以是細脈狀礦石組成的礦帶[8-10]。已知脈體以含礦石英脈最為常見,礦床與斑巖型鉬礦具較多相似之處,如:空間與中酸性巖體緊密共生,產(chǎn)于巖體內(nèi)部或外接觸帶中;常見蝕變有鉀鈉長石化、硅化、高嶺土化等;成礦流體為巖漿熱液,常見水溶液包裹體、CO2包裹體和含子礦物多相包裹體等。通過與典型熱液脈型鉬礦進行對比分析,認為花市鉬礦床為熱液石英脈型鉬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