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程國龍,李建東,康隴平,程國祥
(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金昌 737100)
水平礦柱是多中段同時回采的產(chǎn)物,礦柱的留設對采場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礦體開采過程中頂部需要一個保護層,既要確保整體穩(wěn)定性,又要確保采空區(qū)穩(wěn)定性,水平礦柱充當此角色,承載采場及空區(qū)[1-2]。但是,隨著開采深度增大,中段之間的礦柱越來越薄,水平礦柱變薄勢必造成應力的集中,隨應力集中程度加大,礦柱會逐步破壞,回收難度增大,資源浪費嚴重,甚至導致井下作業(yè)人員嚴重傷亡事故[3-4]。
金川二礦區(qū)1#礦體1 000 m和850 m兩中段同時開采,1 000 m中段現(xiàn)已揭露的礦巖節(jié)理裂隙更發(fā)育、圍巖穩(wěn)定性更差,裂隙水較上部豐富,采場地壓顯現(xiàn)將更加劇烈。1 000 m中段的開采現(xiàn)已對850 m中段的回采產(chǎn)生了明顯的應力集中,從1 038 m分段回采現(xiàn)狀可知,1 000 m水平巷道現(xiàn)已頻發(fā)嚴重的冒頂片幫、底鼓、蠕變變形破壞等強烈的地壓顯現(xiàn)現(xiàn)象。當1 000 m水平運輸?shù)劳耆茐膹U棄時,1 000 m中段底部將無運輸平面,而1 000 m中段水平礦柱是1 018 m分段回采結束后的接替分段工程,是二礦區(qū)保證連續(xù)高產(chǎn)的有力保證。按照目前二礦區(qū)采掘關系,水平礦柱回采應盡快合理建設,以確保后續(xù)生產(chǎn)的順利銜接。
近年來,二礦區(qū)的礦石產(chǎn)量維持在400萬t以上,1 150 m中段盤區(qū)消失后,1 000 m中段和850 m中段的生產(chǎn)壓力不斷增加,作為二礦區(qū)當前的主力生產(chǎn)中段,近年來1 000 m中段的年均出礦量達到了234萬t,實現(xiàn)了滿負荷生產(chǎn)。1 000 m中段僅剩余底部水平礦柱986~1 008 m段礦體,按照當前的回采速度,1 000 m中段各盤區(qū)預計在2021年7月將完全轉入1 018 m分段。
二礦區(qū)目前的開拓方法為“豎井+斜坡道”,采用機械化下向分層水平進路膠結充填采礦法,主要回采位于6行至25行之間的礦體,根據(jù)礦體賦存條件劃分盤區(qū),目前主要開采中段為1 000 m中段和850 m中段,1 000 m中段已經(jīng)完成1 138 m分段至1 058 m分段共5個分段的回采,目前主要回采1 038 m分段共8個盤區(qū)(FC、Ⅰ、Ⅱ、Ⅲ、Ⅳ、Ⅴ、Ⅵ和Ⅷ盤區(qū))和1 018 m分段共一個盤區(qū)(Ⅶ盤區(qū)),剩余1 000 m中段底部水平礦柱986~1 008 m段礦體。目前,1 018 m分段工程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后續(xù)轉段盤區(qū)的建設之中,按照當前的回采速度,1 000 m中段各盤區(qū)預計在2019年年底開始相繼轉入1 018 m分段,2021年7月將完全轉入1 018 m分段。850 m中段包含7個盤區(qū),主要回采978 m分段,且Ⅲ、Ⅳ、Ⅴ盤區(qū)要超前一個分層回采。另外,958 m分段正在進行第一個分層巷道的施工。整體開采縱投影圖如圖1所示。
圖1 二礦開采縱投影圖Fig.1 Longitudinal projection of the second mining
大傾角和厚礦體在多個中段同時回采時,如果在充填過程中接頂情況較差,水平礦柱必然會形成。以二礦區(qū)1 000 m中段和850 m中段同時回采模式為例,隨著1 000 m中段剩余礦體垂直厚度越來越薄,頂部充填體越來越厚,水平礦柱逐漸形成[3]。
數(shù)值模擬的關鍵點來源于二礦區(qū)1#礦體各勘探線地質橫剖面圖以及各分段采礦工程設計圖,如圖2所示,按照金川二礦區(qū)工程實際,將各分段剖面圖和平面圖關鍵點提取,再經(jīng)過坐標變換,得到礦山完整的關鍵點數(shù)據(jù),最終建立起了礦山的數(shù)值模型。
圖2 勘探線剖面關鍵點獲取圖(單位:m)Fig.2 Acquisition map of key points in the section of the survey line
1)建模區(qū)域選擇:本文采用FLAC3D軟件進行數(shù)值分析研究,幾何模型在豎直方向(Z軸)范圍:500 m~地表(地表大概高程為1 740 m);模型在Y軸方向即沿礦體走向方向范圍:4~26行線為中心向兩側共計擴展2 500 m;模型在X軸方向以礦體為中心向上下盤擴展共計2 500 m。整個模型大小為2 500 m×2 500 m×1 240 m。
2)模型邊界與破壞準則:本次數(shù)值模擬采用摩爾-庫侖屈服準則,頂部采用自由邊界,將重力加速度設置為-9.81 m/s2,四周和底部采用位移約束(Fix)。礦巖和充填體的破壞主要表現(xiàn)為彈塑性破壞。
3)建立FLAC3D有限差分法幾何模型:礦山開采前的矩形有限差分幾何模型如圖3所示,水平礦柱見圖4,本次建??傆? 792 326個節(jié)點,基本單元總計923 538個,其中六面體186 524個,楔形體186個,金字塔體35 234個,四面體701 254個。
圖3 模型圖Fig.3 Model diagram
圖4 1 000 m中段水平礦柱圖Fig.4 Horizontal mine pillars of 1 000 m middle section
數(shù)值模型建立完成之后,對模型中不同巖性材料賦予礦巖巖體力學參數(shù),施加相應的地應力場和模型邊界約束條件,運算至收斂(最大不平衡力為1×10-5為止)。施加初始條件至應力平衡后模型主應力等值云圖如圖5所示。
圖5 初始條件應力等值云圖Fig.5 Stress contour map under initial conditions
雙中段同時下向回采充填,對開采過程中1 000 m中段水平礦柱進行立體開采效應分析,即分別對每兩個分層開采充填完畢時的塑性區(qū)域分布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隨著開采水平下降,水平礦柱也逐漸變薄,當垂直厚度減為28~20 m之間時,1 000 m水平出現(xiàn)了較大范圍的破壞區(qū)域,礦柱垂直厚度在減為36 m之前時,幾乎未出現(xiàn)大的塑形區(qū)域,綜上所述本次模擬分析重點關注水平礦柱厚度在36~10 m之間,即礦柱塑性破壞區(qū)三維分析主要分析礦柱厚度為36、28、20、12 m(見圖6~9)。
圖6 水平礦柱厚度36 mFig.6 Horizontal pillar thickness of 36 m
圖7 水平礦柱厚度28 mFig.7 Horizontal pillar thickness of 28 m
圖8 水平礦柱厚度20 mFig.8 Horizontal pillar thickness of 20 m
圖9 水平礦柱厚度12 mFig.9 Horizontal pillar thickness of 12 m
分析塑性區(qū)隨著兩中段之間礦體變薄過程可知:在水平礦柱厚度為36~28 m左右時,塑性破壞區(qū)區(qū)域較小,貫通至1 000 m中段分布少;但在水平礦柱厚度為20 m以下時,塑性破壞區(qū)區(qū)域明顯增大,擴展到整個礦體中部。
1 000 m中段與850 m雙中段同時大面積連續(xù)開采過程中,臨時水平礦柱大于44 m時較穩(wěn)固;小于36 m時,塑性區(qū)接近50%。結合礦區(qū)1 150 m中段和1 000 m中段同時開采過程中,1 150 m中段水平礦柱在整體塑性破壞后回采的生產(chǎn)實踐,留設長期礦柱已沒有意義。
借鑒國內(nèi)外關于水平礦柱回收方法研究的專業(yè)文獻[5-6],結合二礦區(qū)生產(chǎn)實際,制定了針對1 000 m水平礦柱的回收方案,以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雷鳛榉侄蔚馈?78 m水平新掘礦石運輸?shù)溃瑢⒎侄蝿澐譃闁|、西部兩個獨立的回采單元,最大限度地避開了現(xiàn)有在用的重點工程,保障了二礦區(qū)安全生產(chǎn)和出礦任務在后續(xù)中段銜接過程中有序進行。
1)采準工程布置
受已開鑿的溜井、風井、管纜井等工程的限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1 000 m水平運輸?shù)罍p小掘進工程量,分段道工程可適時選擇全部利用1 000 m上盤沿脈運輸?shù)篮拖卤P沿脈運輸?shù)兰安糠殖龅V道。
(1)利用本方案時1 018 m分段按設計回采五層,1 000 m分段回采五層。
(2)按照目前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婪敌揞l率和周圍巖石情況看,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琅c各穿脈出礦道岔口和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1#出礦道至2#出礦道)巖石較差、變形較快,后續(xù)需要特殊加強支護(鋼管梁/鋼筋砼/長錨索),其他預留區(qū)域至少必須采用雙層噴錨網(wǎng)+U36鋼拱架+錨注支護。
2)分段通風
(1)1 000 m分段道(目前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繼續(xù)利用1 000 m中段通風系統(tǒng),分段西利用FA2″進風井(1 150~1 000 m),分段東進風利用FA1″進風井(1 150~1 000 m),將新鮮風流引入分段巷道,從而進入盤區(qū)采場,再由1 050 m副中段進入14行回風井。
(2)978 m水平運輸?shù)劳L
978 m水平運輸?shù)阑〞r期的新鮮風流經(jīng)18行副井進入,采用局扇及風筒加強通風。投入使用后新鮮風流經(jīng)18行副井進入,經(jīng)978 m水平運輸?shù)劳ㄟ^通風排污小井和通風小井排至998 m分段道,再進入采場,通過1 050 m副中段進入14行回風井排至地表。
3)分段礦石運輸
998 m分段道(即1 000 m水平上盤沿脈運輸?shù)?新掘溜井聯(lián)絡道并施工溜井(1 000~978 m),并且在978 m新掘礦石運輸?shù)? 138.5 m,978 m至1 000 m礦石運輸?shù)来胧┬逼碌?02 m,即采場礦石→分段溜井→978 m分段礦石運輸?shù)馈?78至1 000 m礦石運輸?shù)馈行牧锞?50 m水平有軌卸礦站旁側的卸礦溜槽中。
利用本方案可安全高效地回收1 000 m中段底部水平礦柱,最大限度地回收礦石資源,為1 000 m中段水平礦柱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技術支撐與保障,有利于二礦區(qū)的生產(chǎn)組織的有序銜接。
1)本文根據(jù)金川二礦區(qū)1 000 m、 850 m中段開采現(xiàn)狀,建立起了礦山的數(shù)值模型,模擬水平礦柱隨著開采深度變化的形成過程,得出當兩中段之間礦體垂直厚度小于36 m時,塑性區(qū)接近50%,水平礦柱厚度為20 m以下時,塑性破壞區(qū)區(qū)域明顯增大,擴展到整個礦體中部,礦柱完全破壞。
2)通過對1 000 m中段水平礦柱安全高效回采進行探索和研究,形成了礦柱回采的方案,首次提出將一個分段劃分為東、西部兩個獨立的回采單元進行回采,最大限度地避開了現(xiàn)有在用的重點工程,保障了二礦區(qū)安全生產(chǎn)和出礦任務在后續(xù)中段銜接過程中有序進行。
3)本文研究成果,可為二礦區(qū)850 m中段乃至深部開采工程的底部礦柱的回收提供寶貴的實踐經(jīng)驗,起到良好的示范與借鑒作用,有利于二礦區(qū)實現(xiàn)長周期安全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