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
我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一起感受溫暖與幸福。
“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這是某期《奇葩說》的辯題。有網(wǎng)友評論:“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边@段無比揪心的話,竟有無數(shù)人留言點贊,說自己也是這樣。我們都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墒聦嵣?,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怎樣對待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怎樣愛孩子,才能讓親子關系變得真正緊密。
讓孩子知道,他比面子重要
前幾天,一位日本媽媽,在網(wǎng)絡上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兒子讀幼兒園時,曾跟著奶奶去別人家。當時,他看中了那家孩子自己做的高達模型,孩子母親二話沒說,就送給了兒子。后來兒子長大了,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雖然當時得到了對方家長的認可,但沒經(jīng)過本人允許就把玩具帶回家,實在過分了。要是這種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他一定會哭的。幾年前,婆婆曾擅自把女兒的玩偶送給了侄女,女兒為此大哭了一場。現(xiàn)在女兒已經(jīng)是小學生了,偶爾想起那個玩偶還會很傷心。她說,那是她最喜歡、最珍愛的一個玩偶。
蒙特梭利認為,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jīng)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我們?yōu)榱巳穗H關系不受影響,擔心惹來小氣的質(zhì)疑,就自作主張地處理孩子的物品。本質(zhì)上就是不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人看待。一旦意愿被忽視,孩子會覺得,遭到了父母的背叛,會失去安全感和歸屬感,甚至不再愿意信任父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如果父母對自己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不管發(fā)生什么事,請跟孩子站在一邊。孩子,比面子更重要。
父母越相信,孩子越優(yōu)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關于“對學習和生活現(xiàn)狀與期望”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電影《墊底辣妹》中的女主角沙耶加,學習成績一直不好,經(jīng)常闖禍被叫家長。有這樣的孩子,相信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會覺得恥辱,可沙耶加的媽媽卻不這么認為。她說,正是這些事情,她才能跟女兒多溝通;不苛求,期望不高,希望孩子開心就好。當女兒說,她要考日本一流的慶應大學時,媽媽沒有絲毫的打擊和不屑,而是立即想辦法,在晚上去流水線兼職打工,幫女兒掙到足夠的補課費。后來,老師指責沙耶加上課睡覺,媽媽表示,女兒是太累了,白天學晚上也學,上課忍不住了才睡一會兒。總之,她總能看到女兒好的一面,并且無條件地支持、信任孩子。
在最后,沙耶加如愿考上應慶大學,實力打臉所有不看好她的人。就像鄭淵潔,他在上小學時,常惹老師生氣,還被稱為“全班最沒出息的人”,甚至被學校開除。沒想到,父親在看完他寫的充滿情節(jié)、鋪墊和懸念的檢討后,反而安慰說:“沒事,小子,我回家自己教你。”對于父親站在他這一邊的舉動,鄭淵潔在采訪中說:“我一輩子對父母都非常感恩?!?/p>
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實驗表明,你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認同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那孩子就真的會在這種正向反饋中,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相信,不是因為孩子一直很優(yōu)秀,而是盡管他很差,我們依舊愿意相信他。
與孩子共情,而不是盲目較勁
上周,朋友帶孩子參加一個旅行團。在走玻璃棧道時,兒子沒走兩步,就嚇得退回起點,再也不愿意邁出一步。不少旅客都在看著,朋友急得大吼。好好的親子行,在朋友的斥責聲中結束。教育家盧梭認為,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如果我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問題對立,這種理解和陪伴,反而會制造更多驚喜。要記住,共情,是一種不帶功利目的的能力,在孩子需要時,讓他知道,你永遠跟他站在一起。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生孩子,是為了什么?其中點贊最高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參與,意味著付出和欣賞,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yǎng)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一起感受溫暖與幸福。
是啊,作為孩子,他們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作為父母,我們也不需要是萬能博士,不需要是完全無過的圣人,只要永遠跟孩子站在一邊。就像《奇葩說》的嘉賓高秋梓說:“不管開心不開心,我都會告訴我爸媽,因為不管發(fā)生什么,他們都會接住我?!蔽蚁耄@種踏實和信任感,才是父母子女一場,最溫暖的滋養(yǎng),最幸福的答案。
張圣安摘自《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