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麗
(盱眙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淮安 211700)
本次研究納入患者我院消化內科接收診治的78例患者,經確診均具有惡心、嘔吐癥狀,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平分為觀察組(內關、中脘、足三里穴撳針針刺治療)以及對照組(消化內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 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50.12±5.02)歲;對照組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50.93±6.02)歲。兩組患者上述性別、年齡等資料不存在影響治療效果對比的差異,P>0.05,可對比分析。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消化內科藥物治療。
1.2.2 觀察組:給予對照組的常規(guī)消化內科藥物治療方案,并同時給予撳針針刺內關、中脘、足三里穴治療。對局部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撳針(0.22 mm×1.5 mm)針刺患者內關、中脘、足三里穴,留針3 d更換一次撳針,每3次一個療程。撳針貼在穴位上,指導患者或家屬每 3~4小時按壓一次,每次20下,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兩組患者共治療6療程,期間定期觀察評定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減輕情況。
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程度
根據惡心嘔吐評判標準進行PONV分級。Ⅰ級:惡心嘔吐癥狀完全消失;Ⅱ級:有輕微惡心、嘔吐癥狀;Ⅲ級:有明顯的惡心、嘔吐癥狀;Ⅳ級:有嚴重的惡心、嘔吐癥狀。
研究獲取具有惡心、嘔吐癥狀的消化內科患者資料采用SPSS 17.0系統(tǒng)軟件分析;年齡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減輕效果分析(n,%)
撳針刺進人體內會產生微小的電流,進而改變局部電位差;并且刺入人體內的撳針將腐蝕并產生微量元素,進而改變局部濃度差,實質上針刺即時的臨床療效是由于一種電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即撳針刺入人體內后由于改變了穴位局部的電位差和濃度差,繼而改變了相應的神經及其周圍組織從而產生治療效果[1-2]。目前撳針針刺療法治療范圍越來越廣,內關歸于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宣調三焦的功能,據臨床資料表明,針刺內關對于惡心、嘔吐癥狀有較好療效;中脘歸于任脈,主治嘔吐吞酸等癥;足三里歸于足陽明胃經,主治胃腸相關疾病,具有補益中氣、調理脾胃等功效,可改善幽門肌痙攣,并可改善胃液總酸度及游離酸度,使其水平漸趨于正常[3]。
綜上所述,撳針針刺內關、中脘、足三里穴治療可有效減輕消化內科患者惡心、嘔吐癥狀,操作簡單方便且不危及重要臟器,安全性高。相對于常規(guī)治療方案,具有明顯的治療優(yōu)勢,臨床應用效果十分顯著,前景廣闊,應當進一步研究應用以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