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疫情后的第一場電商大促展現(xiàn)了中國經(jīng)濟強大的韌性和強勁的消費復蘇勢頭,也展現(xiàn)了人們在消費上的變化——人們在購買東西時開始考慮“值不值”。這種“值不值”不單單是考慮價格,更多的是在追求生活品質(zhì)的同時更加趨于理性。對于這種理性消費與消費升級同時共存的購物者需求,一個新的概念——“值經(jīng)濟”被提出。作為后疫情時代的消費新常態(tài),“值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更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
“其實我真的什么東西都不缺,但就是忍不住去逛??吹矫餍腔蛘呔W(wǎng)紅推薦的產(chǎn)品,就覺得自己一定要買。比如說,明明知道家里的面膜都夠用三個月了,但只要一看到有人推薦說哪款面膜好用,只要我沒有,就忍不住下單。”小林說這些話的時候,神情中夾雜著焦急與無奈。
這些年來,“買買買”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一種消費心態(tài)。一些人陷入瘋狂購物的漩渦之中,有事無事買、境內(nèi)境外買,用買炫耀、借買消愁,高興的時候買、悲傷的時候買,有錢的時候買、沒錢的時候也買……似乎任何理由都可以成為購物的借口。在“買買買”的消費潮中,有些人享受著“買買買”的樂趣,也有些人被瘋狂購物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買買買”日益成為被人們接受的日常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按下了“買買買”的暫停鍵。疫情后,復工難、復工后工資被“打折”,人們的收入被“砍斷”,但支出卻有增無減,房貸車貸要按時還、孩子還要繼續(xù)養(yǎng)……當“月光族”的平衡生活被打破后,“買買買”是否還會成為消費常態(tài)?
在經(jīng)歷了艱難的復工、復產(chǎn)、復學后,消費的復蘇成為人們最關心的事,在疫情的重創(chuàng)下,報復性消費被寄予振興經(jīng)濟的厚望。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指在某個特殊時期或場合限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一旦開禁之后放開欲望進行瘋狂消費的行為。在疫情的影響下,有不少人表示疫情過后一定要好好消費一次,但也有人表示,“我也想報復性消費,可是我沒有錢”。但無論有錢沒錢,報復性消費還是隨著復工復產(chǎn)一起來了,與之一起來的還有人們在消費方面發(fā)生的一些變化。
2020年6月18日,除京東、天貓等各大電商平臺均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外,網(wǎng)購產(chǎn)品推薦平臺“什么值得買”也亮出了驚人的戰(zhàn)績:僅用了88分鐘,“什么值得買”今年“618”的GMV(成交總額)就超去年全天,而平臺當日銷售額較2019年同比增長74%。除此以外,“真的值得買”“惠惠網(wǎng)”“慢慢買”等好物推薦類平臺也開始活躍在大眾的生活中,被更多的人接受、應用。
在“什么值得買”的調(diào)研報告中,46.6%的受訪者表示因為疫情的原因出現(xiàn)了收入下降,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在消費上;52.4%的受訪者表示未來的消費將更理性保守,更注重理財、儲蓄等;而23.1%的受訪者直接表示未來一年將減少支出。這也在“618購物節(jié)”之后的媒體報道中得到印證,許多消費者表示減少了不必要的開支,不少品類商家也表示沒能通過此次購物節(jié)“回血”。
“之前買東西時,更多的是一種盲目跟風,很多東西買回來可能從來沒用過就被壓箱底了,有些時候甚至會為了追求數(shù)量而忽略質(zhì)量,時間久了就覺得自己買了許多‘廢品。疫情停工在家的幾個月,生活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也習慣了經(jīng)過多番對比之后買最適合自己的購物方式。除了減少開支外,往往還能花一樣的錢收到不一樣的驚喜?!标P于自身消費的變化,小張這樣說?!霸诮衲辍?18期間,我也只是趁著活動買了一些自己能用得到的東西,很多不是剛需的物品都沒有買?!?/p>
受訪者傳遞出來的消費觀念和“618”破紀錄的成交額看似矛盾,但卻傳遞出了一個新的消費趨勢:“買買買”會來,但會以“值得買”的形式到來。疫情之后,人們消費需求急劇上升,但消費行為卻更加理性。
從看到什么買什么到多方對比價格、質(zhì)量、買有用的東西,雖然不可思議,但“值得買”還是成為了當下大部分消費者的首選。
當理性消費成為人們的首選,一些唱衰消費升級的言論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酵起來。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公布,為促進消費體制升級繪制“藍圖”,自此消費升級開始被人們廣泛地知道。很多人把這當成消費升級的開始,但其實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一共經(jīng)歷了三次消費升級浪潮。第一次是改革開放之初,輕工紡織產(chǎn)品消費上升,食品比例下降。大部分人在解決溫飽問題后,開始購買以“老三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為代表的商品;第二次消費升級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這個時候的人們有更多的閑錢來購買更好的產(chǎn)品,代表性的產(chǎn)品是“新三件(冰箱、彩電、洗衣機)”;第三次消費升級是從2000年之后一直到現(xiàn)在,人們對于通訊、娛樂、旅游、教育和醫(yī)療保健的支出在迅速上升,房地產(chǎn)、汽車等大宗產(chǎn)品需求量突飛猛進。
也就是說,目前人們正在經(jīng)歷的仍是第三次消費升級,它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經(jīng)歷的事。但關于消費升級,當前市場上仍存在一個非常常見的認知誤區(qū):將消費升級簡單地等同于價格上漲,認為只有消費者購買的產(chǎn)品越來越貴、品牌越來越大時,才屬于消費升級,而若購買的產(chǎn)品價格降低了,也就不能說是消費升級了。
因此,拼多多的上市、1688被熟知、羊毛黨的大行其道讓“消費降級論”頗為流行,在這些平臺上,20元就能買到一雙不磨腳的鞋子,4、5元就可以買到耳環(huán)、發(fā)卡等小飾品,自熱火鍋低至5~10元錢一份,T恤20元左右、褲子不超過50元 、一條長裙80元就能買到……但這些被稱為“在線摳門”的人或許是理性消費的最先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理性消費并不意味著“消費降級”,理性消費指的是,消費者不是一味地追求價格攀比或品牌符號,而是理性地從需要出發(fā)進行適度消費,保證消費能力之內(nèi)的生活品質(zhì)。真正的消費升級,也應該是跳出價格和品牌的束縛,去追求產(chǎn)品的質(zhì)價比,追隨內(nèi)心所想,體驗更佳的服務體驗。
疫情之后,消費者的理性消費并不是直接“向下好省”,而是更加注重“精準消費”,放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支出,將消費重點放在了家居日用品、健康防護等用品上。據(jù)京東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618”期間,食品飲料、母嬰、美妝護膚是消費人數(shù)最多的品類,生鮮、醫(yī)療保健、廚具品類的增速最高、消費爆發(fā)力最強。此外,在疫情影響下,健康除菌空調(diào)成交額同比增長400%;除菌冰箱、洗衣機同比增長500%,其中母嬰洗衣機成交額同比增長100%;消毒殺菌凈水器銷量同比翻番。這表明,即便消費趨于理性,但消費者對于生活品質(zhì)的要求并未降級,能提升生活品質(zhì)的中高端日用產(chǎn)品仍受歡迎。因此可以說,理性消費既不與消費復蘇沖突,也不與消費升級相悖。
從“買買買”到“值得買”,人們的消費行為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開始向更高品質(zhì)的消費邁進。但真正影響著消費者長期消費的還是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升級離不開消費觀念的升級。
幾年前,毒害校園的“大學生裸貸”背后隱藏著的便是一種扭曲的消費觀念,有些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虛榮、攀比的心理向某些不合法的機構貸款,最后因還不上高額的利息深陷校園貸中,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除了大學生,也有相當多已經(jīng)參加了工作的人,因為要購買一些奢侈品,常常將自己變成“月光族”。而這一切的源頭是為了追求他們自認為的“消費升級”。那么這是真正的消費升級么?被扭曲了的消費升級到底是什么?
消費升級一般指消費結構的升級,是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費水平和發(fā)展趨勢。而這其中,并不包括一味地追求名牌、奢侈品。因此,“消費升級就是要花越多的錢買越貴的東西”的消費觀念是個偽命題。
其實,追求消費升級并沒有錯,消費升級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人們所追求的往往是變了質(zhì)的消費升級。網(wǎng)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丁磊曾經(jīng)提出的“新消費”理念,或許更能詮釋消費升級的本質(zhì)——買得更好、更優(yōu)質(zhì)、更便宜、更省心,同時富有生活美感,注重環(huán)保健康。
疫情“黑天鵝”加速了中國消費進入理性消費階段的進程,為消費觀念的轉(zhuǎn)變提供了一個契機。從疫情期間人們在家自制各種美食開始,到吐槽海底撈菜品漲價,再到“618”大促透露出來的消費新趨勢,人們不僅改變著消費行為,也升級著消費理念。
如今的中國消費群體更加理性成熟,越來越多人逐漸放棄略顯虛無的身份地位消費,對品質(zhì)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像過去那樣愿意為品牌溢價買單,在哪里買、買什么、為何而買以及購買后的作用等等成為消費時的優(yōu)先考量。消費者“貨比三家”的背后,其訴求不是單純地追求價格最低,不是所謂的摳門、消費降級,而是比較商品的各方面信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真正走向消費升級。
從行動上的消費升級到消費觀念升級,疫情后的消費復蘇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稗饤墐r格和品牌的簡單外顯,追求品質(zhì)感體驗的內(nèi)在?!闭嬲南M升級正以這種新的形式走進人們的消費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