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高血壓及動脈硬化是造成腦出血的主要原因,數(shù)據(jù)顯示該病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占比為10%~15%,具有發(fā)病突然、病情進展快等特點,且該病具有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臨床資料顯示,重度腦出血患者30 d內(nèi)死亡率高達50%[1]。腦出血后導致腦血流量下降,進一步引發(fā)缺血性腦損傷,加重了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療難度,對患者恢復造成嚴重影響,且增加了腦血管嚴重并發(fā)癥風險。為進一步探討治療腦出血后腦損傷的臨床治療方法,對本院68例患者分別采用依達拉奉、尼莫地平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本院68例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44~73 歲,平均年齡(63.17±7.54)歲;合并其他基礎疾病:高血壓23例,糖尿病13例。實驗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6~74 歲,平均年齡(63.26±7.52)歲;合并其他基礎疾?。焊哐獕?4例,糖尿病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經(jīng)由腦斷層掃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確診為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患者;③基底節(jié)出血量20~30 ml 的患者;④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②合并精神類疾病的患者;③腦疝致深度昏迷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脫水、降低顱內(nèi)壓、抗感染、補液、維持電解質(zhì)平衡、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后給予對照組依達拉奉(商品名:易達生,吉林省博大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51)靜脈滴注治療,依達拉奉30 mg+0.9%氯化鈉100 ml 靜脈滴注,2 次/d,單次滴注時間控制為35~40 min,連續(xù)治療2 周。給予實驗組尼莫地平(商品名:尼立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26)靜脈滴注,尼莫地平20 mg+生理鹽水500 ml 靜脈滴注,1 次/d,避免陽光直射,連續(xù)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各癥狀全部消失,血腫減少>50%,且NIHSS 評分降低>50%,精神狀態(tài)良好、無后遺癥;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減輕,血腫及NIHSS 評分減少21%~49%,且意識清醒;無效:治療后未至上述標準或病情無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對比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判定標準:NIHSS 評分:對患者意識水平、指令配合、眼球活動、視野缺損、面部癱瘓、肢體障礙等共計9 大項內(nèi)容的缺陷程度評定,分值0~42 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③對比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判定標準:BI 評分,對患者進食、穿衣、修飾、大小便控制、平地移動等共10 個方面的項目評分,滿分100 分,≤40 分為重度依賴型,日常生活完全需他人照料;40~60 分為中度依賴型,大部分日常活動需要依靠他人;61~90 分為輕度依賴型,少量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91~100 分為無依賴,患者基本實現(xiàn)日常生活自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及BI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和B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和BI 評分均優(yōu)于本組治療前評分,且實驗組的NIHSS評分、BI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n,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及BI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及BI 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腫量對比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的血腫量為(18.38±4.21)ml 與對照組的(18.31±4.17)ml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腫量為(8.42±3.05)ml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27±3.91)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實驗組中,皮膚紅腫1例,藥物過敏性反應1例;對照組中皮膚紅腫5例,藥物過敏性反應3例,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8%(2/3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53%(8/3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全球每年新發(fā)腦出血患者200 萬例,腦出血發(fā)生率占腦卒中患者總數(shù)的10%左右,且亞洲地區(qū)腦出血發(fā)生率高于其它地區(qū)。發(fā)病后會造成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并產(chǎn)生后遺癥,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持續(xù)降低,遠期療效差。雖然臨床對于該病的診療已有突破性進展,患者死亡率明顯降低,但該病恢復期的致殘率及后遺癥發(fā)生率仍較高,已成為世界性的醫(yī)療衛(wèi)生安全問題。
微血管病變是引發(fā)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其同缺血性腦卒中存在相似性,多數(shù)患者均伴有血脂異常、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各危險因素共同造成小動脈病玻璃樣病變、纖維素樣壞死或微動脈瘤,加速了血管破裂[2]。臨床資料表明多數(shù)腦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以基底節(jié)、丘腦或小腦等腔隙性部位為主,腦出血后患者發(fā)生缺血性損傷的風險高,而入院后的快速降壓治療,則進一步增加了繼發(fā)性腦出血風險[3,4]。鑒于此,臨床進行腦出血后缺血性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加強對不明原因癥狀及疑難病灶的檢查及診斷力度,聯(lián)合MRI 及血管彩色超聲方法進行聯(lián)合診斷,及時降低漏診或誤診率,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可靠依據(jù)。其次應做好對患者病情的全面評估和分層管理,合理調(diào)整減壓治療方案及脫水治療目標值。遵循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原則,依照患者個體癥狀及體征差異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綜合考慮臨床因素及非臨床因素,詳細了解患者病史、藥物服用史、過敏史等多方面信息,以確保整體藥物治療效果。
依達拉奉為抗氧化劑清除自由基類藥物,其在治療腦血管疾病中的最早臨床應用為2004年。醫(yī)學研究表明依達拉奉可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時抑制腦細胞過氧化作用,從而減緩神經(jīng)組織細胞凋亡速度,在減輕缺血再灌注及改善腦部缺血癥狀方面有一定功效[5]。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清除羥基、抑制白三烯合成、減緩神經(jīng)細胞損傷、抑制血管痙攣等方面,另有研究表明該藥同樣可降低腦出血患者心肌細胞磷酸酶含量,減小心肌梗死面積[6]。由此可看出依達拉奉在腦出血及心肌梗死治療方面均具有顯著效果,但對腦出血后缺血性損傷患者而言,仍需綜合考慮藥效、安全性等多種因素,依達拉奉藥物副作用多,且靜脈注射藥物用量大,并不適用于腦出血后缺血性損傷患者。
尼莫地平為雙氫砒啶類鈣拮抗劑,具有較好脂溶性。尼莫地平可透過血腦屏障緩解缺血性損傷腦病患者血管痙攣癥狀,在擴張腦部血管的同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且該藥物并不影響腦部正常代謝功能,其鈣離子拮抗劑對受損腦組織及血管內(nèi)皮具有保護性作用,可減少腦細胞鈣離子負荷能力,增強代謝功能[7]。其藥物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擴張血管并促進腦部血液供應、降低腦灌注壓、減輕神經(jīng)功能損傷、保護血管內(nèi)皮等方面。臨床應用實踐證實該藥物副作用少,局部皮膚紅腫及過敏反應,但均為一過性反應,未經(jīng)藥物干預即可于短時間內(nèi)自行緩解,藥物安全性高[8-10]。另外,參照當前各大藥網(wǎng)關于依達拉奉及尼莫地平的銷售價格,尼莫地平價格低于依達拉奉,對患者而言更具經(jīng)濟性。本次對比實驗中,實驗組患者藥物用量低于對照組,而整體療效、治療后患者NIHSS 評分、BI 評分、血腫量及藥物反應不良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次表明了同依達拉奉相比,尼莫地平治療腦出血后缺血性腦損傷更具安全有效性,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zhì)量及減輕經(jīng)濟壓力均具顯著價值。但臨床用藥過程中,需嚴格依照相關標準制定對應的用藥劑量及治療周期,確保臨床用藥的科學合理性。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缺血性腦損傷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療的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腦缺血,阻止腦損傷進一步發(fā)展,用藥后安全性尚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因回顧性分析可能產(chǎn)生回憶偏移或臨床資料選擇偏移等情況,本研究普遍性所有缺失,值得臨床再次甄選大量病例數(shù)進行研究,用以證實尼莫地平在腦出血后腦損傷治療的效果,同時通過隨訪觀察遠期療效,為臨床研究提供實驗和數(shù)據(j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