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華 李華英 彭紫城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患者在入院治療前(包括入院后但在疾病平均潛伏期內)罹患的肺炎。CAP 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對患者的健康威脅大,普通住院CAP 患者的死亡率為7%~10%,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CAP 患者的死亡率高達40%[1]。據近年文獻報導,CAP 是世界范圍內導致感染性疾病患者死亡的第一位病因[2]。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能滲透進機體組織內3~7 cm(支氣管和肺實質部位)產生生物效應,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能起到消炎功效[3]。還有學者[4]認為微波能通過抑制病原體的蛋白質、RNA、DNA 合成和激活溶酶體及增強T 細胞活性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方式達到抑菌的效果,還可以使人體血液中的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抑制人體過激的免疫反應,從而產生消炎的效果。機械振動排痰目前已廣泛用于臨床,是用振動排痰叩擊頭垂直作用于人體胸腔表面,按照氣管、支氣管引流分泌物的方向移動叩擊頭,最終達到排除痰液的目的,可以使呼吸道通暢、增加通氣量,加快患者病情的緩解。本研究選取86例CAP 患者,旨在分析傳統(tǒng)治療方案與微波照射聯(lián)合機械振動排痰治療CAP 的療效優(yōu)劣,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蕉嶺縣中醫(yī)醫(yī)院住院治療的86例CA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38~93 歲,平均年齡(65.55±14.58)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36~92 歲,平均年齡(68.04±13.7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CAP 的診斷標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5]中的CAP 診斷標準執(zhí)行。
1.3 排除標準 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有皮膚疾病的患者;③神志異常且不能配合者;④近半年有肋骨骨折病史者,或半年前有肋骨骨折仍未痊愈者;⑤血壓<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感染、化痰、辨證中藥湯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微波照射聯(lián)合機械振動排痰治療?;颊呷∨P位或坐位,用微波治療儀(南京華貝電子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HBS-A)照射患側肺區(qū),探頭距離皮膚約5 cm,微熱量,輸出功率設置為50 W,治療時間 30 min,1 次/d,治療7 d;同時采用叩擊式排痰機(江蘇好博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HB-DPT4)對患者進行機械振動排痰,叩擊頭叩擊患者背部肺區(qū),叩擊順序為由下至上、由外側至內側,治療時間15 min/次,3 次/d,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制定。根據治療前后證候積分的變化進行判定,積分減少>95%判定為治愈;積分減少71%~95%判定為顯效;積分減少30%~70%判定為有效;證候積分<30%判定為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2 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及氧合指數 統(tǒng)計治療前后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及氧合指數,氧合指數=血氧分壓/吸氧濃度,是反映肺的氧合功能的重要指標。
1.5.3 住院時間。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C 反應蛋白和氧合指數 治療前,兩組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和氧合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 反應蛋白和氧合指數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住院時間 觀察組住院時間(6.96±1.30)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95±1.5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近幾年,CAP 的發(fā)病比例表現出明顯上升的態(tài)勢,其病死率較高,在所在疾病的死亡率中排名第5 位,隨著耐藥菌的出現,對該疾病采用抗感染治療往往收效不甚理想[7]。目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人類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CAP 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的一些原因[8]。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力較青壯年降低,且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病等疾病,老年人中CAP 的發(fā)病率呈現上升趨勢[9]。在傳統(tǒng)抗感染治療方案效果的下降與CAP 發(fā)病率的上升的雙重影響下,結果就是CAP 的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特別是在ICU 病房中治療的CAP 患者。微波照射治療能在人體內產生一系列物理、生理效應,最終產生消炎、抑菌的作用,已經成為許多專家的共識。機械振動排痰是ICU 常用的、幫助患者排出痰液的物理治療手段,特別適用于長期臥床、自主排痰能力弱的患者。本次研究針對CAP 患者在常規(guī)抗感染的基礎上采用微波照射聯(lián)合機械振動排痰治療,預期可取得比常規(guī)治療方案更優(yōu)的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8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 反應蛋白、氧合指數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6.96±1.30)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7.95±1.53)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微波照射聯(lián)合機械振動排痰治療CAP 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方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