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晶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我國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語文課程是高中教育體系下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而且還能夠助力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情感認知能力。愛國情懷從屬于高中學生必備的素養(yǎng),借助于高中語文教學來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顯然是極為重要的。下面,本文就“以愛國為主題”的高中語文課程的整合策略做出了簡要探析,以求能夠為有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愛國精神;高中語文;整合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022-02
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尋求其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元素,深度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極具重要意義,得益于學科特征。因而語文課程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存有相對顯著的優(yōu)勢,尤其是在高中語文課程中,其中涉獵了大量有關愛國情懷的教學要素。鑒于此,教師有必要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引領學生感知潛藏于教材中的愛國元素,促使學生形成更為完整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愛國素材,奠定情感基礎
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切實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教師需要深度挖掘潛藏于教材中的愛國素材,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到祖國山河的魅力,心系國家興衰發(fā)展歷史,同時也能夠深度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通過有關于我國壯麗河山的文本影響,學生將會形成更為完整的愛國意識,其將會更為自主地投入到祖國的懷抱之中,進而便會逐漸形成更為完整的愛國精神。在語文教材中存有大量描繪我國壯麗山河的文本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針對性地應用它們,為學生帶來更為深刻的歷史傳統(tǒng)教育,這樣才能夠為學生后續(xù)情感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xiàn)學生群體的深度成長。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淵源流長,將祖國河山作為核心描繪對象的文本更是不勝枚舉。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沁園春·長沙》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就可以在其中融合相應的愛國主義精神,重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展現(xiàn)出詞中的美好風光,領會毛主席在本詞中抒發(fā)出的磅礴情感。而后教師則是需要為學生介紹相應的寫作背景,主要對長沙景象予以描繪,同時針對性地為學生展現(xiàn)出本詞的豪情壯志。在教師的良好分析之下,學生將會對文本內容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將會形成更為完整的愛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予以挖掘,借助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的深度成長。諸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等,其中均囊括著極為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借助于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教師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更為自主地融入課堂中,實現(xiàn)其情感認知能力的深度成長。
二、開創(chuàng)愛國主義教學活動,深化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實現(xiàn)語文高效教學的前提要素,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相應的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以此來深度提高學生的微課堂參與度,加深其對于愛國主義精神的了解。教師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一話題來開展辯論大會,亦或是結合當前時事熱點來開展演講活動等等,在此種活動的精準帶領下,學生的愛國情懷將會更為充實,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成長與發(fā)展。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的文章內容的過程中,本文主要目的是悼念犧牲烈士,同時也是為了強烈譴責反動派的各種無恥、慘無人道的行為。本文教學內容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中華人民奮起抵抗的精神,進而促使學生將文章情感內化成為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在進行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有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以此來讓學生明白我國近代史的種種屈辱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慘絕人寰。當學生的情感意識被充分激發(fā)之后,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性地進行演講比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使命感,幫助學生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良好意識。
三、真實事件引共鳴,培養(yǎng)學生維護和平的意識
維護世界和平是每個中華兒女都需要承擔起的責任,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針對性地整合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予以有效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愛國精神不僅僅是要愛自己的國家,更是要熱愛世界,擁有世界化的意識與責任,引領學生明確世界的發(fā)展進步需要多個國家的共同努力,引領學生認識到我國發(fā)展與世界息息相關,世界發(fā)展需要中國的充分幫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強化學生的維護和平的意識,促使其更為自主地學習相關語文知識。
例如,在為學生講解人教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納粹曾經(jīng)的暴行,借助于新聞稿引領學生走入二戰(zhàn)時期的法西斯國家,加深對納粹的惡行的了解。首先,教師可以從新聞標題著手,“既然標題寫的是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那么作者還會寫出這樣的新聞稿呢?”以此項問題作為核心,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明確當下奧斯維辛確實沒有新聞的事實,但是在參觀集中營中的焚尸爐、毒氣室的過程中,卻仍然能夠讓學生感覺到觸目驚心、背脊發(fā)涼,這就是要警告世人需要珍惜和平,絕對不能忘卻慘痛的歷史。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的時候,還可以為學生準備有關新聞紀錄片或者圖片資料,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此類資料的學習,加深對奧斯維辛集中營歷史時期戰(zhàn)爭的了解,加深學生對世界和平的認識。
四、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高中語文學科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比較緊密,在這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課程。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總結,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整合語文教學內容,在單元的基礎之上合理地調整順序,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黾雍蛣h減,進行合理的跨越,讓整個教材體系更加系統(tǒng),突出重點。比如說根據(jù)同一個作者的作品進行整合,把李白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把蘇軾的作品放在一起,另外也可以開展陶淵明專題、魯迅專題等等,通過多元化教育專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其積極自主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愛國精神的了解,強化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開展“李白的愛國精神”教育專題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引入高中教材中李白的作品,包括《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等,并要求學生針對性地搜尋此類作品中潛藏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李白的政治抱負、人生態(tài)度以及仕途情況多角度著手分析探討。這樣不僅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有關作品的理解與記憶,而且還能夠促使學生挖掘出李白所具備的愛國精神,并將其內化成自身知識儲備的組成部分。在高中愛國主義教育專題中,教師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許多種,只要能夠活用便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情感。
五、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工具,其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精神高度。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我國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越發(fā)提升,所以全面促進學生愛國精神的形成就顯得極為重要。廣大教師需要深度探索,重點尋求能夠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更為良好的思想,健全學生的人格,為其今后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推進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阜陽市級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課程整合研究”(課題批準號:FJK1902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嫻.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人物形象教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
[2]曾玲.高中語文教材中愛國人物形象的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3]胡方益.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