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fù)興
很長一段時間,天壇是北京退休或下崗人員娛樂的場所。那種娛樂屬于自娛自樂,不管是拉琴、唱歌的,還是跳舞、踢毽子的,都玩得很“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娛樂項目都還有,唯獨少了大合唱,這多少有些遺憾。
以前每逢周末,在長廊中間的位置東西各有一道出口,臺階上下都會有眾多人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一起,中間有像模像樣的指揮,有指法嫻熟的手風(fēng)琴伴奏。他們唱的都是一些老歌:《我的祖國》《祖國頌》《八角樓的燈光》《英雄贊歌》《打靶歸來》……聲勢浩大,如波浪滾滾,拍岸沖天,引人忍不住駐足翹首,甚至跟著一起大聲高唱。很多外國游客更是看著驚奇,紛紛拿出相機(jī)、手機(jī),一個勁兒拍照。
對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格外傾心,有一種神圣的感覺,會隨著那么多人整齊洪亮的聲音發(fā)出,如浪、如云、如雷雨一樣連天涌來。我總覺得那聲音來自心底,也來自天地之間,人的聲音伴隨著天風(fēng)獵獵,讓人聲升華。那種回蕩在四周的聲音,真會讓人感到人的內(nèi)心原是可以和天空一樣浩蕩無邊的。
天津老作家林希先生也格外鐘情合唱,從小是合唱團(tuán)的團(tuán)員。他曾經(jīng)說過:“站在合唱隊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我特別贊同他的這個說法。這種神圣感讓合唱區(qū)別于其他形式的演唱。無論西洋或民間或流行的獨唱與重唱,都可以有屬于私人化或宏大敘事的種種豐富的情感,卻難有這樣來自天外之音的神圣感。神圣感需要有一定的人數(shù)和空間。
前兩年,每到星期天,我都會去天壇。那時在長廊有不止一支合唱隊。其中一支人數(shù)最多,他們手里拿著厚厚的歌譜,唱得格外認(rèn)真。指揮的年齡不小了,有人說他是從正規(guī)樂團(tuán)指揮的位置退休下來的,也有人說他插隊時參加過文藝宣傳隊。他一臉滄桑,指揮了一個上午,顯出疲憊勞累的樣子,但是只要手指在空中一動,就像有了魔力一樣,完全是另一個人。由于完全出于自娛自樂,沒有一點功利,他們唱得格外有感染力。
他們常常唱的一首歌是《祖國頌》。那是一首老歌,他們唱得格外高亢而一往情深:“江南豐收有稻米,江北滿倉是小麥,高粱紅啊棉花白,密麻麻牛羊蓋地天山外……”
大合唱就有這樣的魅力,只要歌聲一響起,就會吸引不少游客駐足傾聽,有不少人還忍不住加入大合唱中,我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合唱的人會越來越多,歌聲也會越來越激蕩,以至成為天壇公園里一大壯觀、一大景觀。
如今每次到天壇,只要路過長廊這個地方,我總會想起當(dāng)年在這里聲震于天的大合唱。這樣的合唱成為天壇的背景音樂,串聯(lián)并蕩漾起在各個角落里鍛煉玩耍的人的愉快記憶。這樣的音樂和天壇在很多角落設(shè)置的音箱中所反復(fù)播放的瑤琴絲弦古樂,在相互交織和融合中多了當(dāng)下之心和煙火氣息。(張小飛? 摘自《今晚報》?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