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峰,黃富,沈興,殷嘉鵬
(1.中國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611930;2.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催化裂化裝置的催化裂化油漿(簡稱催化油漿)系統(tǒng)容易結焦,造成裝置能耗增加、裝置處理能力降低、系統(tǒng)熱平衡遭破壞,嚴重時會造成油漿輸送系統(tǒng)、換熱系統(tǒng)堵塞,致使裝置停車清垢[1]。分餾塔底、分餾塔盤、油漿泵和油漿換熱器等設備易發(fā)生結焦,原因是原料性質、油漿化學組成、催化劑含量、油漿流速、分餾塔底溫度、停留時間以及操作平穩(wěn)性等。油漿中多環(huán)芳烴和烯烴和原料中金屬的含量增加等均會增加油漿生焦傾向[2]。
文中對某重油催化裂化裝置的油漿組成和其它參數(shù)進行分析,探討了結焦的成因及影響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有效抑制了油漿系統(tǒng)的結焦。
某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原料為經(jīng)過渣油加氫精制而成的減壓渣油。催化油漿密度1 097 kg/m3、殘?zhí)繛?5.21%,膠質和瀝青質含量為19.1%,油漿中固體顆粒含量達到5.8 g/L,灰分含量0.301%,灰分主要是無法燒盡的催化劑成分,因此油漿主要特點為密度大、殘?zhí)几摺⒎紵N含量較高、膠質和瀝青質含量較高,飽和烴含量較少。催化劑顆粒成為結焦中心,吸附、富集稠環(huán)芳烴等大分子有機物。油漿中的有機物聚集成團,成為易被極性基團覆蓋的大分子幾何體,與無機物粘附、聚結、沉降,形成無機、有機混合物的結焦物質。油漿性質和組分見表1、2。
表1催化油漿和原料基本性質和餾程
表2油漿4組分
油漿中鋁和硅含量較高,分別為270μg/g、212.1μg/g,主要是沉降器反應油氣帶來的催化劑成分,催化油漿C/H為10。催化裂化反應油氣中含有的催化劑細粉,進入分餾塔經(jīng)分餾塔底油漿沖洗后會留在分餾塔底或隨油漿循環(huán)到換熱器中及油漿管線中。油漿結焦主要有3種方式:(1)油漿中多環(huán)芳烴、膠質及瀝青質在較高溫度及油漿中過渡金屬催化作用下會發(fā)生脫氫縮合反應;(2)分餾塔底溫度較高,油漿中烴類發(fā)生熱裂化反應生成烯烴、二烯烴,通過自由基鏈反應,停留時間越長,自由基越來越多,縮聚反應越顯著,多環(huán)芳烴、瀝青質、膠紙結焦趨勢顯著;(3)油漿主要為大分子有機物組成,凝點為18.03℃,易冷凝結焦。
3.1.1 催化劑的氫轉移反應活性催化劑氫轉移反應活性會影響產(chǎn)物中高沸點不飽和烴和芳烴的含量。氫轉移反應是由不飽和烴參與的雙分子反應,烯烴一方面作為氫的接受者生成飽和物,另一方面作為氫的給出者,本身成為正碳離子或不飽和物。奪氫分子奪取1個氫,生成不飽和度減少的分子,供氫分子失去氫,生成不飽和度增加的分子,最終生成富氫的飽和烴和缺氫的環(huán)烯烴、芳烴、多環(huán)芳烴、縮合多環(huán)芳烴等結焦母體,其吸附催化劑顆粒表面上為結焦提供了可能[3,4]。
3.1.2 催化劑的機械強度、球形度、篩分組成等參數(shù)油漿中硅鋁含量高達270μg/g和212.1μg/g,說明油漿結焦與催化劑細粉含量有關。機械強度弱、球形度差的催化劑易磨損產(chǎn)生<5μm的細粉,沉降器旋分分離器難以分離,隨高溫油氣進入分餾塔,造成油漿中結焦中心增多,結焦趨勢增強。
3.2.1 溫度分餾塔底溫度高是結焦的直接原因。分餾塔底液相溫度高,將塔底輕質油氣組分汽化分離,增加輕質油收率。油漿中飽和烴較少,其大量芳烴、烯烴進一步縮合成膠質、瀝青質,部分膠質又轉化為瀝青質,造成結焦傾向加劇。
3.2.2 流速油漿流速過低不能充分攜帶油漿中懸浮催化劑及無機物顆粒,造成顆粒物容易沉積而加劇結焦。油漿中固體含量越高,與大分子有機物越容易接觸而發(fā)生聚合、縮合反應,尤其在分餾塔底等攪拌蒸汽、攪拌油漿作用不均勻的死區(qū)或者在流速較低的油漿管道等區(qū)域容易沉降、結焦。在反應器催化劑跑損嚴重和油漿外甩量較小時,會明顯加快結焦。
為使油漿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結焦,油漿在管道中的流速應不低于1.2 m/s,在換熱器的管程內(nèi)宜控制在1.0 m/s以上。該催化裝置油漿外甩冷卻器流速僅為0.787 m/s,因此非常容易結焦而堵塞管線。
油漿密度可間接反映其組成和殘?zhí)康刃再|,通過調節(jié)油漿外甩量和反應深度可控制其密度。
油漿中固體含量包括催化劑顆粒和焦粒,固含高會造成嚴重結焦和對設備管線的摩擦損傷。
將油漿循環(huán)量控制在666.7 t/h左右,分餾塔底液位控制在30%~40%,較低的液位利于催化分餾塔長周期運行,低停留時間可以減少結焦。分餾塔底在不同液位下得到油漿停留時間見表3。
表3油漿停留時間
控制好催化劑的反應傾向,盡量減小氫轉移反應,減少富氫的飽和烴和缺氫的環(huán)烯烴、芳烴、多環(huán)芳烴、縮合多環(huán)芳烴等結焦母體生成同時通過反應深度控制好油漿的密度、固含是減少系統(tǒng)結焦的根本。同時選擇催化劑的機械強度、球形度、篩分等參數(shù),減少細粉的產(chǎn)生,減少油漿系統(tǒng)細粉夾帶量。該催化裂化裝置選擇催化劑磨損指數(shù)一般不大于1.8%。
油漿阻垢劑阻止了油漿結焦。催化裝置油漿阻垢劑加入比例為200 mg/kg(相對外甩油漿),其為多功能復合添加劑,主要具有以下3個功能:
(1)分散作用,阻止油漿中的催化劑細粉顆粒的凝聚,沉積,使其由原來相對靜止狀態(tài)改變?yōu)橄鄬τ坞x狀態(tài),防止其沉積成垢物;(2)防止氧化作用,烴自由基氧化后與油漿阻垢劑反應生成惰性分子,終止鏈反應,不能聚合成更大分子;(3)阻止烴類分子反應聚合結垢。
加大油漿循環(huán)量,增大循環(huán)油漿線速、降低分餾塔底停留時間。通過調控油漿上、下返塔流量,可保證油漿下返塔對分餾塔底的攪拌降溫作用,保證上返塔油漿對反應油氣起到脫過熱洗滌作用,防止結焦現(xiàn)象后移。
該催化裝置實行油漿系統(tǒng)最大循環(huán)量控制,加大油漿下返塔循環(huán)量以控制較低的塔底溫度,在保證油漿對反應油氣脫過熱洗滌情況下,將分餾塔底溫度控制在335℃以下,控制油漿上返塔流量不低于360 t/h,油漿下返塔實施最大流量控制且流量不低于300 t/h。外甩油漿量控制在16 t/h,盡量提高油漿在換熱器、管線中的線速。
為了使油漿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管道和設備不結焦,油漿在管道中的流速應不低于1.0 m/s。換熱器的副線啟用應當慎重,確保油漿換熱器內(nèi)流速不低于1 m/s,避免油漿在換熱過程中,由于油溫降低,粘度增大而結焦。由于催化外甩換熱器設計不夠合理,油漿在換熱器中流速僅為0.787 m/s。2017年10月,催化外甩換熱器出現(xiàn)過結焦堵塞情況,計劃在油漿外甩冷卻器后增設1條管線至油漿返塔循環(huán)線上,提高油漿外甩換熱器線速。
油漿換熱器和油漿泵出入口閥在長期運轉過程中存在部分截流現(xiàn)象,為避免油漿活動區(qū)域死區(qū)、緩區(qū)內(nèi)結焦,該催化裝置在循環(huán)油漿換熱器以及外甩油漿換熱器等部位設有柴油沖洗油線,柴油能夠溶解油漿中瀝青質、膠質以及軟焦等。油漿系統(tǒng)發(fā)生結焦時,可以打入柴油沖洗油。2017年10月份,外甩油漿換熱器因長時間線速較低而結焦,外甩油漿量在4 h內(nèi)從16 t/h降低至4 t/h,且流速下降加快,采取打入柴油沖洗油等方法解決了外甩油漿換熱器結焦問題,恢復正常生產(chǎn)。
油漿中催化劑通過油漿外甩排出,能夠減輕油漿系統(tǒng)結焦。該催化裝置油漿外甩量為18 t/h,控制外甩6.0±0.5%。同時,定期分析油漿中飽和烴含量,控制油漿中飽和烴含量低于20%。
通過打入攪拌油漿和攪拌蒸汽可以迅速降低塔底溫度和形成擾動,防止不溶物粘在管壁和塔壁形成流動死區(qū),防止催化劑顆粒沉積,堵塞塔底油漿濾焦器。分餾塔底攪拌蒸汽一般為1.8 t/h。
外甩油漿溫度一般控制在80~90℃之間,其溫度過高過低均容易造成結焦。該催化裝置油漿溫度一般控制在88℃左右,稍高的溫度不僅有利于節(jié)能,同時由于油漿主要為大分子有機混合物,高溫不易造成油漿組分凝固。
催化油漿中固體顆粒物質含量一般為5 g/L以上,固體顆粒為結焦核心,容易引發(fā)油漿系統(tǒng)結焦和沉積。該催化裝置采用全自動油漿過濾器能夠使油漿灰分去除率高達90%以上[5],是在線減少油漿固體含量和催化劑顆粒的先進方法,也是產(chǎn)生較好油漿產(chǎn)品的有效措施,能顯著改善后路油漿系統(tǒng)以及油漿后續(xù)加工產(chǎn)生的結焦問題。
通過選用結構堅固球形分子篩催化劑,控制粒度分布,達到減少油漿中催化劑細粉;控制分餾塔底液位35%,外甩油漿收率6%,控制油漿飽和烴含量為20%,調整循環(huán)油漿量大于667 t/h,控制油漿系統(tǒng)線速大于1.0 m/s,注入油漿阻垢劑,投用油漿過濾器等,合理使用攪拌油漿和攪拌蒸汽等,保持油漿系統(tǒng)良好運行,生產(chǎn)長期趨于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