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雯
【摘 要】游學是一種有主題、有目標的校外實踐活動,是整合了課程的系統(tǒng)與活動的自由等特點的綜合性學習形式。其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改變。本文就依托學校主題課程資源,以能力為導向,回歸生活環(huán)境,開發(f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游學課程進行了論述。
【關(guān)鍵詞】游學;主動體驗;實踐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8-0176-02
“游學”一詞,最早出自《北史樊深傳》,指遠游異地,從師求學。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治學,是現(xiàn)代游學的始源。游學課程指的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學習內(nèi)容,注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經(jīng)驗和生活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游學,不僅要游歷、欣賞,還要親自經(jīng)歷、考察。在這一過程中,“游”是“學”的方式,“學”是“游”的目的,二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游學之“學”不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主動體驗性學習,學生不僅要吸納關(guān)于游學景點的普適性知識,更要構(gòu)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知識體系[1]。
一、發(fā)現(xiàn)——立足學校主題課程選材
要向?qū)W生傳達的理念和目標,是開展游學活動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本學期,常州市延陵小學(下文簡稱該校)以“蘇東坡的常州情緣”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動,包括“舌尖上的東坡味”、詩詞中的常州風光等。學生講述蘇東坡與常州的故事,體會蘇軾和常州的情緣;誦讀蘇東坡的詩詞,感受詩詞的韻律美;查閱文獻資料,繪制蘇東坡在常州的足跡圖。為了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該校確定了“跟著東坡去游學”這一主題游學活動,并結(jié)合學生年段發(fā)展目標和地域資源特點選擇游學線路、制定安全預案、與家長志愿者進行有效溝通。出行前的準備是格外重要的,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準備階段。
該校毗鄰東坡公園、紅梅公園、蘇東坡紀念館等,為開展實地考察活動提供了學習資源,選擇了本地區(qū)的文化景點資源作為此次游學的地點。為制訂游學路線,筆者設計了“跟著東坡去游學——路線設計”這一方法指導課,旨在通過游學活動中的路線設計這一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學習資料、策劃學習活動的能力,并且使學生能夠基于生活經(jīng)驗,綜合運用知識,多角度、多層面地解決問題,為今后的實地考察活動或者個人、家庭出行提供方法指導[2]。
二、實施——讓“游”與“學”深度融合
(一)比較分析中篩選合適景點
說到游學的地點,學生一下子提出了好多主意:東坡公園、紅梅公園、蘇東坡紀念館、常州圖書館……根據(jù)學生的推薦,筆者將這些地點全都標注在了地圖上,詢問學生:“這些地點你們是否都要去呢?” 為確定游學景點,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查詢景點游玩內(nèi)容、地理位置、交通方式等,制作了表格。
通過兩組學生制作的表格,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整合圖片、文字資源,進行分析、整理,還根據(jù)本小組實際情況,多角度地篩選景點,最后總結(jié)經(jīng)驗,得出主要從研究主題、興趣愛好、消費水平三方面進行比較選擇。
(二)合作繪制中尋找最優(yōu)路線
確定好游學地點,便開始策劃路線。通過案例學習的方式,向?qū)W生展示路線案例圖;通過“找茬”,引發(fā)學生對交通工具選擇、景點先后順序安排等方面的思考,從中得出路線規(guī)劃的方法。以下是案例及教學片段。
師:瞧!我們班的小明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畫好了路線圖,里面包括哪幾部分內(nèi)容呢?
生:時間、游覽順序、交通方式。
師:你喜歡他的設計嗎?請你幫他“找找茬”。
(學生自由交流、討論)
生:蘇東坡紀念館九點鐘才開館,把時間浪費在等待開館上可不太合適。
師:我們早晨八點鐘從學校出發(fā),可以先去哪些地方呢?
生:我們可以先選擇公園,因為開放時間比較早,或者也可以選擇較遠的博物館,避開早高峰交通的
擁堵。
師:是啊,游覽順序的選擇也蘊含著智慧呢!還有什么地方,你想給他提出建議呢?
生:九點鐘的時候延陵路較為擁堵,從文化宮出發(fā)打車費用有點高,時間還長,建議選擇公共交通。
師:在交通擁堵的路段,我們可以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你們有什么推薦
的嗎?
生:路程較近的情況下,我覺得可以選擇騎共享單車,既實惠,又便捷。
師:大家可以根據(jù)行程選擇,但要統(tǒng)一行動,注意安全。
生:我們在畫路線的時候要注意盡量不重復,節(jié)省了時間,就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務了。
師:下面就請大家?guī)е\囊,根據(jù)任務單,合作畫出你們的游學路線圖吧!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設計“大家來找茬”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探究在規(guī)劃路線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并且在自由討論和交流補充中,提煉出最佳方案。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介入,進行有效指導,讓學生的認知更加清晰。由繪制路線圖到小組優(yōu)選最佳路線,學生根據(jù)所選擇的游學地點,畫出了“私人定制”的路線圖。
三、評價——互動中促進提升發(fā)展
策劃活動結(jié)束之后,看著每組交上來的路線規(guī)劃圖,筆者又陷入沉思。有的小組在交通方式上選擇較為單一,一味考慮省錢,而沒有考慮路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有的小組并沒有仔細閱讀景點的開放時間,在先后順序的安排上并不合理;有的小組在人員分工上不合理,無法高效地完成游學任務?;谶@一現(xiàn)狀,筆者又開設了一節(jié)主題為“我為你點贊,小小策劃師”的活動方案評價課。課上,每組的組長上臺展示并介紹本組設計的游學方案。之后讓每位學生上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案,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在評價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關(guān)注路線安排、游覽順序、人員分工等。
為了促進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有必要設置評價環(huán)節(jié),以評價來引導和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游學課程的學習。游學課程學習評價要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導向,具體圍繞游學課程的活動目標展開。
四、思考——讓綜合實踐活動回歸生活
游學是一種有主題有目標的校外實踐活動,是一種整合了課程的系統(tǒng)與活動的自由等特點的綜合性學習形式。本次游學屬于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社會體驗類活動”。本課屬于整個活動的第一階段,即活動準備階段。利用學校主題課程資源推進研究性學習活動進程,有利于增進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聯(lián)系。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綜合運用語文、數(shù)學、地理等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升了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感悟,獲得生活經(jīng)驗,在生活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無論是游學的過程,還是游學前后的準備和拓展,都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補充。由于活動開放、主體多元、個體自由、平臺豐富,而且教師事前進行了充分的指導鋪墊,所以學生往往能在豐富的體驗中積極主動地進行理性的學習與思考。這樣的游學活動學生會覺得有意義、有收獲,游而有學,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恩茂,吳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科化傾向批判與價值澄清[J].教育科學論壇,2011(6).